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藝術與鄉村公共空間概述
(一)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存在于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面向公眾并與之互動的藝術形式,形態豐富多樣,涵蓋雕塑、壁畫、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它的發展源遠流長,早期多與宗教、政治緊密相連,如中世紀歐洲教堂壁畫宣揚教義、古代宮殿廟宇裝飾彰顯統治者權威,到現代社會逐漸擺脫束縛走向多元化,受社會運動與文化思潮影響更關注社會問題與公眾需求。公共藝術具有諸多重要意義,既能美化環境、提升空間品質,像悉尼歌劇院提升悉尼港景觀價值,又是文化傳承與交流的載體,通過作品呈現地域文化,還能促進公眾參與,增強社區凝聚力,如社區公共藝術項目邀請居民參與創作,此外還能激發社會思考,以聚焦社會熱點問題的作品推動社會觀念進步。
(二)鄉村公共空間
鄉村公共空間指鄉村內村民共享的開放空間,是鄉村社會活動的物質依托,涵蓋村口、村道等交通交流空間,村民廣場、曬谷場等內部活動場地,文化禮堂等服務設施空間,以及池塘等自然區域。其具備社交互動功能,是村民日常交流、增進感情的場所;有文化傳承功能,承載民俗活動與文化展示;能開展經濟活動,促進商品交易與旅游發展;提供休閑娛樂,讓村民放松身心;還助力社會治理,便于村民參與村莊事務管理。然而當前,城市化導致其空間閑置菱縮、功能退化,建設缺規劃且失特色,基礎設施滯后,維護管理不足,影響使用與鄉村形象。
二、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藝術能顯著提升鄉村公共空間品質,為其塑造獨特景觀。在鄉村入口、廣場等地,以當地文化或自然元素為靈感的雕塑、裝置等,成為標志性景觀,吸引村民與游客目光。同時,通過巧妙布局不同形式的公共藝術,如結合地面、墻面與空中空間進行創作,打破單調空間,增強層次感。同時,依據鄉村整體風格選擇藝術作品的風格、色彩與材質,可營造出宜人氛圍,讓村民享受舒適的公共空間。
在傳承與弘揚鄉村文化方面,公共藝術能夠推動鄉村歷史記憶活化。把鄉村傳說、先輩故事以雕塑、壁畫等形式呈現,讓村民銘記歷史。同時,它延續民俗傳統,將傳統民俗活動場景永久凝固,為傳承民俗提供支撐。此外,公共藝術增強了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當熟悉的文化元素遍布公共空間,村民的歸屬感與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也促進了文化對外傳播。
公共藝術對鄉村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在公共藝術項目實施中,村民參與策劃、創作等環節,增進代際交流,凝聚村民力量,提升對鄉村的歸屬感與責任感。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使鄉村成為旅游熱點,吸引游客,帶動民宿、農產品銷售等產業發展,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同時,這些作品還成為鄉村教育資源,孩子們在公共空間接觸藝術,了解鄉村文化與知識,豐富鄉村教育形式。
公共藝術還助力鄉村生態保護。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作品,直觀地向村民傳遞生態理念,強化他們的生態認知。通過將生態元素融人公共空間,營造生態文化氛圍,引導村民形成環保生活方式。同時,公共藝術項目在材料選擇與創作上注重環保可持續,為鄉村可持續發展實踐提供示范。
三、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設施設計的問題
(一)設計與實際需求脫節
部分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設施設計項目,在前期調研階段未能充分了解村民的實際需求。設計師往往更注重藝術表達和個人創意,而忽視了鄉村居民對公共空間設施的功能訴求。例如,在一些鄉村設置了造型獨特但實用性差的公共座椅,其高度、材質或布局不符合村民日常使用習慣,導致村民不愿使用,造成資源浪費。同時,對于鄉村不同年齡段群體的多樣化需求考慮不足,缺乏針對兒童、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設施設計,降低了公共空間設施的整體適用性。
鄉村文化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包含獨特的信仰、習俗、價值觀等。例如在某些少數民族聚居的鄉村,其建筑風格、裝飾圖案都蘊含著特定的寓意和民族歷史。若設計師未深入探究,只是簡單地將現代設計理念或其他地區的文化元素生硬地植入,設計出的公共空間設施便難以與鄉村文化內涵相契合,無法引發村民的情感共鳴,也會在鄉村環境中顯得格格不人。
(二)村民參與度低
在設計過程中,部分設計師未充分征求村民意見。一些設計方案只是設計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制定,沒有考慮到村民的實際需求和生活習慣。例如,在鄉村廣場設計中,設計師規劃了大量的硬質鋪裝和大型雕塑,卻忽視了村民對晾曬場地、農作物臨時堆放空間的需求。即使有部分設計嘗試讓村民參與,但缺乏完善的參與機制,村民參與往往停留在表面,如簡單的問卷調查,無法真正深人設計決策過程中。沒有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村民的意見和建議難以被充分采納,導致村民對公共空間設施的使用和維護積極性不高。
