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是中國畫的重要組成部分,筆墨是山水畫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也是古代藝術家的偉大創造。中國山水畫之所以在美術領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筆墨的精湛與獨到。筆墨所營造出的意境之美,即便是真實的山水也難以媲美。在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筆負責勾勒形態、區分陰陽,墨則用來渲染意境、彰顯氣韻。這種獨一無二的表達方式使得中國山水畫超越了視覺藝術的范疇,蘊含藝術家豐富的藝術情感和審美追求。藝術家們通過山水畫的筆墨抒發情感、表達志向,對人生發出深沉的感慨,賦予作品深邃的美學意蘊。
一、筆墨語言在山水畫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傳播中國藝術思想
山水畫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筆墨則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獨特個性及價值取向的精神象征。通過筆墨的濃淡干濕、輕重緩急,藝術家們將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無為、禪宗的明心見性等哲學思想融入畫作之中。這種別具一格的藝術表達方式使觀賞者能夠直接領略到畫面的美學魅力,深刻體會到中國藝術所蘊含的深遠思想和濃厚的人文關懷。它成為傳播中國藝術理念的重要橋梁,讓全世界都能夠了解并贊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二)有助于營造意境之美感
在山水畫創作中,筆墨語言是藝術家營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他們憑借精妙的筆法和墨色的巧妙運用,可以塑造出一種超越畫面本身的、引人人勝的意境。這種意境既有山川的雄偉壯麗,又有云霧的縹緲空靈,使觀者仿佛親身步入了畫中的奇妙世界。山水畫的氛圍營造與筆墨語言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而和諧的聯系。藝術家們通過筆墨的精細勾勒,將內心的意境幻化為具象的藝術形態,讓觀賞者在品味畫作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藝術家所追尋的心靈境界。
(三)有助于提升藝術之審美
在山水畫創作中,藝術家憑借精妙的構思與高超的技法,將筆墨的運用與意境的營造巧妙融合,塑造出一種虛實交織、余味無窮的美學境界。這種美學境界不僅展現在畫面的布局與色彩搭配之中,更深刻地蘊含在畫作所傳遞的精神意蘊和審美情感之內。筆墨技巧作為中國畫藝術的標志性特征,是提升作品藝術美感的關鍵手段。通過研習和品味山水畫中的筆墨韻味,人們可以更深刻地領悟中國藝術的審美哲學,進而提升自己的藝術鑒賞力與審美情趣。
二、山水畫筆墨語言的美學特征
(一)強調畫面色彩搭配
在山水畫的漫長發展與演變歷程中,盡管人們對水墨意境的追尋始終如一,但在色彩的搭配上卻逐漸展現出別具一格的審美情趣。受到西方繪畫理念的熏陶,現代山水畫家在傳承傳統水墨韻味的同時更加側重于色彩和諧與對比的巧妙運用。畫家們通過精心調配色相、純度以及明度等,極大地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和視覺沖擊力2。他們巧妙地利用色彩的冷暖對比、明暗交錯,營造出既融洽又層次分明的畫面效果。例如,李可染的水墨作品在保留山水基本風貌的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了色彩元素,以淡雅的青綠、溫暖的石以及深邃的墨色構筑出一種既清幽雅致又意蘊深厚的山水意境,令人在觀賞之際不禁為色彩與筆墨的融洽結合而贊嘆不已。這種色彩搭配上的創新不僅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手法,更使其與現代審美需求相契合,煥發出嶄新的藝術生命力。
(二)彰顯畫面形式美感
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運用中,畫家們對點線面元素的精煉與處理,以及對畫面“形式美”的著重塑造,成為展現藝術韻味的關鍵環節。自明代起,畫家便采用平面布局的手法來凸顯線條、墨色及筆觸的層次感,使得畫作在簡潔之中蘊含豐富內涵,在樸素之下深藏意蘊。至現代,山水畫藝術更加注重虛實交融的技法,借助精妙的構圖與色彩烘托來拓展畫面的空間層次與深遠感,使物象形體更加凸顯,畫面更加生動立體。例如,黃賓虹的山水畫作品在傳統筆墨技藝的基礎上勇于探索點線面的融合運用,使密布的點、靈動的線、多變的面相互交織,構筑成一種別具一格的畫面結構3]。這種對“形式美”及“面化”手法的追求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賦予山水畫無盡的想象空間與審美深度,使其在中國乃至全球的藝術殿堂中獨放異彩。
