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校級項目“虛擬現實技術在古鎮中的應用研究”(2023KY-31)研究成果。
每一座古鎮都承載著豐富的地域特色、民俗風情和歷史記憶。如今,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和旅游開發的雙重沖擊下,古鎮的開發與保護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對傳統建筑的損壞及對古鎮歷史文化與民俗特色的過度開發等。古鎮文化作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虛擬現實技術為古鎮文化的開發與保護帶來了新的機遇,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古鎮的歷史風貌、文化內涵展現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
一、虛擬現實技術在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中的應用形式
(一)虛擬游覽系統
其一,游客通過佩戴頭戴式VR設備游覽,仿佛置身于古鎮的街巷、古宅、廟宇之中。通過高精度的三維建模,重現古鎮的建筑細節、景觀布局,甚至包括天氣變化、光影效果等。例如,游客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在數字模型化后的古鎮中漫步,近距離體驗古建筑之美,成為古鎮歷史變遷的見證者。
其二,可以通過AR技術實現虛幻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在古鎮游覽過程中,游覽者通過手機掃描特定場景或指定位置,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與之相關的歷史介紹、文化典故、建筑結構解析等。例如,對于古鎮中的建筑,可以通過AR技術展現出不同時間的樣貌,讓游客充分體驗時間變遷下的古鎮之美。
(二)古鎮數字化復原
現存的一些古鎮,由于時間因素及不到位的保護而滿目瘡。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結合對歷史文獻的考證、老照片比照、居民尋訪等方式,可以科學地對建筑本身進行數字化復原。具體來說,可通過電腦三維建模,由內至外對古鎮建筑進行風貌還原,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古建筑的歷史厚重感。
除了單個建筑的復原外,還可以對古鎮的整體布局、街道網絡、水系等進行數字化建模,構建出古鎮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完整虛擬模型。這有助于從宏觀層面研究古鎮的規劃理念、功能分區以及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關系,為古鎮的保護規劃和文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三)虛擬現實技術與交互式體驗
其一,打造以古鎮文化為主題的虛擬社區平臺,吸引城市居民、文化愛好者、學者等群體的加人。在虛擬社區中,用戶通過分享古鎮的故事、圖片、視頻等內容,進行交流互動,為古鎮的發展提供動力。例如,在社區中可以展示古鎮原居住民家族傳承的民俗技藝或相關的歷史文化,吸引更多人對古鎮元素進行挖掘,從而長久地對古鎮文化進行開發與保護。
其二,開發以古鎮文化為背景的互動式游戲,讓每位游客都成為古鎮的歷史見證人與參與者。在虛擬世界中,游客可以扮演古鎮中的角色,如商人、手工藝人、文人墨客等,參與古鎮的商業活動、民俗節慶、文化創作等。通過豐富游戲任務,加入游戲劇情,玩家能夠深人了解古鎮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文化傳統等。
二、虛擬現實技術對古鎮開發與保護的價值與意義
(一)提升古鎮文化影響力
虛擬現實技術使得古鎮文化的傳播不再受地理位置和時間的限制。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有網絡和相應設備,人們就可以隨時隨地訪問古鎮的虛擬資源,了解古鎮文化。例如,遠在國外的游客無法親臨中國古鎮,但可以通過虛擬游覽系統領略古鎮的魅力,這大大拓展了古鎮文化的受眾范圍。
相比于傳統的文字、圖片宣傳方式,虛擬現實技術提供的沉浸式、互動式體驗更加生動有趣。游客在虛擬游覽或互動游戲中,能夠主動參與古鎮文化的探索中,這種體驗式傳播更容易激發人們的興趣和好奇心,使古鎮文化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從而提高傳播效果。
(二)創新古鎮文化展示方式
其一,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整合多種媒體形式,如三維模型、動畫、音頻、視頻等,從建筑、民俗、歷史故事、藝術等多個維度展示古鎮文化內涵。例如,在虛擬游覽中,游客不僅可以看到古鎮建筑的外觀,還可以通過動畫演示了解其建造過程,聽到當地的傳統音樂,觀看民俗表演視頻,全方位地感受古鎮文化的豐富性。
其二,通過數字化復原不同歷史時期的古鎮風貌,可以動態地展示古鎮文化的演變過程。游客可以在虛擬空間中穿越歷史,觀察古鎮的建筑風格、社會生活、經濟形態等方面的變化,深人理解古鎮文化的發展脈絡,這種動態展示方式是傳統博物館展覽難以實現的。
(三)促進古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其一,通過運用最新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吸引年輕群體的注意,同時結合相應的文化脈絡,打造屬于年輕人的古鎮虛擬設計平臺。例如,通過分享、話題、活動、游戲等設計,大大提升古鎮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這種多角度的虛擬平臺,可以讓年輕人在游玩的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感受到古鎮的文化魅力。
