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的推進,社會生產擴張對自然空間不斷侵蝕,使得城市生態系統的功能逐漸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與自然的關系日漸疏遠。在傳統的城市景觀設計中,由于強調人工修飾和功能化安排,忽視了生態功能和自然價值,自然體驗空間缺乏,這種脫節不僅導致城市人居環境質量下降,也壓縮了城市居民精神療愈的空間場所。
荒野理念,作為一種低干預、尊重自然演替的設計思想,提出了自然恢復、生態修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路徑。自20世紀以來,荒野理念逐漸超越傳統景觀設計的范疇,成為探索人類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思維工具。尤其在現代城市中,荒野理念不僅打破了傳統景觀的美學界限,也為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通過引入荒野理念,設計師可以推動城市綠地的生態化改造,創造更多具備生態功能和自然屬性的城市景觀空間,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環境質量。
然而,荒野理念的復雜性和跨學科性質,使得其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城市發展階段中的應用存在較大差異。尤其在我國,荒野理念尚未形成統一的學術定義,人們對其多重價值特征的認識還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基于荒野理念的理論框架,結合生態、人文、審美等多重價值視角,探討荒野理念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策略。通過案例分析與質性研究,深入分析荒野景觀的多重特征,研究其在現代城市中的潛在價值和發展空間,從而為城市生態修復和荒野景觀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路徑。
一、荒野理念的概念與價值特征
(一)概念發展
荒野理念起源于人類文明早期對自然的敬畏,隨著社會的發展,荒野理念逐漸從原始的自然崇拜演變為系統的哲學思想,并在現代生態學和環境保護中得到進一步的理論化,成為一種由人類與生態環境的互動模式發展而成的思想體系。
20世紀中期,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提出了“土地倫理”,認為人類是自然共同體的一部分,應尊重自然的完整性,這一思想為荒野保護提供了理論基礎。20世紀70年代,阿恩·奈斯提出“深層生態學”,進一步豐富了荒野理念的內涵,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強調所有生命形式的內在價值,主張減少人類對自然的干預,促進了荒野理念的全球化發展。
進人現代社會,荒野理念的應用已從哲學與文化領域擴展到實踐層面,在全球化、技術進步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通過生態修復、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和仿生設計等手段,荒野理念為創造生態友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環境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再野化”“城市野地”“荒野景觀”等概念相繼被提出。
盡管荒野理念在當代面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沖突、氣候變化的威脅等挑戰,但其核心理念——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與生態完整性,依然為應對城市生態危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囊袄砟畹膶W術意義不僅在于其理論體系的構建,更在于其為人類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深刻的哲學啟示。
(二)多重價值特征
荒野理念的研究跨度廣泛,其獨特的理論體系、生態特征與審美文化,引發了生態學、哲學、經濟學及文學等學科的廣泛關注,多學科的研究為深人揭示荒野理念在生態、文化、美學、歷史、社會和經濟等多個維度中的多重價值提供了基礎。
根據荒野理念的理論研究及技術發展基礎,可將其價值歸納為5種類型,分別為:第一,生態價值,荒野作為未被人類大規模開發的區域,具有極高的生態完整性,能夠維持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凈化水源以及保持土壤穩定性。第二,文化價值,荒野承載著人類對自然的敬畏與依賴,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與自然連接的空間載體,對于自然科學的宣傳教育具有天然的場所優勢。第三,美學價值,從繪畫、攝影到文學、音樂,荒野一直是藝術靈感的源泉,通過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自然化設計、仿生設計等手段,荒野的美學特質融人了現代生活。第四,經濟價值,盡管荒野理念強調自然的獨立價值,但對其的保護與合理利用也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通過將自然資本轉化為經濟價值,荒野理念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持,同時也促進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贏。第五,精神價值,荒野的原始與神秘特質激發著人類的探索精神,為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回歸自然、尋求內心平靜的途徑,能夠幫助緩解城市化與工業化帶來的精神壓力。
二、城市景觀的現狀與發展需求
隨著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生產擴張導致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完整性與可持續性衰退,城市景觀作為城市建設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矛盾的調和劑,其作用有待加強。此外,隨著資源型城市的枯竭以及城市收縮現象的出現,新的荒野在城市中產生,并成為一種常態化現象,迫切需要景觀化改造。
(一)現存問題
景觀是城市中寶貴的生態資源,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在當今城市景觀的建設中,城市景觀設計仍然以功能性和美學為主導,城市景觀規劃面臨生態效能與人文認同的雙重挑戰。在生態層面,部分自然綠地因廊道連接不足、植物群落結構單一等問題,降低了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與物質循環效率。硬質鋪裝占比過高、維護過程中對人工干預的依賴,也加劇了土壤透水性的下降與雨水管理壓力。在文化維度,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景觀趨同傾向值得警惕,標準化植物配置雖提升建設效率,但若忽視對本土植被、地域文脈的深度挖掘,容易削弱場所的空間辨識度與情感歸屬。
(二)社會需求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對人居環境質量更高的要求,社會對于城市景觀的需求逐漸呈現出深層次、多元化的特征。城市景觀不再是單純的人工環境,而應成為一個包含自然元素的復合系統,將荒野和自然景觀相連接,構成一個既能滿足人類精神需求,又能維持生態平衡的共生體系。
