目前,我國許多城市中都存在一定數量的老舊社區,這些社區因建造時間較長,環境建設、基礎設施等已難以滿足人們的現代化生活需求,老舊社區改造更新迫在眉睫。然而,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不僅會增加建設成本,還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破壞。“城市針灸”理論提供了一種更為精準、溫和的更新思路,且施工成本較低,對周圍生態環境更為友好,因此逐漸被社會各界所重視。
一、老舊社區的改造更新需求
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的城市化已經進入了一個同時注重“擴張”與“鞏固”的新時期。盡管傳統的城市更新方式在土地利用和城區建設上顯現出顯著優勢,但大規模改造作業也導致了社區原有的基礎格局與歷史特征遭受破壞。大規模更新不僅增加了建設成本,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因此,轉變城市更新模式,探索更為可持續和精細化的更新路徑,已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目前,我國城市更新理念已逐漸從“城市建設”轉向“城市經營”,老舊社區更新也從傳統的大規模拆遷與改造轉向如今的空間有序拓展。微更新是指在保持城市原有生態的基礎上推動空間有序增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此外,微更新有助于保存城市歷史特色,使老舊社區能夠保留傳統風貌,推動城市的有序發展與現有空間資源的循環利用。
二、相關概念及指導意義
(一)微更新與“城市針灸”的概念解讀
微更新這一概念最早源自西方先進國家,其含義是對老舊城區的公共區域進行小范圍翻新,目的是提升城區空間的共享效率,提高社區公共服務質量,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的社區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引人了微更新理念,最初是用于傳統民居保護,后經過大量學者的不斷研究,該理念在我國老舊社區更新中的應用也越發廣泛。
1982年,西班牙城市建筑師莫拉萊斯在巴塞羅那城市更新實踐中提出了小尺度、漸進式介入的“城市針灸”理論,其將城市視作一個有生命的整體,并將建筑、公共設施、道路等實體環境比作城市的“皮膚”,認為應由點及面地采取漸進式更新,準確定位城市問題的具體位置,從而如針灸般在不破壞“皮膚”的基礎上對城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處理,使老舊社區充分恢復生機。該理念的應用有利于推動我國城市更新的可持續發展。
(二)老舊社區針灸式微更新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鎮人口持續增長,老舊社區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傳統的城市更新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面貌,但由于其通常采用大規模拆遷的方式,耗費了大量社會資源,增加了更新成本。相比之下,微更新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更新理念,正逐漸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微更新以問題為導向,注重從細節入手,在保留城市原有肌理和文化脈絡的基礎上,通過小尺度、漸進式的改造激活存量城市空間資源,提高城市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更符合我國老舊社區更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將“城市針灸”理念引人老舊社區更新中,可在微更新的介入下,盤活老舊社區的待激活空間,最大程度地發揮老舊社區的自我調節能力,讓其恢復生機。針灸式微更新的特征主要體現為:更新效果直接關系到住戶的滿意度、幸福值和舒適度;相對于傳統大規模更新方式而言,其更多地強調小尺度、小規模的空間開發,以及對現有資源的充分利用,因此其工作量更小;重視引導公眾參與,使得居民既是社區公共服務的使用者、受益人,又是社區更新的參與者,實現了管理者與市民之間的有效互動。
三、老舊社區空間改造現狀及缺陷
所謂的老舊社區,實際上是指那些房屋結構較為老化、基礎設施落后、輔助設施不完善、居住生活不便,但是又未被納人城市綜合整治規劃中的社區的統稱。這些社區大多建造于20世紀80年代,其發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53年至1978年,第二階段為1978年至2002年2。現階段,我國各個城市中均存在一定數量的老舊社區。
