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擁有1600多年的歷史,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古城內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文物和歷史遺跡,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然而,正定古城在城市化進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戰,如文化脫節、設施老舊等。公共空間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其景觀設計對于傳承和弘揚古城文化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融入古城文化元素,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融合,是當前城市規劃與設計領域函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正定古城的時代價值
(一)傳統文化
正定古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擁有著獨樹一幟的文化特征,蘊含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宛如一部生動鮮活的史書,向后人訴說著往昔的故事。
歷史建筑與遺址:漫步于正定古城之內,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眾多古建筑星羅棋布。其中,隆興寺、榮國府、陽和樓等,皆是中國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作。隆興寺內,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凝聚著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心血,其建筑風格融合了多個朝代的特色,展現出獨特的韻味;榮國府,根據《紅樓夢》中描述的榮國府精心建造,它不僅僅是一座建筑,更是文學與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每一處布局、每一處裝飾都仿佛讓人看到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在其中穿梭往來;陽和樓,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靜靜矗立在古城之中,見證著歲月的變遷;而正定府衙是正定古城歷史的重要見證,其價值彌足珍貴,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藝和審美理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猶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示著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間藝術、傳統手工藝和地方戲曲等,每一項都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照亮了中國文化的浩瀚蒼穹。正定常山戰鼓,表演形式氣勢恢宏,鼓手們身著鮮艷的服飾,揮舞著鼓槌,鼓點節奏強烈,變化多樣;正定高照,又名“中幡”,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演出時一般由幾個壯漢輪流上場,表演者用竹竿在身上做出各種動作,獨特的表演形式展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常山趙子龍信俗,作為一種民間信仰,它深深植根于正定人民的心中,反映了人們對歷史英雄人物趙云的崇敬和懷念之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它們就像一把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研究中國民間文化和社會歷史的大門,讓我們能夠更加深人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精神世界。
(二)歷史性地位
正定古城的傳統文化不僅豐富多樣,而且其歷史地位也非常顯著。
歷史建筑與遺址方面:以隆興寺為例,這座古老的寺廟可謂“燕趙古建筑之冠”,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杰出典范。寺內的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等建筑,展現出古代建筑工人的精湛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正定常山戰鼓,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表演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更具有重要的民俗學價值,是正定人民慶祝節日、舉辦慶典等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情感和記憶。正定高照是正定傳統民間藝術的瑰寶,生動地展現了正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正定人民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統,是正定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常山趙子龍信俗,在正定地區源遠流長,具有重要的社會學和文化學價值,它體現了當地人民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研究民間信仰和社會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文化交流
正定古城作為歷史文化的集散地,一直以來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對于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化交流:古城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化磁場,其定期舉辦的文化節、廟會等活動,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和藝術家。在文化節上,各地的文化藝術形式在這里匯聚、碰撞,形成了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游客們可以欣賞到來自不同地區的傳統舞蹈、音樂表演,品嘗到各具特色的美食。廟會更是熱鬧非凡,各種民間技藝表演、傳統手工藝展示等活動精彩紛呈,讓人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到不同地區文化的魅力,增進了各地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教育與研究:正定古城對于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筑學家等多學科的研究人員來說,就像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歷史學家可以通過研究古城的歷史文獻、古建筑等,深人了解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考古學家可以在古城的地下發掘出珍貴的文物,為研究古代歷史提供實物資料;建筑學家可以從古城的古建筑中汲取靈感,學習古代建筑的設計理念和建造技術。同時,正定古城也為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基地,許多高校和科研機構會組織學生和研究人員到這里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推動相關學科的發展和進步。
(四)正定古城與現代化結合
文化旅游產業:正定古城充分利用其豐富的歷史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以古老的建筑、獨特的文化景觀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在這里,游客們可以漫步在古老的街道上,感受歷史的韻味;可以參觀各種歷史遺跡和博物館,了解古城的歷史文化;還可以觀看精彩的民俗表演,體驗當地的傳統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購物等相關產業的繁榮,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使正定古城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旅游勝地。
