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商貿交通型集鎮是在歷史上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形成的以商業貿易為核心、具有交通運輸性質且遺存至今仍可捕捉的歷史集鎮,這些集鎮具有獨特的空間形態和物質文化資源。隨著現代交通的快速發展,這些傳統集鎮的生存環境急劇變化,歷史文化不斷受到滲透和侵蝕,如何在保護歷史空間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尋求創新發展,成為函待思考的問題。
2021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提出,既要保護單體建筑,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歷史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傳統集鎮的發展離不開文化保護,其活化路徑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與新時代的消費路徑相契合。以龍駒寨為例,從傳統空間形態與時代發展矛盾切人,挖掘歷史文化,遵循物質空間與文旅結合的思路,提出“重塑一回歸一研判一激活”的活化路徑,從歷史空間、商埠文化、社會職能和經濟產業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一、龍駒寨的歷史文脈
(一)龍駒寨概況
龍駒寨,今陜西省丹鳳縣治所在地,是丹江上游航運的重要港口,曾是以碼頭經濟為命脈、“北通秦晉、南接吳楚”的著名水旱碼頭。
(二)水運歷史
1.圩埠發展階段
龍駒寨商貿活動起源很早。春秋時期,荊州貢品水運至龍駒寨,陸運到盧氏、冀州。唐中后期因東南財賦運輸改用漢水、甲水(金錢河)、丹水轉輸關中,丹江漕運興起,“漢唐時為荊楊漕運關中之一道”[2]。此時,龍駒寨作為丹江港口,主要為唐政府運輸東南財賦。
2.商貿繁榮階段
自明中期始,龍駒寨的商貿活動迅速走向繁榮,被稱為“三省交界之巨鎮,商務薈萃地也”。明萬歷、天啟年間,龍駒寨“百艇聯,千蹄接”。清代當地政府對商州水旱交通的改善,成就了龍駒寨水陸碼頭近兩百年的繁榮,道光至光緒年間,進入極盛時期。
3.經濟衰敗階段
20世紀初,丹江水運仍是維系丹江沿途市鎮發展的商業動脈,市鎮經濟繼續發展。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龍駒寨港埠地位開始式微,商業重鎮地位日益喪失,“自龍駒寨碼頭倒閉,馱絕跡,漸次蕭條”,標志著丹江流域市鎮經濟衰敗3。隨著隴海鐵路的建設,漢江一丹江航線失去了“黃金水道”的地位,曾經繁華數百年的龍駒寨水陸港埠一不振。
二、龍駒寨傳統空間形態特征
龍駒寨的傳統空間形態受到內、外部雙重因素作用,其本質是集鎮的空間環境與其功能變化不斷相適應的結果。
(一)選址布局的科學性:水勢平緩、地勢平坦
集鎮的選址首先考慮的是水上交通的便利與通暢,主要包括河道形態和位置是否利于停泊,碼頭設置的規模和數量等因素4。作為丹江航運的重要渡口,出于航運貨物集散方便的考慮,龍駒寨選在水勢平緩、地勢平坦、利于舟輯靠岸且岸邊承載空間較大的地方,方便運輸的同時,也為后續集鎮規模的擴張提供物質空間,體現了其選址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水運集鎮的典型性:平行河岸、帶狀延伸
龍駒寨整體以碼頭為媒介,以河流為紐帶,呈現平行河岸、帶狀延伸、街巷“十字形”布局的空間特征,街巷空間類型為單一主街型,商業主街發展順應丹江流向,平行而建,自西向東帶狀延伸。從水運的角度出發,這種平行河岸的線性布局使濱水界面更加開放,其目的是增強交通便利性,縮短運貨距離,提高周轉效率。從日常生活角度出發,街巷沿河流平行展開,有利于河流與集鎮形成連續性的交匯點,方便居民用水。
(三)商埠集鎮的突出性:商會云集、會館眾多
龍駒寨作為水旱碼頭,商會云集,有青瓷幫、鹽幫和船幫等商人行幫,關帝廟、紫云宮和地皇廟等18處廟宇,會館建筑多達10所。如今現存且保留完好的會館建筑有4所,分別為船幫會館、青瓷器幫會館、鹽幫會館和馬幫會館等,其中以船幫會館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建筑最為精美。此外,各類行、棧、店、鋪布滿長街,其中以德盛新行、泰來行、同義行、盛棧行、福興行、德盛松、裕泰和行、福星行和裕興行等九家資本最大[5]。