(一)老舊社區空間改造現狀
相對于歐美等西方國家而言,我國城鎮化建設起步較晚,在老舊社區更新方面還處于摸索階段。老舊社區中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老舊、物業管理不善、生態環境較差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大量傳統房屋被過早拆除,不僅造成社會資源浪費,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城市歷史面貌被破壞。我國老舊社區更新雖然摸索出了有機更新、舊城修復等切實可行的方法,但探索重心依然集中在提升社區整體居住環境、完善公共基礎設施上,對微觀層面的更新探索不夠深入。
(二)老舊社區空間改造缺陷
老舊社區多位于城市中地理位置優越、具備較高商業價值的地段,其周邊地區已逐漸被商業區占據,導致城市原有的歷史韻味和人文特色日漸式微。城市原有結構、建筑風格、功能定位的全面更新會在一定程度上切斷城市的連貫性,若規劃失當,將對城市整體的和諧與空間布局產生負面影響。現代城市規劃理念強調“環境宜人、開放性強、效率至上”,這與城市快速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基礎設施落后、居住環境惡劣的老舊社區與日新月異的現代都市形成了強烈反差。目前,我國老舊社區中普遍存在房屋陳舊、基礎設施落后、居住條件艱苦、更新改造成本高以及老年人出行困難等問題。
四、“城市針灸”理論在老舊社區微更新中的應用策略
(一)問題診斷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人體疾病的產生是由于穴位堵塞。若是將城市看作一個有機體,便可發現其內部各區域的空間結構是相互關聯的,因此就城市老舊社區而言,“城市針灸”能夠精準定位城市“疾病”的關鍵所在,通過局部“治療”,疏通“血脈”,讓“血液”流通順暢,使老舊社區重新煥發生機,實現全面復蘇。在挑選城市“穴位”時,需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保持整體系統的聯動性。面對老舊社區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需從物理空間和社會結構雙重維度出發進行綜合評估,以確定合適的地點、街區,并以此為突破點3。
(二)更新方式
“城市針灸”理論在老舊社區微更新中的應用應基于整體角度,對社區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找出存在的共性表現。一般來說,更新的范圍主要包括社區環境布局、功能架構、建筑外觀、服務設施、交通系統等關鍵要素,通過選擇某個具體方面進行微更新,隨后漸進式向其他方面擴展,最后完成整個小區的更新。
(三)改造內容
1.社區空間環境更新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老舊社區的環境改造已成為必然趨勢。通常情況下,在對老舊社區進行更新時,常常會忽視居民的切實需求,并且由于房產權屬等歷史問題,實施大規模的改造并不適宜。因此,在充分利用既有資源的基礎上采取針灸式的改造和社區自身的漸進式更新,成為優化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最佳策略。
在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更新中應用“城市針灸”理念,應深人挖掘現有公共空間的潛力,結合社區具體情況,打造個性化空間,增強空間辨識性。在保障空間實用性和娛樂性的基礎上強調區域特色,對空間布局、地面鋪裝、輔助設備、景觀裝飾、植被配置等進行全面考量,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塑造出精致、小規模、多功能、風格獨特的社區。以日本Kitagata社區為例,其通過強化視覺與形態感知,將院落與周圍環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院落環境。該項目在原有地塊特有的稻田空間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利用高堤與低洼地的水稻空間,營造了一種獨特空間,為社區居民提供了集水景、娛樂設施于一體的社區空間,深受人們認可。
