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當下,公共文化空間的適老化改造成為提升老年群體生活質量與文化參與度的關鍵環節。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博物館適老化服務水平的通知》,著重強調要強化博物館展覽在適老化方面的設計工作。博物館需為老年游客提供更豐富多樣的輔助設備,同時積極探索、持續創新,力求為老年群體打造更為優質、多元的服務體驗。
一、適老化理念與公共文化空間
(一)適老化理念
適老化設計理念的核心在于以老年人為本,考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需求,通過對環境、設施、服務等方面進行優化與調整,營造出安全、舒適、便利且富有情感關懷的空間與體驗。其內涵涵蓋多個層面:在生理層面,需適應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的特點,如視力、聽力下降,行動能力減弱等,提供無障礙設施、合理的空間尺度與清晰的標識系統等;在心理層面,要關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營造溫馨、親切、具有歸屬感的環境,鼓勵社交互動,提供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二)公共文化空間適老化改造的重要性
公共文化空間的適老化改造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這不僅關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與精神需求,還對社會的整體發展與文化形象有著深遠影響。從滿足老年人需求的角度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逐漸衰退,他們在參與公共文化活動時面臨諸多障礙:視力下降使得他們難以看清展覽說明、標識牌等信息,聽力減弱可能導致他們無法清晰聽到講解內容,行動不便則限制了他們在空間內的自由移動。通過適老化改造,如提供充足且柔和的照明、配備清晰的語音導覽設備、完善無障礙設施等,可以有效消除這些障礙,使老年人能夠輕松、舒適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空間還應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老年人渴望通過參與文化活動,不斷學習新知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保持與社會的聯系,避免被邊緣化。
促進社會融合也是公共文化空間適老化改造的重要意義之一。在現代社會中,老年人由于退休、社交圈子縮小等原因,容易陷入孤獨和孤立的狀態。公共文化空間作為社會交往的重要場所,通過適老化改造,可以吸引更多老年人走出家門,參與文化活動。在這里,老年人能夠與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互動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和見解,打破年齡隔閣,促進代際之間的理解與溝通。在公共文化空間還可以組織老年人志愿者活動,讓老年人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為社會貢獻力量,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社會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社會融合不僅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營造一個和諧、包容的社會環境。
二、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現狀
(一)參觀與導覽服務
博物館內部的空間布局相對清晰,參觀動線設計合理,對于方向感可能較弱的老年人來說,能夠較為輕松地辨別方向、游覽參觀。目前,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示場所,在基本的無障礙設施方面有所配置,但存在提升空間。博物館入口和部分展廳已設有無障礙通道,但坡道的坡度、寬度等設計在一些區域還不夠理想,出人口至城市道路之間須留有充足的避讓緩沖空間,部分空間區域存在高低差,可能對使用輪椅等助行器的老年人來說存在一定難度。同時,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視力減弱,多數情況下外出需要進行咨詢2。館內咨詢處窗口較高,無低位服務設施,乘坐輪椅的老年人無法看到咨詢臺是否有工作人員,只能尋求管理人員的幫助。
(二)休息與服務設施