會館類建筑作為客商幫派的公共活動空間,其分布特征與碼頭位置、商業街走勢、會館數量及地理環境限制等因素緊密相關。龍駒寨所處地形平坦開闊,商業街平行河流而建,街巷東西跨度較大,鎮內會館類建筑數量眾多,呈現出沿商業主街線性錯落分布的特征。
(四)建筑空間的融合性:商住一體、前店后宅
水路運輸和商業貿易是龍駒寨的主要活動,且集鎮街巷空間布局以商業街為核心,因此,商街兩側多為前店后宅式的商住一體型民居建筑,集合商業、居住、貯藏和運輸等多種功能。這種前店后宅式建筑,是平衡商業、居住和用地限制的結果,建筑在平面布局上以“商鋪一天井一宅室”為基本單元,依次重復排列組合,多為二、三進院,內部以天井為分隔,對空間進行功能劃分,形成龍駒寨傳統民居建筑的基本格局。
三、現狀問題解析
在歷史的沉淀中,龍駒寨留下了完整的傳統街巷格局、濃郁的商埠文化氛圍、豐富的會館建筑遺存和大量的傳統民居建筑等諸多文化資源。但隨著丹江水運的沒落和商業貿易的衰敗,在現代交通與文化的沖擊和侵蝕下,其面臨著物質與文化失落的危機。
(一)聚落核心遷移與歷史空間衰敗
隨著龍駒寨商埠港口功能的消失,小鎮經濟發展重心轉變,居民開始向新區遷移,促使龍駒寨的聚落核心發生根本性轉移。在現代化建設和公共設施缺乏的雙重影響下,龍駒寨傳統街區開始喪失活力,歷史街巷空間逐漸走向衰敗。但較為幸運的是,新舊區平行發展,二者并未完全相融,且基本保留了龍駒寨傳統空間格局,也為物質文化空間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提供了環境基礎。
(二)生活方式轉變與傳統建筑空心
龍駒寨產生于生產力低下的農耕經濟時代,受航運經濟的影響,形成了適應航運發展和商業貿易的特色民居建筑。但隨著交通方式的轉變和城鎮的現代化發展,舊有的建筑空間已無法滿足當下的新型生活方式需求,加上建筑的年久失修,使得傳統建筑逐漸空心化。同時,傳統建筑保護意識不足所導致的不恰當改造行為,進一步加速了龍駒寨傳統建筑的破壞,阻隔了傳統風貌的延續。
(三)現代文化沖擊與商埠文化失落
隨著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人們的喜好開始向現代審美轉變,對于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日益降低,龍駒寨因航運貿易而興起的商埠文化逐漸失落,直接表現為古碼頭消失、濱水界面衰落、古寨老街破敗和會館建筑荒廢等現象。物質載體的衰敗促使民俗文化的承載環境消失,進而導致傳統民俗和節慶文化的沒落。此外,龍駒寨整體雖以商埠文化為主,但由于缺乏系統性梳理及對隱性文化的挖掘,其從表象上看,呈現出傳統文化豐富性不足和各種文化間關聯性不強等問題。
(四)旅游重心偏移與保護之路坎坷
在保護上,龍駒寨對船幫會館等重要建筑遺產進行了修和保護,但對龍駒老街中的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工作仍然滯后,且面臨較大資金缺口。在發展上,通過引入旅游激活經濟,打造龍駒古寨文化旅游區,但實際上,龍駒寨目前的旅游重心仍為丹江漂流,并未發揮出龍駒老街和船幫會館的物質文化資源優勢和文旅帶動效應,而龍駒老街由于保護修進度緩慢,也進一步阻礙了文旅的發展。
四、龍駒寨傳統空間活化路徑
龍駒寨的保護與活化路徑必須與新時代的消費路徑相契合。通過上文對龍駒寨傳統空間形態特征與新時代發展矛盾兩個方面的分析,從歷史空間、商埠文化、社會職能和經濟產業四個方面展開,提出“重塑一回歸一研判一激活”的活化路徑,制定具體的保護與發展策略。
(一)歷史空間的營造與重塑
物質空間的延續是傳統集鎮保護的重要方面,也是小鎮活化的重要載體,對物質空間的保護需在整體規劃視角上多層級展開。
保護龍駒寨“平行河岸、帶狀延伸、十字布局”的空間格局,以反映歷史演變發展的空間邏輯。基于延續傳統空間形態、修補老街沿街立面、統一內部建筑風貌的思路,通過評估老街區段的保護現狀和建筑的歷史價值,對龍駒寨內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物建立保護清單。定期修船幫會館,修復青瓷器幫會館、鹽幫會館、馬幫會館;重建本地商於幫會館;對于老街內保護等級較低,但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傳統民居建筑,劃分為改造、更新、保護3個層級,采用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方式,融人現代文旅的商業功能。通過分級保護,最大限度地保留龍駒寨的歷史價值,為后期活化利用奠定基礎。