(三)重視材料質感運用
在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對材料的選擇與運用極為考究,這不僅彰顯了畫家的技藝水平,更是其思想情感的深刻表達。山水畫家對紙張、墨汁、顏料等材質的特性與質感尤為重視,他們巧妙地組合并運用這些材料,以營造出豐富多變的畫面效果,形成獨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唐代著名畫家張彥遠在其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便指出,畫家的選材應與畫法相得益彰。紙張的選用對筆墨的表現力有重要的影響,比如:宣紙吸墨性強,適合表現濕潤淋漓的山水;綾絹則細膩平滑,更適合細膩工整的畫風。在探索材料質感的道路上,山水畫家們勇于嘗試,不斷創新,他們通過墨色的干濕變化、筆觸的輕重緩急以及顏料的厚薄交疊創造出層次豐富的肌理效果和色彩斑斕的畫面,使作品在視覺上極具沖擊力,同時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四)運用皴法表現形態
皴法作為山水畫中描繪山石紋理與質感的關鍵技巧,其根源在于對自然山川細致人微的觀察與深刻理解,是筆墨技法在自然造化基礎上的深化與創新。皴法種類繁多,人們依據不同的地貌特性和地形結構歸納出披麻皴、亂柴皴、斧劈皴等諸多表現手法。這些皴法巧妙地模擬了自然山石的真實樣貌,為山石注入了勃勃生機。例如:北方山水畫的斧劈皴法,以剛勁有力的筆觸生動展現了北方石質山巒的峻峭與陽剛之美,此皴法尤為適宜表現北方山川的宏偉壯麗,給人以極強的視覺震撼和情感共鳴;南方山水畫則多采用披麻皴、雨點皴等細膩溫婉的皴法,以刻畫江南水鄉的柔美細膩與煙雨朦朧的意境。皴法的巧妙運用不僅使山水畫的技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更在精神層面上與自然山水建立紐帶,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追求。
三、山水畫筆墨語言的美學意蘊
(一)筆墨酣暢,氣韻生動
氣韻生動是傳統繪畫中尤其是山水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與理想狀態。在以筆馭氣、以墨涵韻的審美理念引領下,筆墨與氣韻的關系被賦予了嶄新的解讀。畫家在運筆時力求營造出一種氣勢恢宏的視覺效果,借助遒勁的筆觸展現出一種由內在氣息激發的超越具象的藝術魅力。在筆墨的運用上,氣勢體現為畫面的力度與動態之美,筆墨間的張力充分彰顯畫家對自然萬物的深刻領悟與情感寄托。韻致則蘊含在墨色的巧妙暈染與濃淡相宜的變化中,畫家通過墨色的干濕變化、濃淡對比刻畫出自然景物的獨特韻味,抒發著內心的豪情壯志。在這種以氣駕馭筆法、以墨彰顯韻致的藝術實踐中,氣與韻在筆墨間相互交融,前者是對繪畫表現力的嚴格追求,后者則是對用墨技法的規范與制約4。運墨時如同行云流水,自然流暢,所營造出的美感便是韻;用筆則需一氣呵成,筆觸生動有力,所展現的動感即為氣。在氣韻兼備的筆墨運用之下,山水畫作蘊含著更為深遠的意境。無論是筆墨的疏密、干濕、濃淡,還是畫面構圖的開合、聚散、虛實,都成為傳遞畫家心緒與情感的重要媒介,使得現代山水畫創作不僅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深厚意蘊,更成為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在現代的生動再現。
(二)虛實結合,和諧共生
在山水畫創作中,虛實結合是構圖與表現的重要手段。虛實不僅僅是視覺形象上的明暗、輕重、有無的對比,更是藝術創作中情感、意境、精神表達的媒介。實指代的是畫面中那些具象的元素,如巍峨的山石、蔥郁的樹木、錯落的房屋以及潺潺的流水等,這些通過實筆精心描繪的部分為畫面賦予了具體而可感知的物質形態。虛則是指畫面中那些抽象的、觀念性的成分,如縹緲的云煙、朦朧的霧氣以及留白的空間等,它們通過留白、暈染、淡化等方式得以展現,不僅增強了畫面的靈動氣息和空間縱深感,還為觀賞者留下無限遐想和聯想的空間5。虛實之間的巧妙轉換與相互映襯,恰如其分地映射出畫家的情感波動和藝術構思,通過對實景的細膩描繪和對虛境的巧妙暗示,使畫面中形成氣韻流動的動感和韻律感。另外,虛實結合還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相生、“物我合一”的理念,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以及主觀情感與客觀自然景象的完美融合。這種虛實相生的巧妙處理不僅使山水畫作品在視覺上令人賞心悅目,更在精神層面上引領觀者走向心靈的凈化和審美的提升,彰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藝術智慧和美學精神。正是這種虛實結合、和諧共生的美學追求使得山水畫藝術能夠跨越時空,歷久而彌新。
(三)書法審美,文脈相承
