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科技的創新,及時將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的產業鏈條上,能夠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新的方案。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本質上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特點,以質優為關鍵,是文旅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3。強調科技引領、創新文旅發展是培育文旅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期望通過構建“五新兩意五強”的生態旅游實踐路徑,促進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新發展的本質特征
新質生產力代表著生產力躍遷的方向,是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革命性力量。鄉村文旅是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應以新質生產力的賦能促進文旅產業創新發展。文旅新質生產力不僅指技術創新,還包含文化資源的利用、服務模式的提升和管理機制的優化等多方面內容。文旅新發展的本質特征可歸納為五新,包括: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個性化定制服務創新、區域產業鏈協同創新、可持續發展理念創新、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
(一)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
獨特的旅游資源是旅游城市借以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促進沉浸式旅游發展的必要條件。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利用數字化、智能化等先進技術手段,深度挖掘和展示文化內涵,可以實現文化價值的最大化和傳播效果的提升。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以新促質”5]。首先,豐富的文化資源為科技應用提供了實踐的驅動力。數字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挖掘地方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內容的展示與傳播。例如,借助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游客能夠沉浸式地體驗歷史文化,增強旅游的參與感和互動性,從而提升文化認同感。其次,人工智能技術的整合運用能夠顯著提升文旅管理的效率。通過對游客行為數據的深度分析,可以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優化文旅資源配置并制定個性化的旅游服務。以文化為引領,創新數字技術的運用,推動智能化旅游平臺的構建,從而實現文旅產業結構的升級。
(二)個性化定制服務創新
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可以滿足不同游客群體的需求,提升游客的文化認同感。第一,建設智慧旅游導覽系統。利用移動應用程序、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增強現實技術,為游客提供個性化的導覽服務@,包括歷史文化解說、景點介紹和線上預訂等功能,從而提升游覽體驗。第二,推廣電子支付和無現金交易。鼓勵商家和景點引人電子支付系統,支持游客使用手機支付等便捷方式進行消費,提高支付效率并提供便利的消費體驗。第三,構建大數據分析平臺。通過收集游客數據和行為信息,進行游客偏好分析、客流量預測等工作,為旅游管理部門和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推薦服務。第四,加強網絡安全保障。在推廣數字技術的同時,需要加強網絡安全意識培訓,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確保游客和企業信息的安全。
(三)區域產業鏈協同創新
建立完善的文旅產業鏈條,促進文化、旅游、餐飲、交通和住宿等相關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搭建政府、企業和院校等多方合作平臺,借助文化資源的開發、旅游文創的設計以及市場營銷的推廣等實現產業鏈的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的最大效應。創意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融合新型旅游業態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創意產業通過藝術設計、數字媒體等方式,為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沉浸式體驗。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以設計獨特的旅游主題和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另外,旅游經濟不是單一的旅游消費,還涵蓋了餐飲、住宿等多個方面。創意產業的融合可以帶動這些附加產業的發展,形成旅游全產業鏈的良性循環,不僅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就業,還能夠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
(四)可持續發展理念創新
強化生態文明理念,加強景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以保護自然資源和人文遺產。平衡經濟增長、社會和諧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在長期穩健中推動文旅產業綠色發展。城市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新質生產力要聚焦生態環境保護、可再生資源整合和生態恢復等創新策略,實現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多維度可持續發展。積極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的智能升級,提高城市的運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推進城市服務的個性化、城市管理的精細化以及資源的高效利用。旅游城市的智慧設計需要深入挖掘自身旅游資源的特色,通過資源適配、多元設計方法、網絡與實體服務平臺等進行設計融合,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五)文化傳承與創新融合
文旅新發展要立足于地域的特色文化,通過創新實現傳統文化的活化傳承。地域文化兼具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特征,涵蓋歷史文化、建筑布局以及生活習俗等%。第一,凝練文化要素。深人開展對城市歷史脈絡的研究,并整理形成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以促進傳播與推廣。第二,保護文化遺產。復興城市歷史文化街區,運用動態保護的方式傳承物質文化遺產,構建城市獨特的文化記憶。第三,展示文化習俗。積極推進地域文化與休閑旅游等領域的融合,傳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習慣和傳統節日。第四,轉譯文化符號。歸納城市文化特征,通過文化基因的符號化轉譯方式形成特色的城市文化符號2,推進旅游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新發展的內在邏輯
新質生產力的應用不僅為傳統文旅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數字技術助力深入挖掘文化資源、提升服務質量和拓展市場空間,有利于實現文旅產業的優化升級。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產業的創新發展,其內在邏輯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加強數字創意優勢轉換與加強融合發展創新意識。
(一)加強數字創意優勢轉換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制定發展戰略,要建立創新思維體系并重視數字技術的優勢。鄉村文旅發展依托鄉土文化資源,數字技術的應用能更好地助力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宣傳,實現市場和產業的創新發展,彰顯鄉村獨特的優勢。例如鄉村民宿借助互聯網平臺和數字技術,通過數字創意實現地域特色與時尚文化的結合。安徽省廬江縣以“長藤結瓜”的創新方式,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實現鄉村民宿聯動,形成了新的鄉村文旅規模效應。
