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之一。本文將對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經過歷史演變產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助力鄉村振興進行深入探討,分析其在保護與傳承、產業發展、文化旅游、文化節慶活動、推廣與傳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一、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概況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處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南麓、九萬大山山麓,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也是世界自然遺產地。毛南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也是中國22個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少數民族之一。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數據,中國境內毛南族的人口數為124092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毛南族的發祥地,1986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有6.4萬多毛南族人,占河池毛南族總人口比例達 80% 2]。而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區,貴州平塘縣、獨山縣交界的卡蒲河、六河河谷地帶等地,其余散居在環江縣內的水源、木論、川山、洛陽、思恩等鄉鎮,以及周圍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貴州的惠水等縣(市)[3]。
(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多樣,包括傳統手工藝、民俗文化和傳統節日等,這些文化元素深深扎根于毛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傳統習俗中,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1項,同時構建了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和傳承人保護體系。國家級廣西環江縣毛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表1所示。
毛南族銀飾:毛南族的銀飾是毛南族服飾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同時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銀飾的部位、款式不同,往往蘊含的寓意也不同,如銀麒麟象征著吉祥如意,銀耳環寓意著婚姻美滿等。毛南族的銀飾在毛南族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不僅是毛南族服飾的亮點,更是毛南族文化傳承的體現,每一件銀飾都講述著毛南族人民的故事和歷史。
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毛南族語稱毛南族花竹帽為“頂卡花”,意思是在帽底編織花紋。花竹帽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已有幾百年的歷史4,它不僅是毛南族男女之間感情的信物,也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當地女子出嫁時不可缺少的嫁妝,被譽為毛南族的“族寶”[5,象征著吉祥與幸福。
毛南族石刻:毛南族石刻是毛南族人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是一項精湛的傳統工藝。毛南族石匠在雕刻時既不描線也不畫稿,全憑手中刻刀在石上即興雕刻。這不僅體現出毛南族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藝,也體現了他們對自然和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熱愛。同時,這些石刻作品也體現了毛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石上的精美圖案和深刻的寓意,傳達了毛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毛南族木雕:毛南族木雕技藝是毛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毛南族木雕作品以優質木塊為原料,創造出的作品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深厚文化內涵。這些木雕作品主要用于民間宗教祭祀活動、日常生活用品以及房屋裝飾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通過木雕作品,我們可以了解毛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等方面的信息。
二、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案例
(-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驅動鄉村多元振興
景德鎮是千年“瓷都”,擁有豐富的陶瓷文化遺產。為了傳承和發揚景德鎮手工制瓷這項非遺文化,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開展非遺傳承人的培養與教育工作。在景德鎮,師徒傳承是非遺傳承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經驗豐富的非遺傳承人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將技藝和經驗傳授給徒弟。這種傳承方式不僅保證了技藝的純正性,也培養了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在非遺傳承人才培養逐漸系統化、模式化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學會了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成為專業制瓷師。這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也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本身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湛技藝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這不僅推動了當地文化旅游的發展,也為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游客在欣賞陶瓷文化的同時,也可以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進一步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此外,非遺傳承人的培養還促進了陶瓷產業的發展。當地人們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和技術手段,創新出了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陶瓷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還提升了景德鎮陶瓷的知名度,同時也吸引了更多人才走人鄉村。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通過非遺文化的培養與傳承的方式,開拓出多條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景德鎮不僅培養了眾多優秀的陶瓷工匠和傳承人,也促進了陶瓷產業的升級和發展,推動了文化旅游的繁榮,提升了鄉村的整體形象,為鄉村振興貢獻了更多的力量。
(二)安順蠟染助力鄉村振興
安順蠟染,作為貴州安順地區傳承千年的非遺技藝,以其獨特的圖案和精湛的工藝聞名遐邇。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安順蠟染通過一系列舉措,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在人才培養方面,安順當地的非遺傳承人積極與學校、社區合作,開展蠟染技藝培訓課程。他們深入鄉村,召集對蠟染感興趣的村民,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培訓。這些傳承人親自示范,從繪制蠟花的工具使用到獨特圖案的構思,再到染色技巧等,進行細致入微的講解和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許多原本從事傳統農業的村民熟練掌握了蠟染技藝,成為鄉村蠟染制作的新生力量。這不僅讓當地村民獲得了新的就業技能,還讓蠟染技藝在鄉村得以廣泛傳承。