山水畫創作中的筆墨技法經過數千年歷史積淀,逐步從初級形態向高級形態演變發展。這一演變過程極大地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技巧,促使書法美學與山水畫創作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國藝術所獨有的魅力。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要素的書法,其審美觀念對山水畫筆墨語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法的魅力在于,它超越了文字藝術的范疇,成為對自然界萬物之美的抽象概括,體現了人類心靈與自然規律的和諧共生。秉承書畫同源的理念,黃賓虹、李可染等眾多山水畫大師深入探索書法用筆的奧秘,將書法中線條的質感、力度的變化以及節奏的韻律等要素融人山水畫創作之中,使得山水畫的用筆更加生動活潑,充滿了勃勃生機。這種側重于“寫”而非“描”的創作手法強調的是精神內涵的表達,而非對外形的簡單描摹。“寫”的精髓在于以精神為引導,控制筆墨的運行,既彰顯藝術家的個人情感,又高度提煉自然景觀的外在特質,同時融人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觀念,使得作品在視覺上具有極強的沖擊力,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這種筆墨技法的運用為中國畫的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也成為承載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媒介,展現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哲學思考。
(四)哲思寓意,人文彰顯
山水畫絕非對自然景觀的簡單復制,而是藝術家心靈情感與深邃哲思的載體。在運筆揮墨的過程中,畫家們巧妙地將對宇宙、人生、自然、道德的深刻思考融入其中,使得作品超越對物質世界的直觀描繪,升華為一種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延續。在山水畫的每一筆觸、每一線條中,都蘊藏著豐富的象征意蘊和哲學道理。例如,山的沉穩象征著堅定不移的人格特質,水的靈動則寓意著智慧與靈活應變的品質,而松樹的屹立代表著長壽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在藝術家的筆下,這些元素通過墨色的深淺變化、線條的曲折豌蜓展現了鮮活的情感色彩和深遠的哲學寓意。這背后蘊含的哲思正是中國古代文人對“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深刻領悟與實踐。他們借助山水畫的形式表達了對自然法則的崇敬、對人生智慧的探索,以及對理想化社會的憧憬。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闡述:“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這種將自然山水與人的情感世界、生活理想緊密融合的理念恰恰是山水畫哲思寓意的核心體現。而明代畫家董其昌的《晝錦堂圖》不僅描繪了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致,更通過細膩精妙的筆觸傳遞出畫家淡泊名利、追求心靈自在的人生態度,展現了深邃的人文情懷與審美追求。
四、結語
在山水畫中,筆墨語言扮演著傳播中國藝術思想、構筑意境美感與提升藝術審美的重要角色。中國畫的筆墨語言蘊含著深邃的審美內涵,它追求筆墨的流暢與氣韻的生動,講究虛實相生、和諧共融,同時融入書法之美,傳承文化脈絡,并富含哲理寓意,彰顯人文精神。通過山水畫的筆墨語言,人們能夠深刻領悟到其中所承載的哲學思想與美學積淀,從而在傳承傳統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推動中國畫的表達機制不斷變化創新。在當今時代,筆墨所傳達的人文精神與美學意蘊依然具有重要影響,人們應積極傳承筆墨技法,不斷豐富和發展筆墨語言,讓筆墨精神得以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劉冠華.淺談山水畫的筆墨語言與寫意造境[J].國畫家,2024(2):56-57.
[2]陳杰.中國山水畫筆墨語言的美學特征及其意蘊[J].美術教育研究,2023(21):17-19.
[3]王建平.中國山水畫筆墨語言的美學意蘊[J].中國民族博覽,2023(12):193-195.
[4]鄭圣泉.中國山水畫筆墨語言的美學意蘊[U].美與時代(中),2022(9):18-20.
[5]張瑞.山水畫筆墨語言的美學意蘊探究[J].藝術家,2020(8):40.
作者簡介:
張振,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繪畫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