隨著城市生活成本的提升和人們對健康生活的愈發追求,城市居民對自給自足的渴望日益強烈,城市中的自發性可食用植物種植活動逐漸興起。我國人民受深厚農耕文明的熏陶,普遍喜愛種植可食用植物,特別是老舊社區中的老年群體,他們在退休后常常將種植活動作為放松身心的手段。這種自發性的種植行為不僅美化了居住環境,而且通過交流種植心得和分享收獲,促進了鄰里之間的互動。另外,一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居民還通過種植蔬菜來減少日常開支。當下,年輕人往往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通過參與自發性種植活動,他們可以在忙碌之余體驗農耕樂趣,享受慢節奏的生活,以緩解壓力。對兒童來說,可開展自發性種植活動的公共空間能讓其直接接觸自然,了解食物的來源,在培養其動手能力的同時,使其懂得應珍惜糧食。
2.功能結構更新優化
簡·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多次強調,多元化是城市的天性。其提出城市應具備各式各樣的多元化特質,這些互相關聯、互為支撐的多元化元素構成了人們生活順暢進行的基石4。因此,在老舊社區的功能結構優化方面,應考慮其構造的多元化,若是僅局限于社區的物理更新,則可能導致社區活力逐漸下降。具體而言,能夠以主題事件為導向進行社區更新,如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差的城市中,工程建設等重大的主題事件不僅能引發老舊社區更新、城市物質更新等一系列連鎖效應,還能引發社區與社區之間的互動和空間聯動。
3.建筑外觀改造
老舊社區中的建筑大多年代久遠,外貌顯得陳舊不堪,且存在墻皮剝落和裂縫等問題。在進行建筑修復時,不應僅限于修補個別部位或表面處理,而應著眼于全局,實施綜合性的修復計劃,使建筑與空間之間的關聯性得到增強,提升建筑外立面設計的審美價值。在此基礎上,還應對當地人文底蘊進行深人發掘,提取其中的文化符號,盡可能保留區域原有風貌,同時提升建筑的整體視覺效果,彰顯其獨特風格,提高其辨識度和社會認知度。
4.公共設施改善
社區公共設施,即建立在社區共有場地之上,為實現公共服務供給而打造的系列建筑和設備。我國大部分老舊社區建設于20世紀80一90年代,由于當時缺乏統一規劃標準和管理辦法,這些社區的基礎設施呈現出落后且布局分散的特點。面對新時代的要求,社區內部的輔助設備應當真正符合居民的實際需要。對這些老舊社區的服務設施進行改造時,應采用分層次的原則,對那些分布散亂、服務半徑有限的設施進行梳理,針對設施老化、損壞等問題,要迅速開展更新或維護工作。此外,還需科學規劃其服務范圍,擴大服務對象,確保服務能夠覆蓋更廣泛的區域[5]。
5.公共藝術介人
在老舊社區微更新的過程中,公共藝術的介人不僅能夠為空間注人生機,還能促進居民對社區翻新活動的積極參與,從而激發社區活力。目前,多元化和開放性已成為我國現代藝術設計界的主導潮流。公共藝術的傳統展現方式多局限于壁畫和雕塑,然而,隨著現代化的推進,公共藝術的范疇持續擴展,包括設備藝術、市政設施、環境小件等多樣化的形式。可以說,公共藝術的介人,能夠有效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五、結語
老舊社區微更新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多方面的挑戰與機遇。“城市針灸”理念的提出,為社區微更新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思路與視角。在社區更新實踐中,將“城市針灸”理念與微更新相結合,聚焦于關鍵節點,精準改造社區中的核心“穴位”,能以局部更新帶動整體提升。這種創新的實踐方式不僅是對“城市針灸”理論在社區更新領域的有益探索,更為老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為城市的有機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劉燕雯.基于“城市針灸”理論的老舊小區公共空間適老化改造研究:以武漢任冬社區地塊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4(7):164-166.
[2]張壬梅,劉飛,夏甜甜.基于“城市針灸”理論的濟南市舜玉花園社區微更新研究[J].園林,2022(11):130-137.
[3]劉麟鼎,陳易.基于景觀三元論和城市針灸理論的老舊社區景觀微更新初探:以株洲市車輛廠茶園小區為例[J].住宅科技,2022(9):1-5.
[4]楊昕雨,汪晶晶.基于“城市針灸”理論的老舊社區微更新策略研究:以成都玉林社區為例[J].重慶建筑,2022(8):9-12.
[5]朱靜靜.“城市針灸”理論在老舊社區空間中的更新策略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2(18):40-43.
作者簡介:
陳妍,碩士,商洛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