(二)商埠文化的回歸與延續
物質空間環境的保護需要有地方傳統文化作為參照。
營造龍駒寨傳統商埠文化氛圍,重現老街繁榮。首先,恢復古渡碼頭場景,喚醒渡口歷史記憶,結合丹江漂流,增設水上集市,增強水上文化體驗。其次,將部分民居建筑改造為博物館和文化體驗館,街巷中融入對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等內容的演繹空間,作為整個街區的重要歷史敘述場所,凸顯龍駒寨商埠發展的悠久歷史。
商埠文化是龍駒寨的顯性文化,而隱性文化也是歷史底蘊的重要來源。在文化共生的基礎上,突破行政邊界,擴大文化挖掘范圍,如民俗活動社火和傳統技藝丹鳳面花、剪紙、刺繡等,在龍駒寨老街上進行再現。也要將古航道的豐富內涵融入龍駒寨文化中,整理名人名跡、歷史故事和詩詞歌賦等,展現地域文化的豐富性。
(三)社會職能的研判與定位
隨著區域環境變遷,傳統集鎮的社會職能發生了質的變化,為在現代環境中實現適應性發展,需對全齡人群需求進行針對性分析,轉向現代審美下與區域功能的協調互補。
重新審視龍駒寨的職能定位,明確目標人群,突破傳統的單一職能,謀求創新性發展。結合物質文化基礎、周邊合作關系、未來交互趨勢等方面,將龍駒寨重新定位為基于保護,融合非標準化商業、康養休閑、場景敘事和文娛表演等多種功能業態,以商埠文化為主的,適應新時代審美與發展的精品文旅景區,以此提升龍駒寨景區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
(四)經濟產業的植入與激活
水岸碼頭、街巷界面和商業會館構成龍駒寨的整體特色,通過植入新型交互手段激活產業,營造特色文旅體驗。
以復興碼頭為觸點,以點帶面,帶動丹江濱水界面,結合水上集市和表演舞臺,激活龍駒寨水岸碼頭。依托傳統街巷,融入傳統美食、技藝、服飾、用具和周邊等,打造龍駒寨老字號街區。會館建筑融人敘事手法,運用聲光再現歷史情境,推出主題策劃活動,打造敘事場景,增強建筑古跡互動性。商業品牌多樣性也是促使游客群體年輕化的重要方面。建立傳統商業品牌與引進新興商業品牌二者并進,通過引入新型商業模式和娛樂模式,打破游客圈層,吸引全齡化人群,進一步激發小鎮商業活力。
五、結語
傳統集鎮作為城市變遷和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其內部的物質空間與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價值。但是,僅單純地保護傳統集鎮本體,易造成保護與發展的錯位,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適應性發展成為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本文從對龍駒寨傳統空間形態特征的分析出發,挖掘歷史文化價值,分析傳統物質空間與新時代發展需求的矛盾,從歷史空間、商埠文化、社會職能和經濟產業四個方面,提出“重塑一回歸一研判一激活”的活化路徑,通過保護傳統空間格局、營造商埠文化氛圍、重新定位社會職能和植入新興經濟產業等方式,推進龍駒寨的保護和活化利用。
參考文獻:
[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J].小城鎮建設,2021(9):115-117.
[2]熊群榮.明清時期丹江流域市鎮經濟初探[D].西安:西北大學,2005.
[3]周紅.湖南沅水流域古鎮形態及建筑特征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1.
[4]丹鳳縣志編纂委員會.丹鳳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259.
[5]劉雪麗,李澤新,楊琬錚,等.論聚落交通遺產的活化利用:以茶馬古道歷史古鎮上里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8(11):93-102.
作者簡介:
李金洺,碩士,鄭州美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