傳統的城市景觀設計往往以人為中心,強調功能性、商業化和美觀性?,F代社會的需求發生顯著變化,公眾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關注度急劇提高,城市景觀的設計成為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此時,荒野理念作為一種強調低干預、生態修復和自然恢復的設計思想,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適當將荒野理念融人城市景觀設計中,提高生態環境質量,降低維護成本,重建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提供進行生態教育、緩解精神壓力的自然場所,是未來城市生態景觀發展的重要路徑。
三、城市景觀設計的荒野策略
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荒野策略是一種通過模擬未被人類干擾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動態過程(如演替、物質循環等),將荒野的生態韌性、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以及自然美學特征融人城市環境的設計方法,旨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居民與自然的情感聯結。
荒野策略的實施并非簡單放任自然元素無序生長,而是以系統性思維重構城市生態網絡的動態過程。從認知革新到關系重塑,再到空間落地,這一策略需依次回應三個核心問題:如何突破荒野在城市化語境中的價值偏見,如何通過設計手段促成人與自然的非對抗性共存,又如何通過空間語言將荒野的“無序”轉化為城市中的“有序生命力”。本文以“價值認同”為起點,通過共生關系架設生態交互的橋梁,最終落腳于具體荒野空間的營造策略,逐層解構這一應用策略的邏輯框架與實現機制。
(一)價值認同構建
在文化語境上,荒野最初的語義具有排他性,即地球表面的無人涉足之地。在城市化的傳統邏輯中,荒野都被看作未知、危險、難以抵達的地方,這種自然與人二元對立的刻板認識構成了荒野概念的原始“排斥”階段?;囊皟r值認同的構建,本質上是一場對城市文明生態倫理的重塑: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生態整體主義,從效率至上的工具理性回歸生命互聯的價值理性。
認知的重構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支撐,也依賴自下而上的感知喚醒。在上海徐匯跑道公園,設計師將荒野的“不可控性”轉化為可觸摸的日常:孩子們在昆蟲觀測站記錄傳粉蝴蝶的翅脈紋理,老人在觸感步道上辨認橡果與楓香的季節私語。這些細微的互動悄然重塑著公眾的生態直覺,當人們發現蝗蟲振翅的節奏與地鐵穿行的震動共享著某種城市韻律時,“保護自然”的宏大口號便落地為對具體生命的共情,這種從身體經驗生發的認同,如同根系般扎入城市文明的裂隙,成為城市與自然共生關系構建的基礎。
(二)共生關系引入
共生關系作為荒野理念的延伸,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依存與和諧互動。通過構建共生關系,城市景觀設計不再單純服務于人類需求,而是通過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形成自然和社會的雙向反饋機制。
荒野理念中的共生關系核心在于推動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與發展,強調人類對自然的尊重。通過在城市景觀中加人生態宣傳教育內容和互動性景觀機制,居民成為生態循環和自然恢復的一個環節,提升了環境責任感,形成了對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效機制。
紐約高線公園將原本廢棄的鐵路轉型為城市綠地,設計保留大量舊有設施與原生植被,引人生態走廊和水體,為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通過低干預方式允許植物自然生長,促進生態恢復。將自然演進環節融人城市文脈,在生態多樣性修復的同時,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具精神價值的自然療愈空間。
(三)荒野空間營造
荒野空間的營造在城市景觀設計中體現了對自然原貌的尊重,凸顯荒野的核心精神。與傳統城市綠地設計強調整齊布局和可控自然元素不同,荒野空間強調自然過程的自由發展,追求“自然即美”的景觀形式。這種設計不僅還原了自然景觀,也是對傳統城市景觀設計觀念的挑戰,旨在通過低干預設計和自然演替,構建具有生態價值的城市綠地。
荒野營造強調低干預與自我恢復,允許生態系統根據環境條件自發發展,利用本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防止外來物種,形成自我維持的生態空間,以恢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也為居民提供與自然連接的場域?;囊翱臻g不應是孤立的“生態島嶼”,而應成為城市生態網絡的一部分,與綠地、公園等空間形成聯系,提升生態連通性,建立居民與自然的接觸空間。
荒野空間的營造不僅是生態修復,也是對自然景觀的新認識,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低干預設計和生態修復,荒野空間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四、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景觀建設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生態挑戰,但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推動發展的契機?;囊袄砟钭鳛橐环N新興的理論體系,在其觀念下構建的城市生態系統策略,為遭受破壞的城市景觀帶來了重生的機會,符合城市居民對城市人居空間發展的需求。
我們應更加注重對自然系統的原生性保護,提升景觀精神內核?;囊袄砟畈粌H是對自然的修補,更是一種基于自然的發展理念,可以增加公眾對自然環境的認知與關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建立更加美麗、和諧的城市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川]陳斌卿,邵龍,唐岳興.城市荒野景觀多重價值特征研究[J]世界建筑,2023(6):72-78.
[2]邵鈺涵,徐欣瑜,袁嘉,等.城市荒野景觀:內涵與價值審視[J].景觀設計學(中英文),2021(1):14-25.
[3]李嘉,強艷芳,張愿,等.基于生態系統服務的鄉村人居景觀規劃:實現生態效益與村民福社的雙提升[J].現代園藝,2024(20):115-117.
[4]陳望衡,郝娉婷,齊君.荒野與園林:“生態園林主義\"建構的思考[J].中國園林,2016(10):50-53.
[5]曹越,楊銳.中國荒野研究框架與關鍵課題[J].中國園林,2017(6):10-15.
[6]陳媛,奈豪斯,道斯特.城市荒野景觀及其營造策略:以荷蘭實踐為例[J].中國園林,2022(8):24-29.
[7]科瓦里克.與荒野共生:城市綠地的發展前景[J].景觀設計學,2021(1):92-103.
[8]劉慶超,曹晉.城市荒野景觀與城市生態認知[J].現代園藝,2024(14):159-160,164.
[9]席丹丹,劉斯,柳鈺,等.公眾認知下的成都城市荒野景觀價值[J].風景園林,2024(1):97-102.
[10]羅萍嘉,朱笑宇.荒野審美對城市棕地景觀生態價值的實現促進[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3(5):133-135.
作者簡介:
常鎬然,湖南理工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夏忠軍,博士,湖南理工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