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信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研學旅行賦能信陽和美鄉村建設路徑研究”(2024JJ137)研究成果。
近年來,研學旅行作為一種將教育和旅游相融合的全新活動形式,逐步變成推動城市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關鍵路徑。城市文化空間身為城市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是呈現城市特色及凝聚文化認同的核心領域。但是目前部分城市文化空間存在功能定位較為單一、文化體驗遺乏的情況,與研學旅行不斷增長的多元化需求無法適配。本文基于研學旅行視角,探究城市文化空間的塑造策略,期望實現教育與文化的深度融合,為城市文化發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一、研學旅行與城市文化空間的理論基礎
研學旅行是以教育為核心目標,整合自然和人文資源,并借助沉浸式體驗、互動學習等手段,促進學習者知識提升與素質提高的一種教育旅行模式。它著重在真實情境中獲取知識,并通過跨學科的學習體驗培育實踐能力和文化認同。城市文化空間是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和精神象征,涵蓋歷史街區、博物館、文化公園等,這類空間以物質形式展現文化特點,通過社會活動將居民、游客與城市文化連接起來,其功能包含展示、交流以及傳承。研學旅行的特性和城市文化空間有著天然的適配性,其以教育需求為導向,能夠促使文化空間由靜態展示朝著動態體驗的方向轉變。
二、研學旅行中的城市文化空間現狀
(一)典型城市文化空間案例解析
在研學旅行中,部分城市文化空間已經呈現出較為顯著的教育和文化功能。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憑借其豐富的文物資源及多樣的展覽活動成為研學旅行的關鍵場所,吸引了無數學生深人探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杭州的西湖文化景觀經由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的融合,令學生在研學活動中體會詩意文化和生態文明;南京的中山陵則因歷史遺址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結合,成為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據點。這些實例顯示了城市文化空間的多元性與深厚的文化內涵,為研學旅行提供了優質的資源,同時在教育功能和文化傳播方面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二)當前城市文化空間存在的問題
雖然部分城市文化空間在研學旅行方面表現出色,但總體來講,依舊面臨眾多問題。其一,文化空間功能呈現單一化,有些場所僅僅擁有參觀和展示功能,缺少互動性及體驗感,很難滿足學生的深度學習需要;其二,文化內容挖掘不充分,眾多文化空間沒有完全展示出其歷史背景和價值,致使教育意義被削弱;其三,管理和服務較為滯后,部分文化空間在接待研學團隊時,缺少專業的引導及配套服務,對學習效果產生了不利影響;其四,文化資源開發欠缺創新,一些城市未能結合本地特色規劃具有針對性的研學課程,沒有充分發揮文化空間的教育潛能。
(三)城市文化空間與研學需求的契合度
研學旅行對城市文化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滿足文化展示功能的基礎上,加強教育價值和互動體驗。優質的文化空間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其一,主題清晰明確,與研學內容高度契合,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涵蓋互動式展覽、實踐操作課程等,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其三,教育資源完備,如專業的講解、教材的支持等,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然而,部分文化空間在主題設計、活動策劃以及資源配置方面仍然存在缺陷,限制了其在研學旅行中的潛力。未來需要針對這些不足之處優化文化空間的功能,進一步貼合研學需求,推進城市文化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研學旅行推動城市文化空間塑造的路徑
(一)文旅融合視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間創新
文旅融合是促進城市文化空間創新的關鍵路徑,重點在于把文化資源和旅游體驗深度融合,實現文化傳承與旅游產業的雙向進步。在研學旅行的大環境下,城市文化空間的創新應當注重多元功能的融合及教育價值的發掘。這一創新并非僅僅局限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而是要以教育功能為核心,深挖文化空間的潛能,增進學生的文化認知。