博物館內部的休息區域設置較少,在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這樣面積較大的場館中,完整參觀起來會比較吃力,部分老年人在參觀過程中可能需要多次停留休息,但可供使用的休息座椅數量有限。館內座椅布置形式簡單,布置沒有規律,且座椅設計未充分考慮老年人起坐時的便利性。座椅缺少扶手和靠背,座位過低或過硬,影響老年游客的舒適度。南畫廊的長條座椅位于斜坡上,斜坡的地勢使座椅無法保持水平平穩,當人們試圖安坐其上時,身體會不自覺地產生下滑或傾斜的趨勢。這種不穩定的狀態,讓人難以找到一個放松且愜意的坐姿,無論是想要悠閑地休憩片刻,還是專注地欣賞畫廊中的展品,都會被身體不斷調整姿勢的本能所干擾。塔前廣場的過道景觀與地面普遍高差過大,對于腿腳不便的老年人尤其是乘坐輪椅的老年人造成活動阻礙。廣場有可以休息的座椅,但大多數都位于中后段,游客大都在前段進行參觀,所以中后段的座椅使用率很低,并且沒有預留輪椅停放位置。大多數游客會選擇坐在臺階邊緣來休息放松,而不愿走去后側。在綠化空間的營造方面缺乏特色,配置方式、,植物品種較為單一,植被種植較少。
目前博物館游客可使用的有七個廁所,只有一個無障礙衛生間,廁所內部配有扶手,以及方便小孩使用的腳凳,但缺少方便坐輪椅的老年人使用的洗手臺。其中的設施較為干凈且完善,打掃頻率較高,且有香薰,維護基本良好。廁所內的設施設計,如扶手高度、緊急呼叫按鈕等,仍需進一步優化,以確保老年人在使用時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此外,博物館廁所指示標志不夠明晰,老年觀眾往往需要多方向詢問才能找到廁所。
(三)展示陳列與活動教育創新
場館充分利用了自然采光,使得空間明亮,老年人可以清晰地看到展品和周圍環境,減少因光線不足而可能產生的摔倒等安全隱患,同時也讓老年人在參觀過程中感到舒適和愉悅。然而,部分玻璃地面對于拄拐的老年人來說可能會比較滑,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
館內多為雕塑、壁畫、建筑構件等大型展品,放置較為合理,不會過于擁擠,方便老年人近距離欣賞和觀看。同時,大型展品的陳列高度也相對適中,大多數老年人可以比較方便地看到展品的全貌。展柜標簽做了優化設計,有一定的辨識度,但墻板標簽的字體大小、顏色搭配等在易讀性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視力下降的老年人來說,可能需要湊近仔細看才能看清說明文字。同時自助語音講解器沒有針對老年人的講解服務優化,比如講解語速、講解內容的深度和側重點等方面可能沒有充分考慮到老年群體的特殊性。
目前70周歲(含)以上老人憑有效身份證件可免費參觀博物館,60周歲(含)一69周歲(含)老人購票可享半價優惠,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年人的經濟負擔,鼓勵更多老年人前來參觀。但館區針對老年人開展的活動較少,更多的則是青年兒童類項目。
三、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適老化改造策略
(一)構建無障礙空間體系
根據場館的布局,為老年群體、殘疾人士設計專門的無障礙游覽路線,并在地圖或導覽手冊上明確標注,方便其自主參觀。停車場的無障礙停車位標識應更加明確與清晰。同時從停車場至館區的電梯,應更新為無障礙電梯,電梯按鈕的高度要方便坐在輪椅上的老人操作,按鈕上要有清晰的盲文標識和燈光提示。電梯內部要設置扶手和鏡子,方便老人在電梯內保持平衡和觀察自己的位置。根據《無障礙設計規范》,重新規劃無障礙通道的坡度,室內無障礙通道坡度控制在 1:12 以內,以確保輪椅能夠輕松、安全地推行。無障礙通道最小寬度應不小于1.2米,以便輪椅能夠順利通行的同時,允許陪同人員在旁協助行走或與對面行人安全會面。通過對無障礙通道的適老化更新設計,可以顯著提升公共服務文化場館的無障礙通行水平,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適的參觀環境。
在衛生間內設置至少一個低位洗手盆,其盆沿距地面高度不超過70厘米,這樣的高度能讓大多數坐輪椅的老年人較為舒適地使用洗手盆進行洗手等操作。洗手盆下方預留足夠空間,以便輪椅能夠靠近。水龍頭采用感應式或易操作的杠桿式把手,減少老人手部用力,避免過高導致使用不便,又不會因過低而需要過度彎腰或伸展手臂,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老年游客在衛生間使用過程中的便利性與舒適度。
(二)設計舒適休憩空間
當前的博物館設計似乎主要傾向于讓游客在持續站立的狀態下進行四處游覽,然而,為游客提供坐下來的機會絕非壞事。實際上,使疲憊的身體得以休憩,能夠讓游客的博物館參觀體驗變得更為愉悅。在展廳中提供更多的長凳還可以鼓勵游客放慢腳步—停下來、觀察和思考。休憩座椅逐漸成為博物館中不可或缺的公共設施之一,特別是對于許多老年人而言,座位的舒適與實用性較為重要,既要方便就座,同時又能舒適地坐上較長的時間。除了基本座位之外,還可以增設輔助座位3,在博物館的走廊、回廊等通道空間設置多個休憩節點。
休憩區提供免費的飲用水和簡單的醫療急救設備,如急救箱、血壓計等,以應對老人可能出現的身體不適情況。博物館的入口和大廳是人員進出最頻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發生緊急情況的位置之一。在這里放置AED設備,確保能夠在第一時間被發現和使用。設備的放置高度應該方便不同身高的人取用,一般距離地面1—1.5來左右,并且在設備周圍應該有清晰的標識,如“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字樣,以及使用方法的簡單圖示。