(三)藝術與鄉村環境協調性不足
一些設計師過于注重藝術表現,將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放在公共空間設施的造型設計上,使其造型奇特、復雜。例如,某些鄉村的休息座椅被設計成極具現代感的不規則形狀,雖然外觀獨特,但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使村民使用時感到不舒適,降低了設施的實用性。在追求藝術感的同時,對公共空間設施的基本功能考慮不足。如鄉村公共廁所設計,只注重外觀的藝術化,而在內部空間布局、通風設施、衛生設施配備等方面存在缺陷,導致使用不便,無法滿足村民和游客的基本需求。
(四)缺乏維護與更新機制
鄉村公共空間設施在藝術介人后,普遍缺乏完善的維護與更新機制。由于鄉村地區資金有限,專業維護人員匱乏,公共藝術設施一旦出現損壞,很難得到及時修復。例如,一些鄉村的壁畫在風吹雨淋后出現褪色、剝落等情況,卻無人處理,影響了整體美觀和藝術效果。
同時,隨著鄉村的發展和村民生活方式的變化,公共空間設施也需要相應更新,但目前缺乏有效的評估和更新機制,導致部分設施逐漸陳舊,無法滿足鄉村發展的新需求。部分設計為追求視覺上的新穎獨特,選用昂貴且易損壞的材料。如一些鄉村公共空間采用進口的高檔石材作為地面鋪設材料,不僅運輸成本高昂,而且在鄉村復雜的自然環境和頻繁的使用下,容易出現磨損、破裂等情況,后期維修和更換成本巨大。在公共空間設施的能源供應方面,未充分考慮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一些鄉村照明設施仍依賴傳統電網供電,沒有引入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這不僅增加了能源消耗和運營成本,也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設計階段未對設施的長期維護進行充分規劃,一些復雜的造型設計或高科技設施雖然在建成初期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但隨著時間推移,維修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導致后期維護困難,甚至部分設施因無法維修而廢棄。
四、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的設計策略
(一)基于地域文化的設計策略
深人挖掘鄉村文化內涵。設計師應深入鄉村進行調研,與村民交流,了解鄉村的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等。例如,在一些具有悠久陶瓷制作歷史的鄉村,陶瓷文化便是重要的設計靈感來源。通過挖掘陶瓷制作工藝、陶瓷產品造型等元素,將其轉化為公共藝術作品的形式,如以陶瓷碎片拼接而成的大型壁畫,能展現鄉村獨特的陶瓷文化。
結合鄉村自然景觀。鄉村的自然景觀是其獨特的資源,公共藝術設計應充分考慮與自然景觀的融合。例如,在靠近河流的鄉村公共空間,可以設計以水為主題的雕塑或裝置藝術,使水流的動態與藝術作品的靜態相結合,營造出富有詩意的空間氛圍。同時,在材料選擇上,優先選用當地的自然材料,如石材、木材等,使公共藝術作品更好地融人鄉村自然環境。
(二)注重村民參與的設計策略
開展公眾參與活動。在公共藝術項目策劃階段,通過舉辦村民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和建議。了解村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期望以及對公共藝術的看法,讓村民參與公共藝術作品的創意構思。例如,在設計鄉村文化墻時,可以邀請村民講述自己心中的鄉村故事,設計師根據這些故事進行創作,使文化墻更貼近村民生活。
組織村民參與創作過程。在公共藝術作品的制作過程中,組織村民參與其中,如邀請有繪畫基礎的村民參與壁畫繪制,讓擅長手工的村民參與手工藝品裝置的制作等。這樣不僅能提高村民對公共藝術作品的認同感,還能培養村民的藝術素養和文化自信。同時,村民參與創作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傳承和交流的過程,有助于增強鄉村社會的凝聚力。
(三)功能與藝術融合的設計策略
滿足基本功能需求。鄉村公共空間具有多種功能,如休閑、集會、交通等。公共藝術設計應在滿足這些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進行創意表達。例如,在鄉村道路旁設置兼具藝術感與照明功能的燈具,既滿足了村民夜間出行的照明需求,又通過獨特的造型為道路增添藝術氛圍。在鄉村廣場上設計具有休憩功能的藝術座椅,使村民在休息的同時能欣賞到藝術作品。
拓展空間功能。公共藝術還可以通過創新設計拓展鄉村公共空間的功能。例如,對于鄉村閑置的倉庫或廠房,通過藝術改造將其打造成鄉村美術館、文化創意工作室等多功能空間,舉辦藝術展覽、手工藝品制作培訓等活動,豐富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功能,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平臺。