城市品牌建設:古城獨特的文化魅力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作為正定乃至河北省的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了這座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城市。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正定古城都以其獨特的文化形象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資源。
可持續發展:正定在古城保護與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生態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實現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現代城市生活的和諧共存。在開發旅游資源的同時,注重對古建筑和自然環境的保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減少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在城市建設中,合理規劃城市空間,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通過這些努力,正定古城不僅保留了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正定古城公共空間現狀分析
(一)公共空間分布
正定古城的公共空間分布主要圍繞著歷史軸線和歷史性建筑展開,形成了獨特的空間格局。軸線分布:古城內的主要軸線包括自南向北的中山路和恒州街,這兩條軸線上分布著眾多的歷史建筑和公共設施,如南城門、陽和樓、隆興寺等,形成了明顯的視覺軸線和步行通道。歷史性建筑周邊:在隆興寺、榮國府、廣惠寺等重要歷史建筑周邊,設有相應的現代式廣場和綠地,用以滿足游客的游覽需求和居民的休閑活動需求,但缺乏對與周邊歷史建筑協調性的考慮。
(二)景觀設計現狀
正定古城的公共空間景觀具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特色,但缺少文化元素融人。在一些公共空間中,歷史建筑與現代設施和諧共存,如陽和樓廣場,既保留了古老的陽和樓,又增設了現代化的照明和休息設施。古城內的公共空間注重綠化和水體的布置,如在一些廣場和公園中設置噴泉等水景,增強了空間的活力和美感,但景觀設計沒有以人類文化學或城市社會學為基礎,沒有深人挖掘其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因素。
(三)使用情況與居民反饋
通過對公共空間的使用情況調研和居民反饋的收集,發現了一些問題和需求。空間分布不均衡:部分區域資源過度集中,其他區域則相對圓乏。某些公共空間,如隆興寺周邊的廣場,由于游客較多,使用率較高;而一些較偏僻的公共空間,如部分小巷和角落,設施不完善。功能單一:大部分公共空間主要作為休閑和觀光用途,缺乏多功能的設計,不能滿足居民多樣化的活動需求。維護管理不足:部分公共空間存在設施老化、衛生狀況不佳等問題,影響了居民的使用體驗。居民反映:居民普遍希望改善公共空間的管理和服務,增加活動設施,提高空間的多功能性,同時希望更好地平衡游客和居民的需求,確保公共空間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三、文化傳承理念下正定古城的創新路徑
(一)歷史性原則下的創新
正定古城的歷史是城市變遷發展的一個縮影,尊重正定古城的歷史文化,以歷史遺跡和文化傳統為依據,在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充分展示古城的歷史變遷和文化脈絡3。深入挖掘、整理和提煉歷史文化元素,如斗拱、飛檐、雕花等,并以科學的態度進行保護與建造,協調建筑外觀,突出古城的建筑風格和文化特色,避免過度商業化的現代設計元素對歷史風貌的破壞4。景觀鋪裝是公共空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鋪裝圖案和材料的選擇,可以傳達豐富的文化信息。在正定古城公共空間的鋪裝設計中,可以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材、青磚等材料,結合傳統的吉祥圖案、歷史文化符號等進行設計,如在歷史文化街區的街道鋪裝中,運用青磚拼貼出古城的地圖輪廓或傳統的方字紋圖案,增強空間的文化氛圍。
(二)以人為本原則下的共建共享
以滿足居民和游客的使用需求為出發點,注重公共空間的功能性和舒適性,解決居民反饋的問題。改善公共空間的管理和服務,設置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如休息座椅、垃圾桶、照明設施等,提高空間的多功能性,并合理規劃公共空間的功能分區,同時考慮不同人群的行為習慣和心理需求,營造宜人的空間環境。鼓勵居民參與公共空間的設計過程,收集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使空間設計更貼合居民的實際需求。同時,可以結合正定古城的民俗文化和傳統節日,策劃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如舉辦正定高照、常山戰鼓表演,組織宮面制作、剪紙藝術等傳統手工藝體驗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和文化活力,讓居民和游客親身參與古城文化的傳承與體驗,增強對古城文化的認同感。
(三)生態性原則下的和諧共生
在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推廣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如建設雨水花園、生態濕地等,實現雨水的收集、凈化和利用。同時,采用綠色建筑技術,提高公共空間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植物配置不僅要考慮景觀效果,還要結合古城文化內涵,選擇具有歷史文化意義和地方特色的植物品種。例如,在廣場的景觀設計中,種植大量的本地植物,如槐樹、柳樹、銀杏等,形成層次豐富的植物群落,這樣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起到了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的作用。同時,廣場采用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生態技術,實現雨水的自然滲透和凈化利用,減少城市內澇的發生。
(四)整體性原則下的優化
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應與正定古城的整體風貌相協調,從城市的宏觀層面出發,考慮古城的空間格局、建筑風格、文化氛圍以及軸線分布等因素,使公共空間景觀成為古城整體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注重各個公共空間之間的聯系與銜接,形成統一的景觀體系。根據正定古城的空間格局和功能分區,梳理公共空間的結構脈絡,構建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的公共空間體系。例如:人口廣場區采用開闊的空間形式,設置標志性的城門雕塑,突出廣場的門戶形象;文化展示區通過展示墻、雕塑群等形式,展示正定古城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休閑活動區設置草坪、花壇、座椅等設施,為居民和游客提供舒適的休閑空間;交通緩沖區合理規劃車輛和行人的流線,維持廣場的交通秩序。
四、結語
正定古城文化傳承理念下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需要綜合考慮歷史文化、城市發展、居民需求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通過對正定古城文化內涵與價值的深人挖掘,結合公共空間現狀分析,提出了文化傳承理念下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原則和策略。在未來的城市建設中,應進一步加強對正定古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斷優化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使公共空間成為展示古城文化魅力、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戴建兵,許可.古正定府府衙研究[J].文物春秋,2012(6):32一36.
[2]張威.河北省正定古城空間設計文化溯源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5.
[3]劉征,任登軍,謝寒.河北省正定縣古城墻歷史景觀保護與開發[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4(5):178.
[4]高力強,劉一迪.正定古城隆興寺周邊街道景觀活力測度與評價[EB/OL].[2025-02-0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460.C.20241205.1035.004.html.
作者簡介:
王羽琛,河北大學學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