(二)加強融合發展創新意識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的驅動引擎,數字技術的底層邏輯以及設計品質更是核心。構建地方文旅發展的創新性策略,需要依托高質量發展目標來反哺文旅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融合發展是文旅生產力提升的重要特征,也是數字技術創新的關鍵點和突破口。發展鄉村文旅要保留地域文化,通過特色文化產業和特色農業的相互融合,打造地方文旅特色IP形象。同時,引人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推進鄉村產業的融合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新發展的實踐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是科技創新的命題,也是社會改革發展的命題。生產關系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革,與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相互適應,才能有效地推動文旅產業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發展綠色消費、文娛消費等方式,為文旅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新發展,可通過以下的“五強”策略進行實現。
(一)加強政府引導與政策支持
制定新質生產力在文旅領域應用的相關規章制度,明確政府對新技術和新業態的政策導向和支持力度,如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以及創新保護等方面的支持措施。搭建沉浸式文旅合作平臺,促進企業和投資部門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通過行業的信息交流、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以及沉浸式文旅的特色化建設,規范文旅發展標準和服務質量,助力文旅品牌的打造。加強文旅產業的“監管服”和文旅項目的審批管理,保障游客的權益。
(二)強化企業創新與協同發展
相關部門應加大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新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通過設立科技創新基地、提供研發經費和組織技術交流等方式激發企業內部創新活力,促進各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挖掘文旅產業與鄉村現代產業在科技層面的融合價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以及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文旅發展奠定基礎。開展企業的跨界合作,為創新型企業提供資金以及技術顧問等資源,通過創新技術為沉浸式文旅項目的打造注人新的活力。加強文旅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對創新技術的投入和研發以提高競爭力。
(三)加強人才培養與智力支持
加強對文化旅游產業的扶持和幫助,通過提供產業孵化、市場拓展、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培養文旅緊缺型人才以及建立復合型團隊。其中包括設立專業化的培訓機構和實施企業內部培訓等人才培養方式。通過培養各類技術人才、創新人才提升行業整體素質。借力產學研模式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助力數字技術的研發。建立國際交流平臺,為技術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另外,積極推動文旅部門的建設和鄉村振興復合人才的培養,以人才驅動引領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四)加強人工智能與技術創新
發揮數字化建設效能,有利于促進鄉村文化與產業、城市、鄉村的協調發展。借助人工智能與技術創新實現城鄉文化體系網絡建構,有效對接游客的旅游消費需求。利用數字平臺建設地方特色文化,優化景點布局與游覽路線,提高景區的資源利用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推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工作,利用數字化手段對傳統文化、歷史建筑等進行保護和展示,豐富游覽體驗。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例如智能安防監控、智能客服機器人等提高景區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五)強化文化IP與旅游體驗
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進行創意性加工和數字化提煉,塑造具有地域文化和情感共鳴的IP形象。從文化符號的轉譯與傳承方面加強文化IP周邊產品的設計與推廣,拓展文化IP的品牌影響力。利用數字技術搭建互動平臺,從技術創新與應用、用戶體驗設計與評估角度打造多元的文化IP體驗項目,從主題策劃與組織、內容設計與執行等方面進行精細化管理,提升活動的吸引力和游客的沉浸式體驗。運用多元傳播渠道推廣文化IP的故事與品牌形象,從品牌定位與傳播策略、內容創意與傳播效果評估等方面促進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以及鄉村文旅品牌的可持續性發展。
旅游城市將更注重人與自然、文化與科技的和諧共生,積極推進智慧旅游城市發展和美麗宜居環境建設的實踐。充分認識新質生產力在文旅發展中的作用與價值,加強相關部門在地方政策上的引導與支持。積極推動新質生產力與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促進地方經濟和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四、結語
新質生產力多維度、多層次的研究視角有利于構建創新的設計理念,助力應對旅游城市發展的環境壓力。
參考文獻:
[1]徐政,陳佳,江小鵬.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6):22-29.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1(1).
[3]王耀璟.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基本邏輯與實踐路徑[J].廣西社會科學,2024(3):21-29.
[4]保繼剛,楚義芳.旅游地理學[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3-105.
[5]鮑淑君,鄭霖豪.人文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實踐路徑[J].發展研究,2024(11):25-29.
[6]陳曦,白長虹,陳嘩,等.數字治理與高質量旅游目的地服務供給:基于31座中國城市的綜合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3(10):126-150.
[7]劉晴,夏贊才.技術創新賦能中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
[8]蔣思,胡露瑤,鄭文俊.“生態智慧與城鄉生態實踐研究前沿\"講堂[J].規劃師,2019(12):88-91.
[9]李楊,楊翌.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智慧設計:以黔東南州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23(3):154-161.
[10]解春鳳.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20(8):313-316.
[11]付業勤.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旅游地文化軟實力評價與發展策略研究[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27-43.
[12]孫華鋒,鄭林欣.基于兩軸分析法的地域文化品牌形象構建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4(3):85-91.
作者簡介:
林冠秀,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空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