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塔埃爾藝術思想的變
(一)早期具象繪畫中的客觀復現
斯塔埃爾的早期作品如《有煙斗的靜物》側重于客觀描繪,情感表達較少。《有煙斗的靜物》展現了畫家對色彩和形式的敏銳感知,是其初步探索抽象表現主義的結果。斯塔埃爾在后期轉向了抽象表現主義風格,強調色塊和筆觸的運用,追求色彩與形式的和諧。其在這一時期與西班牙畫家埃爾·格列柯、“藍色時期”的畢加索相似,強調立體感,而非細致描繪,顯示出對立體幾何造型的深刻理解,并大膽運用對比色,逐漸向抽象藝術傾斜。
(二)向主觀象征意義的抽象繪畫策略轉變
20世紀50年代起,斯塔埃爾開始專心投人抽象表現主義創作,其作品表現出鮮明的色彩和深刻的情感,反映了對人性、生命的思考。他的作品在色彩和形式上展現出獨特性,通過大膽的色彩與幾何形狀表達內心情感,關注人類命運和社會現實。整體而言,現實深刻影響了他的藝術思想,激發了其對色彩和形式的探索,使其作品蘊含對和平的向往與對內心世界的探尋,為抽象表現主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繪畫構圖中的沖突與平衡
斯塔埃爾畫作中線條與形狀的沖突顯著,線條交錯激烈,形狀互動復雜。構圖平衡體現在點線面布局與質感對比上,形成了穩定而具有動感的視覺表現。藝術家巧妙融合沖突與平衡,創作出張力和諧的作品。
二、斯塔埃爾作品中繪畫元素與象征性的交織
(一)色彩感性化的情緒象征性
《西西里島(阿格里真托)》展現了神秘抽象的意象。斯塔埃爾以獨特的抽象技法,運用鮮明的色彩,營造了超現實的氛圍。作品融合流暢的筆觸與夸張的元素,呈現詩意想象,引發觀者對古代與超現實的感悟。“他的繪畫絕非僅是對光線、空間與體量的敏感回應;它們憑自身之資格存在,其存在性由藝術家對繪畫的激情及唯存于藝術中的張力所擔保——在這平坦的、被框定的平面上。”
斯塔埃爾在普羅旺斯創作的《風景構圖(卡斯特萊,1953)》(圖1),通過幾何形狀和顏色,展現了普羅旺斯的自然景觀。該作品以純色塊構成,明亮的藍、綠與紅、白相間,實現了動態平衡,展現了抽象與具象之間的緊張關系,體現了斯塔埃爾對光線和自然節律的思考。斯塔埃爾的好友夏爾·艾蒂安指出,其作品中使用濃郁色塊于焦點區域,其他部分則為平坦廣闊的背景,導致顏色交疊,形成了生動的多彩效果及空間錯覺。同時,作品中的結構和色塊暗示了藝術家對具象形象的刻意塑造。這種方法正是斯塔埃爾繪畫實踐中的亮點,即以大膽直接的色彩,融合形式與現實,深植視覺印象,傳達對自然與生命的熱愛及文化感悟。這使其得以超越了戰后時期純粹抽象風格的束縛,彌合了他與亨利·馬蒂斯等現代藝術家之間的差距。
(二)構圖幾何化的意識象征性
斯塔埃爾以獨特的色彩和構圖著稱,其作品強調幾何形式與秩序,展現出鮮明的視覺沖擊力。《溝蓋路》是他1949年創作的重要作品,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新階段。畫家使用以藍綠色為主的不規則色塊,風格趨于成熟,傳遞出在困境中尋找生活與藝術新希望的信息。創作過程中,畫家斯塔埃爾受物象重疊影響,倡導簡潔形態,以傳達自由精神。面對風景作畫時,光影、道路、生物的重疊常干擾創作。在創作《溝蓋路》之前,他嘗試了多種形式,以求簡單有序。作品追求完美精致,體現畫家對繪畫語言的自信。斯塔埃爾強調對繪畫語言的掌控與自信,視持續進步為藝術家的核心使命,警惕程式化傾向對藝術活力的抑制。
《溝蓋路》這幅作品帶給了斯塔埃爾后續創作以啟示,使其創造出了新風格。斯塔埃爾在妻子尼娜去世后,同年創作的《困頓生活》與《黑色構圖》,開啟半抽象轉型。《困頓生活》以坍縮網格與沙粒混合顏料呈現“物質性焦慮”,《黑色構圖》以垂直黑條分割暗紅色域,隱喻存在主義困境。二者保留物象指涉(如窗、廢墟),發展為“臨界抽象”——介于現實與精神交界。
(三)主題故事化的精神象征性
斯塔埃爾的繪畫主題逐漸由具象轉向故事化,形態簡練變形,賦予作品普遍性與內涵,觀者可自尋共鳴。作品中,線條與構圖象征生命、情感與思維,構圖傳達對秩序與和諧或沖突的沉思。