其二,虛擬現實技術著重對古鎮進行數字信息化復原與記錄,這為之后的古鎮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材料。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研究,可將其在各個領域進行運用,例如學術研究、文化教育、藝術創作等,在開發古鎮的同時,能最大程度地保護古鎮原有的文化,使得其在不同代際間傳承發展。
(四)升級古鎮發展結構
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宣傳就是親身體驗,而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輕松做到這一點。通過在各種數字化平臺上的虛擬體驗,可激發游客對古鎮的興趣與好感,從而大大提升古鎮的游客流量。
旅游中的文創產品有著巨大的商業價值與發展潛力,通過結合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進行個性化的產品定制,并且不局限于某一個方面,例如可以按照文化喜好制定特色游覽路線等,為游客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與個性化私人服務。此外,虛擬現實技術還可以與古鎮的傳統旅游產品相結合,在旅游紀念品中融人虛擬技術元素,讓游客在購買紀念品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文化體驗。
三、虛擬現實技術在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中面臨的問題
(一)開發與保護成本高昂
其一,構建高質量的古鎮虛擬游覽系統、數字化復原模型以及互動體驗平臺,需要大量的硬件設備支持,如高性能計算機、VR/AR設備等。同時,軟件開發涉及復雜的三維建模、程序編寫、內容創作等工作,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人。對于一些經濟實力較弱的古鎮來說,難以承擔如此高昂的技術成本。
其二,為了實現古鎮的數字化復原和虛擬展示,需要采集大量的古鎮數據,包括建筑測量數據、歷史文獻資料、圖片、視頻等,并且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處理。數據采集過程中,可能需要專業的測量設備、人員以及較長的時間周期,數據處理也需要專業的軟件和技術人員,這無疑增加了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的成本。
(二)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虛擬現實技術在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中的應用需要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但這樣的人才相對貴乏,教育體系在培養這類復合型人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例如,計算機專業人才可能對古鎮文化內涵缺乏深人理解,而文化研究人員往往不具備虛擬現實技術開發能力。
即使有部分跨學科人才,由于古鎮地區往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較差,也難以吸引和留住這些人才。人才的短缺嚴重制約了虛擬現實技術在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中的應用和推廣。
(三)文化內涵的精準呈現
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示古鎮文化需要對文化內涵進行精準解讀和呈現。然而,古鎮文化往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包含許多隱晦的文化符號、民俗禁忌、歷史典故等,在數字化轉化過程中容易出現誤解或偏差。例如,在古鎮建筑裝飾圖案的虛擬展示中,如果對其文化寓意解讀錯誤,就會誤導游客對古鎮文化的理解。
另外,在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發古鎮文化旅游產品時,容易出現過度商業化和娛樂化的傾向,從而導致古鎮文化特色的淡化或扭曲。例如,一些古鎮的虛擬互動游戲為了追求趣味性,加人了大量與古鎮文化無關的元素,使游戲失去了原本傳承古鎮文化的意義。
四、針對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多渠道降低技術成本
其一,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中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的扶持力度,設立專項財政資金,用于補貼古鎮在硬件設備購置、軟件開發、數據采集等方面的費用。同時,鼓勵相關部門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土地優惠等,吸引企業前來投資。