(四)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策略
材料選擇與環保。在公共藝術作品的材料選擇上,優先考慮環保、可回收的材料。例如,利用廢棄的農具、建筑材料等進行藝術創作,既減少了垃圾排放,又賦予了廢舊物品新的生命和價值。同時,選擇耐久性好的材料,降低公共藝術作品的維護成本,保證其長期的藝術效果。公共藝術設計應具有前瞻性,充分考慮鄉村未來的發展規劃。例如,在一些具有旅游發展潛力的鄉村,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應預留一定的拓展空間,以便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更新。同時,注重公共藝術作品與周邊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促進鄉村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能源的可持續利用。積極引人可再生能源,如在鄉村公共空間設置太陽能路燈、風力發電裝置等,為照明、景觀設施等提供能源。結合鄉村的地形和氣候條件,合理設計公共空間的自然通風和采光系統,減少對人工能源的依賴,降低能源消耗。
維護成本控制。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設施的維護需求,采用簡單易維護的結構和工藝。選擇耐久性強的材料,減少維修頻率,同時,為設施配備詳細的維護說明和操作指南,方便村民進行日常維護。例如,采用模塊化設計的公共座椅,當某個部件損壞時,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更換。
五、結語
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的設計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基于地域文化、注重村民參與、功能與藝術融合以及可持續發展等設計策略的運用,可以打造出具有特色和活力的鄉村公共空間。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應充分發揮公共藝術的作用,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升鄉村社會的凝聚力和發展活力,實現鄉村公共空間的可持續發展。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公共藝術在鄉村應用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探索更加適合鄉村發展的公共藝術設計模式,為鄉村的美好未來注人更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川]林舒,英浩.文化場景下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重塑策略探究[J].華中建筑,2025(1):169-174.
[2]楊坤偉,張雯婷.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景觀中的設計表達[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2(19):145-147.
[3]李靜波.探討公共藝術在鄉村生活空間的表達[J].花卉,2021(20):63-64.
[4]嚴逸洲.鄉村中的公共藝術[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4(1):104-108.
[5]吳迪,孫海婷.鄉村公共空間的建構[J].華中建筑,2024(4):29-32.
[6]劉琪.場景理論視角下近郊型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策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4.
[7]劉健,趙靜好,趙鵬飛,等.空間多義性視角下鄉村公共空間可持續更新[J].城市建筑,2024(5):104-107.
[8]吳慧.藝術鄉建視角下望江挑花在鄉村公共空間的應用研究:以望馬樓村為例[D].合肥:安徽大學,2024.
[9]楊梓嘉.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在地性設計策略的泉子溝實踐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20.
[10]傅子意.公共藝術在鄉村空間中的可持續性研究:以浦江朱宅村公共藝術設計為例[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
邵婉瑩,吉林建筑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施設計。
王迪,吉林建筑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空間環境配飾設計、東北地域裝配式建筑宜居環境及智能化設計、廢棄景觀再利用、設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