首先,通過引I人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手段,文化空間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其次,完善文化空間的功能布局,以研學需求為導向,科學劃分空間區域,設定專屬的教育展示區、實踐活動區以及交流互動區等,促使文化空間由單一的參觀功能朝著多維體驗的方向轉變。傳統的文化空間通常側重于物理展示和參觀教育,但研學旅行的核心是通過參與感和體驗感來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文化空間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特性和學習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互動契機與實踐環節。最后,文旅融合應當注重文化符號的打造和文化內容的形象化,通過策劃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動或者產品,把傳統文化內容具象化,助力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制作以及體驗,強化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與記憶。憑借這些創新方式,文化空間不但可以成為傳遞知識的場地,更是學生與文化之間互動和連接的橋梁。
以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為例,其創新之舉充分展現了文旅融合的觀念。在這一實踐中,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融合了當地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研學需要,策劃了以“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為主旨的研學項目。學生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參觀遺址核心區域,知曉良渚文明的歷史背景、考古成果以及良渚文化于中國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該遺址文化館中,學生借助多媒體影片的播放,更深人地了解良渚文化的精神內涵與藝術造詣,深刻體會到這一古老文明的非凡和獨特所在。在實踐環節,學生被分成小組參與“考古模擬”活動,體會如何利用考古工具進行發掘,并對“出土文物”進行記錄和分析。這一過程不但使學生了解了考古工作的艱辛與挑戰,還通過親身體驗增強了他們對考古的興趣。實踐環節結束后,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還設置了文化創意手工部分,使學生可以動手制作良渚玉器模型,或者繪制良渚文化圖案手袋等。
(二)以教育功能為導向的空間改造與提升
首先,增添體驗式教育設施是增強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例如設立研學課堂、多媒體互動展廳等,沖破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實現學生與文化內容之間的互動。其次,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的科技方式,為學生帶來更為生動和沉浸式的學習感受。比如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歷史事件,踏入歷史的長河中,感受“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最后,空間布局的合理規劃極其重要。通過文化展示區、實踐活動區與休憩區域的有機整合,既可以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高效流動,又能夠提供充足的互動空間和思考空間,讓學生體會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在文化空間設計中,需要著重展開多維度的文化資源探尋,不僅要展現傳統的歷史文化內涵,還應當憑借圖像、影像、文物復制等方式讓文化內容的呈現更為立體、多樣且充盈。通過這樣的手段,學生不但能夠獲取文字和圖畫所傳達的淺層信息,而且能夠通過親身參與活動、觸摸文物等途徑,加深對文化的了解與記憶。另外,文化空間的改造還需考慮地域文化的特點,使學生在參觀過程中切實感受到濃厚的地方文化氛圍,進一步增進對該地文化的了解。
以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為例,該館近些年來圍繞教育功能展開了深度改造,大幅提高了其在研學旅行中的吸引力和教育價值。在改造進程中,紀念館把原有的靜態陳列轉化為動態互動展覽,極大地強化了文化空間的教育功能。同時,引入了先進的多媒體設備,讓學生憑借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知曉抗戰歷史背景、四行倉庫的歷史意義及其在抗戰中的重要地位。為了增強學生的沉浸感,紀念館還設立了“戰地體驗課堂”環節。學生通過佩戴虛擬現實設備進入戰場模擬環境,身臨其境地體驗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艱難與不屈。改造后的紀念館設立了“英雄記憶再現”活動環節,在館內特定區域組織學生分組開展主題海報創作或抗戰故事短劇的演繹。在這一進程中,學生不單單是旁觀者,更是歷史的參與者和再創作者,通過動手實踐強化對抗戰精神的理解,體悟英勇抗爭和愛國主義精神。另外,紀念館還設立了“歷史與和平”互動區域,學生能夠通過電子留言墻自由表述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將自己的感悟和同伴分享。
(三)互動體驗式城市文化空間的設計與運營