其二,古鎮可以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利用高校的科研資源和人才優勢,共同開展虛擬現實技術在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中的應用研究。高校可以將古鎮作為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完成相關的技術開發工作,這樣既降低了成本,又培養了人才。此外,還可以建立古鎮文化虛擬現實技術資源共享平臺,不同古鎮之間可以共享數據、軟件、技術經驗等資源,以減少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二)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
其一,教育部門應推動高校相關專業的改革,開設跨學科的課程體系,如古鎮文化與虛擬現實技術專業方向,培養既懂文化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針對在職人員開展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的短期培訓課程,提高現有人員的業務水平。
其二,古鎮當地應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如提供優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住房補貼、子女教育優惠等,吸引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到古鎮工作。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古鎮文化與虛擬現實技術相關的學術會議、技術競賽等活動,搭建人才交流平臺。
(三)確保文化內涵精準呈現
其一,成立由古鎮文化專家、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建筑學家等組成的專家團隊,對虛擬現實技術項目中的文化內容審核把關。從文化解讀、歷史準確性、民俗文化呈現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查,確保虛擬現實技術對古鎮文化再現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其二,打造古鎮文化虛擬現實相關產品時,需著眼于古鎮歷史本身的文化脈絡,秉承保護與發揚的心態,有機融人古鎮歷史文化、地域特征、民俗風情,把握住文化脈絡才能避免“千城一面”及過度商業化。
(四)提高公眾接受度與參與度
其一,簡化操作界面與流程。年輕群體對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接受度與寬容度較高,而對于大部分中老年群體來說,新興技術的融人勢必帶來或多或少的顧慮與疑問。在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中融入虛擬現實技術時,應對相關的產品操作進行優化,做到最簡化、最智能、最便捷式的操作服務。通過一系列的設計,有效消除中老年群體的使用壁壘,從而解決產品操作的門檻問題。
其二,多樣化產品與營銷推廣。了解收集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用戶的喜好及需求,對虛擬技術產品進行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優化,打造全年齡段覆蓋的產品。同時,結合各種平臺及App軟件,對產品進行全方位的營銷推廣,提升公眾認知與社會影響力,以達到“虹吸”效應。此外,還可以在古鎮實地設置虛擬現實技術體驗區,安排工作人員現場指導游客體驗,讓游客在實地游覽過程中逐步接受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文化體驗。
五、結語
虛擬現實技術為古鎮文化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了創新的手段和廣闊的前景。通過虛擬游覽、數字化復原、虛擬社交與互動體驗等多種應用形式,提升古鎮文化傳播效果,創新文化展示方式,促進文化傳承發展并帶動旅游經濟。然而,在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技術成本、人才短缺、文化內涵精準呈現以及公眾接受度等問題。通過相關部門扶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引進、專家把關、簡化操作、多樣化產品開發與營銷推廣等策略,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推動虛擬現實技術在古鎮文化開發與保護中的應用。在未來的發展中,應不斷探索虛擬現實技術與古鎮文化的深度融合模式,實現古鎮文化在數字化時代的可持續發展,讓古鎮文化在傳承歷史記憶的同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川康皓銘,盧桂萍,譚勝.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唐家灣古建筑保護與開發[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8(9):74-75.
[2]季景濤.基于虛擬現實觀的景觀創作方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3]姚斐.旅游景區虛擬現實系統設計與實現[D].海口:海南大學,2012.
[4]拉尼爾.虛擬現實:萬象的新開端[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
作者簡介:
岳達,碩士,數媒與印刷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藝術設計、室內設計。
劉凡,碩士,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