隨著人才隊伍的壯大,安順蠟染產業蓬勃發展。當地政府積極扶持蠟染企業,鼓勵企業與農戶建立合作關系。企業為農戶提供原材料和訂單,農戶則按照企業要求制作蠟染產品。同時,企業還不斷創新設計,將現代時尚元素融入傳統蠟染圖案中,開發了服裝、飾品、家居用品等一系列蠟染產品。這些產品一經推出,便受到市場的熱烈歡迎,不僅在國內各大城市暢銷,還遠銷海外。這不僅增加了農戶的收入,還帶動了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紡織、印染等。
此外,安順蠟染還成了當地文化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參觀蠟染制作過程,親身體驗繪制蠟花和染色的樂趣。游客們深入鄉村,與蠟染藝人進行交流,深入了解安順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了更好地接待游客,鄉村開設了許多蠟染主題的民宿和農家樂,讓游客在欣賞美景、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深人地感受安順蠟染文化的魅力。這不僅促進了鄉村文化的傳播,也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旅游收入。
三、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發展路徑
(一)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勞動、生活、生產實踐過程中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維護我國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交流與借鑒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教育普及、師徒傳承、媒體宣傳等方式,激發人們對非遺文化的熱愛與傳承,不斷壯大非遺傳承隊伍,確保非遺技藝得以流傳。這不僅可以為鄉村帶來文化繁榮,為鄉村振興“鑄魂”,同時也能成為鄉村的亮麗名片,提升鄉村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周邊游客,促進當地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產品的發展,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二)分龍節節慶活動舉辦
分龍節是承載著毛南族深厚文化內涵與歷史意義的傳統節日,也是鄉村振興的強勁推手。在精神文化層面,分龍節的舉辦可以將當地人民聚集起來,激發其內在活力。這一傳統節慶活動的舉辦,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節慶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可以提升人們對分龍節的認同感,更在無形之中為鄉村振興鋪設了文化基石。在經濟層面,分龍節節慶活動的舉辦不僅僅是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展現,還可以促進當地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吸引游客對毛南族的非遺文化進行觀賞和體驗。
(三)非遺文化數字化推廣與傳播
非遺文化數字化推廣與傳播,能夠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通過數字化手段讓古老的非遺文化重新進人人們的視野,得到社會的關注。同時,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加工非遺文化,加深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認知,提升非遺文化軟實力。就經濟層面來說,可通過數字化推廣、商業傳播,拓寬非遺文化產品的市場,促進非遺文化產品的銷售,提高非遺文化品牌的知名度。通過數字化推廣與傳播,提升文化繁榮度,從而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非遺文化創意產業
非遺文化創意產業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不僅具有文化價值,還具備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然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仍面臨著專業化程度不高、產業規模有限和文化創新力不強等問題。這是因為“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的轉化過程中,核心的、正式規范的精神內容與外在器物形式在匹配形式、規模及效率等方面存在差異。事實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生活方式的代表,其精神性與物質性以產品的形式不斷被納入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適應的實踐中,并逐漸超越了傳統的限定,成為市場的寵兒。
(五)非遺文化教育與人才培養
從精神文化層面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的“活化石”,通過非遺文化教育,能保留鄉村原始的歷史記憶、傳統習俗和獨特技藝,讓后人了解非遺文化的根源和發展脈絡。這有助于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激發他們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積極性。非遺傳承人是非遺文化的重要承載者與傳播者。非遺文化教育與人才培養能夠提升當地居民的文化素養,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與幸福感,從而提升居民之間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繁榮。可以將非遺文化教育融人鄉村教育體系中,通過社區教育、課堂教育等多種方式,普及非遺文化知識,培養非遺文化接班人;也可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講堂,通過講座、實踐等方式,為學生講述非遺文化的精華,讓學生近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從經濟層面來說,非遺文化教育與人才培養可以推動其創意產業的發展,提高當地經濟收入。例如,開發非遺產品、創建非遺品牌等,吸引客源,促進消費,從而帶動鄉村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多次提到,推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銜接。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具有獨特價值和重要作用。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過程,涉及非遺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非遺旅游產品的開發與推廣、非遺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非遺文化的宣傳與普及等多個路徑。想要實現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需協調好多個路徑之間的關系,統籌推進,發揮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為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有力保障,推動非遺文化與鄉村振興的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川高文濤.環江毛南族民間傳說的多角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1.
[2]任新月.基于技術美學的毛南族花竹帽文創設計應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0.
[3]李帥通.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的多維解讀[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23-33.
[4]馬小鵬.毛南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掘與傳承思考[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8):7-9.
[5]高星,周忠美.基于IP人格化形象的非遺文化創意產業鏈研究[J].遼寧絲綢,2024(4):127-129.
[6]黃潔.徐州市“非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20(12):171-172.
作者簡介:
鄧沛原,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唐賢鞏(通訊作者),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大地景觀規劃與生態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