(三)打造多感官體驗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視力、聽力等感官功能會有所下降。多感官體驗模式可以調動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即使某一感官功能不足,也能通過其他感官獲取信息,確保他們能較好地參與文物參觀,提升參觀體驗4。
挑選部分具有代表性且質地適宜觸摸的文物復制品,設置專門的觸覺體驗區。在體驗區內,放置這些文物復制品,并配備語音講解設備,詳細介紹文物的材質、制作工藝以及歷史意義。例如,對于一些陶瓷文物復制品,觀眾可以觸摸其表面的紋理,感受古代陶瓷制作的精湛技藝。同時,在觸覺體驗區設置觸覺引導標識,如凸起的盲文和帶有紋理的指示牌,方便有視力障礙的老年觀眾找到并正確使用體驗設施,讓老人通過觸覺更好地感受大報恩寺的歷史文化。
為了增強展品展示的吸引力和趣味性,除了傳統的實物展示外,可增加多媒體展示、互動體驗等方式。利用虛擬現實(VR)或增強現實(AR)技術,讓老年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大報恩寺的歷史風貌和佛教文化氛圍。例如,通過VR設備,老年觀眾可以“穿越時空”,欣賞大報恩寺昔日的宏偉建筑和盛大的佛事活動。
(四)營造療愈活動空間
療愈的方式多種多樣,它不僅可以通過具體的行為來實現,比如溫暖的擁抱、真誠的傾聽、積極的行動等,還可以借助植物的力量來達成。在療愈景觀設計中,感官體驗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強化和凸顯對人體五感一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刺激,療愈景觀得以實現顯著的療愈效益。五谷樹區域本身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其獨特的形態和寓意能夠為交談營造一種富有文化底蘊和自然情趣的氛圍,使老年人在交流過程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悅和放松。花園中選取具有療愈功能的植物,例如紫薇、子花、中國無憂花等,可以從氣味上促進心情的舒緩,配合不同的燈光,制造視覺上的不同感受。這些多元化的元素共同構筑了一個全方位的感官體驗環境,帶來多元感官刺激,有助于老年人調節情緒、減輕心理壓力、舒緩心境,并積極促進其心理狀態的改善與轉變,從而在療愈景觀環境中保持并逐步恢復健康狀態。
博物館還可以在活動策劃方面發揮自身特有的功能。例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鼓勵參與活動的老年人寄明信片給親朋好友,多與他人交流,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博物館可以舉辦一些針對老年人的具有創造力和藝術性的活動。如舉辦傳統手工藝制作活動,讓老年人在親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手工藝的美麗,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四、結語
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博物館應持續關注老年群體的需求變化,不斷探索和創新適老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豐富的文化體驗,讓博物館成為老年群體重要的精神文化家園。同時,希望本研究能為其他公共文化空間的適老化改造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共同推動公共文化領域適老化建設的全面發展,營造一個更加包容、友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川李成惠,胡宗輝.具身認知視野下的博物館適老化設計研究[J].設計,2023(22):130-134.
[2]王川.健康理念下老年空間環境設計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20:32-33.
[3]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163-164.
[4]朱碩.阿諾德·伯林特環境設計美學思想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20:36-37.
[5]袁雪雯.適老化設計在國內外博物館空間中的現狀研究[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4):17-19.
作者簡介:
姚鳴曉,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