《足球運動員》(圖2)體現了斯塔埃爾向具象繪畫的轉型。1952年3月26日,巴黎王子公園體育場舉行的國際足球友誼賽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在微光中,畫家捕捉了球員的動態與鮮亮服飾,之后在工作室創作了數幅小幅畫作,用白、藍、黃、黑等塊面表現動作,傳達比賽激情。畫作雖無急速筆觸,卻充滿沖擊力與情感,生動呈現了夜晚燈光下球員的速度與力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場景的真實感。
三、象征性在斯塔埃爾作品中的具體變化
(一)造型簡化至形式簡化
在斯塔埃爾早期的創作中,他極為注重形象和造型的呈現,盡管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試驗抽象的表現方式,但依然保持了某種形象性。他的早期作品中,人物、景象等主題尚可被識別,但形態已經開始精簡,線條和色塊的使用也更加大膽。
在20世紀之前,繪畫的展示方式主要是通過客觀再現事物本身來實現。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的具象寫實方式逐漸無法滿足某些特定場合的全面表達需求,畫面也難以傳達創作者的意圖和情感。特別是西方相機的發明給具象繪畫藝術帶來了顛覆性的沖擊,使人們意識到無論如何客觀描繪,也無法像相機一樣迅速真實地再現場景。因此,繪畫藝術開始朝著斯塔埃爾所倡導的形式簡化的方向發展。受到同時期極簡主義、立體主義等思潮的影響,斯塔埃爾開始更加重視色彩和筆觸的表達,將形象逐漸轉變為抽象的幾何形狀和色塊。在他的作品中,形式變得更為簡約,幾何化的元素開始占主導地位,形象漸漸消失,留下的是一種純粹的形式美感。
總體而言,斯塔埃爾的繪畫演變可以概括為由造型簡化向形式簡化的轉變過程。他逐漸摒棄了對形象的描繪,轉向對形式和結構的探索,追求形式的簡潔和幾何結構的純粹性。這種轉變折射出他在藝術創作中對形式和色彩的深刻思考,以及對抽象表現主義風格的探索與實踐。
(二)感性色彩至敘事性色彩
繪畫在不同時代展現的形式多種多樣。摹仿論主導的寫實傳統在1839年達蓋爾攝影術發明后遭遇本體論危機。攝影的機械精確性迫使繪畫啟動媒介自覺——馬奈《奧林匹亞》(1863年)的平面性宣言與塞尚的色彩結構實驗,標志著從“再現現實”向“重構媒介表意潛能”的范式遷移。此轉向非但未消解繪畫價值,反而通過挖掘線條、色彩的物質詩性,回應了機械復制時代的技術祛魅。格林伯格的“媒介純粹性”理論與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共同構建了現代繪畫自主性的哲學地基,為抽象表現主義等運動鋪陳理論前提。由此,繪畫的表現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繪畫主動讓渡了對機械性精準與瞬時復現的追求,卻由此釋放出更為本質的形而上維度——對物質媒介的詩性重構、情感強度的凝練表達,以及超越技術理性的美學自主性。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繪畫風格的創新和探索也隨之涌現,其中包括數字技術帶來的全新繪畫形式。
在康定斯基的學說中,他堅信色彩中有音樂抑或感情的側面,因此他企圖通過色彩和形狀來傳達類似音樂的韻律、和諧和情感。康定斯基認為,色彩不僅僅是視覺的體驗,它們還具有深刻的情感和精神意義。在他看來,色彩對感知的影響是多維度的,不同的顏色會激發不同的情感和聯想,例如鮮艷的紅色或許能喚起激情和能量的想法,而藍色可能帶來寧靜和平和的覺知。這種色彩對情感的引發作用基于人們的認知經驗與文化底蘊,因而在形形色色的文化當中,人們對色彩的了解與感知有所不同。色彩的心理感知是人類認知經驗和聯想融合形成的產物。抽象表現主義中的“色域畫派”受到了上述理論的影響,強調色彩的情感表達和內在體驗,他們相信色彩具有直接觸動人類情感和靈性的力量。巴內特·紐曼與馬克·羅斯科堪稱該流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中,羅斯科的作品以大面積色塊和模糊邊界營造寧靜氛圍,引導觀者超越物質體驗。