互動體驗式城市文化空間的規劃與運營關鍵在于憑借場景化、互動化的形式,推動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了解文化、領會歷史、提升認知。其一,空間規劃要著眼于情景再現和功能的多樣化,借由饒有趣味的場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令學生于動態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更深人的體會。其二,互動體驗的內容應當具備層級特征,能夠適應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可以從設置基礎性的作業,逐步過渡至深度的探索性活動。其三,運營管理要兼顧創新和實際成果,通過周期性策劃主題活動,更新體驗內容,保持文化空間的活力與吸引力。同時需要利用數字化手段,為學生提供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體驗,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為例,其在設計和運營方面高度貼合互動體驗的觀念,成為研學旅行的優質目的地。在設計環節,武侯祠博物館于傳統文化展示的基礎之上新增了眾多互動區域,如“三國戰場情境體驗區”。學生踏人該區域,通過視頻和全息投影知曉三國歷史背景及主要人物的故事脈絡。在接下來的“古戰場模擬”環節,學生運用配備的電子設備,分組模擬三國時期的戰爭策略,感受“兵法排陣”的實際操作。另外,該館還設立了“文化工坊”,學生能夠在導師的引領下制作諸葛連弩模型,通過親手實踐知悉三國時期的科技成果與軍事智慧。在運營期間,武侯祠博物館定期舉辦主題活動如“三國文化周”,通過知識競答、角色扮演等方式吸引了大量學生的積極參與。
(四)基于城市文化特質的研學線路開發
首先,研學線路的開發應當從城市的文化基因著手,并結合歷史遺跡、傳統技藝、地方風俗等特色,規劃出具有濃厚文化氛圍的學習路徑。比如在歷史文化名城中,結合歷史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開發專題性線路,引領學生深人了解城市的歷史背景與文化發展進程。其次,線路設計需要重視教育價值與體驗感的均衡,在傳統文化學習之余增添一些實踐活動,如手工制作、現場教學等,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感受。此外,還要思索各類教育需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規劃適宜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形式。
以南京的“六朝文化研學線路”開發為例,南京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六朝文化為研學旅行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這一線路的設計中,圍繞六朝時期的歷史背景與文化遺產展開規劃,涵蓋南京博物院、明孝陵、紫金山天文臺等重要景點的參訪。線路的第一站是南京博物院,學生通過講解員的講解,知曉六朝的歷史、藝術和宗教文化,了解六朝時期的社會風貌。接著,學生抵達明孝陵,通過實地參觀,學習明朝建立的歷史背景與明孝陵的建筑特色,進一步明晰歷史文化的沉淀與傳承。此后,線路引領學生到紫金山天文臺,進行天文觀測活動,并結合六朝時期天文學的成就展開對比和分析,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
在實踐環節方面,南京市的“六朝文化研學線路”格外注重學生的參與感與互動性。學生參觀明孝陵后,會被引領到“六朝文化體驗工作坊”,投身制作六朝風格陶器,或者參與六朝書法的書寫活動中,深入領會六朝時期的技藝,并將學習到的知識轉變為實際操作。此外,在南京博物院和紫金山天文臺,學生可以參加“歷史故事講述”和“天文小實驗”的互動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六朝文化的理解。
四、結語
本文對研學旅行視角下城市文化空間塑造路徑進行了探究,得知研學旅行不單單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更是城市文化空間創新與發展的催化劑。通過文旅融合、教育功能優化及互動體驗設計,能夠切實提升文化空間的教育價值,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與文化認同。未來應當進一步強化文化空間的多功能性和實踐性,為研學旅行提供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意義的環境,助推城市文化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玉函,秦琨馭.道路空間的文化塑造:路學視角下的云南會澤銅商古道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23(4):108-114.
[2]劉明爍.城市記憶視角下的文化空間優化研究[J].藝術教育,2023(2):234-237.
[3]王宇.基于地域文化視角下的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應用研究[D].吉林:東北電力大學,2020.
[4]麻卡阿芝.地域文化視角下的涼山彝區聚居空間特色塑造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0.
[5]陳強.文化傳承視角下的“城市記憶”的形態空間城市設計研究[J].工程與建設,2012(3):323-325.
[6]陸和建,王凱.第三空間視角下我國城市閱讀空間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2020(6):67-71.
作者簡介:
吳倩,信陽藝術職業學院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研學旅行。
曾怡靜,信陽藝術職業學院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研學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