在斯塔埃爾的作品中,色彩和筆觸不僅僅是他表達情感和意義的手段,更是其心靈與觀者溝通的橋梁。每一處鮮亮的色彩,每一處動態的筆觸,都是他為觀眾繪制的視覺渦流,一幅幅抽象而又充滿表現力的畫面勾勒出的是內心深處的情感交織。觀眾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畫家情緒的起伏,仿佛被引領至一場情感之旅。這種情感的傳達蘊含著一種隱含的敘事性,觀眾可以憑借自身的感悟和想象去詮釋作品,從中找到獨屬于自己的故事,與藝術家心靈相通,超越語言、形式、時間,留下永恒的回憶。
(三)單一平涂至質感豐富
在19世紀中葉,油畫技法與材料的進步為油畫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藝術家們在技法和材料的選擇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們可以更加靈活地表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創作更為多樣且具有表現力的作品。例如,厚涂和濃密的油畫技法可以產生立體感和肌理感,而薄涂和透明的技法可以營造出柔和與透明的效果。一些藝術家在這個時期開始嘗試新的油畫技法,如薄膜技法、濕畫法、濕媒技法等。這些技法的應用使油畫表現形式更加豐富,藝術家們也從中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得以更自如地展現個人創意。
斯塔埃爾承襲印象派厚涂技法,通過顏料堆砌建構觸覺化視覺肌理。其色彩策略更趨近表現主義內核以高純度色域對沖、非自然主義調性重組,解構物象輪廓的同時,將筆觸痕跡升華為情感震顫的化石。這種物質性狂歡在他的作品《阿格里真托》中達到巔峰:鈷藍與赭石在刀鋒擠壓下形成地質斷層般的肌理褶皺,觀者的視網膜體驗被強制轉化為身體性在場。繪畫由此超越視覺再現,成為承載存在焦慮的拓撲學場域,實現梅洛-龐蒂所言“世界之肉”的可觸性轉譯。
四、結語
在抽象表現主義崛起時期,斯塔埃爾以獨特視角脫穎而出。面對多樣化的抽象藝術及具有爭議的創作方向,尤其是反現代運動中日益流行的“重現技巧”等現象,需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平衡。他關注事物間的聯系,真實地反映了當代精神。立體主義、構成主義和抽象主義等運動對當代藝術設計影響深遠,推動了藝術美學的規范化。藝術創作不僅依賴靈感,更需細致觀察與深人探究。藝術的發展源于藝術家對自我與世界的質疑,因此應以科學研究態度探索構圖語言的規律。斯塔埃爾的實踐為未來創作樹立了榜樣,真正的任務在于延續藝術創作的精神。
參考文獻:
[1]何政廣.德·斯塔埃爾[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前.具象還是抽象:法國畫家尼古拉·德·斯塔埃爾及其藝術特色[J].美術,2009(10):123-127.
[3]高小雁.意象與具象的交融: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的畫面構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5.
[4]馬新君.德·斯塔埃爾的色彩情感[J].藝海,2010(2):61-62.
[5]劉蔚.抽象與具象之間:評德·斯塔埃爾的繪畫藝術[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8(7):50-53.
[6]沈樂.談德·斯塔埃爾的繪畫[J].藝術界,2006(4):135.
作者簡介:
丁天健,江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油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