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作為我國文房四寶之一,是中華文化傳承的瑰寶,而“墨”在我國古代主要以墨條的形式呈現,是古人不可或缺的書寫工具。“墨條”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與中華文化相融合,它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潮起潮落,也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創作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文學藝術的傳播和教育的發展。
“墨煙張”是廣東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獨特的制墨技藝和優質的墨條產品,不僅體現了客家人民的智慧,也承載了客家人的歷史記憶。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墨煙張”墨條面臨著諸多挑戰,其眾多品牌相繼消亡。在此背景下,“墨煙張”墨條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一個值得探索并且異常緊迫的研究課題。在未來的發展中,結合市場趨勢,開發更多功能性、藝術性兼備的新型墨條,滿足市場需求,將有助于“墨煙張”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推動傳統手工藝的現代轉型。
一、“墨煙張”墨條手工藝的發展
“墨煙張”是廣東省興寧市新聯村張姓人家聚集制作墨條的統稱。據《興寧縣志》記載,“墨煙張”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經有位制墨的工匠在此地逗留,由于缺衣少食,加之患病在身,附近的張姓村民把他接到家里為他治病,精心照料。數月后,這位工匠身體康復,為報答救命之恩,便把制墨的方法傳授給了他們,從此制墨業在此地興起,“墨煙張”因此得名。
清朝時期,“墨煙張”享有較高的聲譽,成為士人書畫的首選墨品。20世紀中葉,“墨煙張”迎來它的輝煌時期,生產的墨條不僅熱銷附近省份,還遠銷新加坡、日本等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墨條這種手工制作的產品逐漸被機械生產的墨汁所代替,漸漸退出了市場,“墨煙張”的發展陷入停滯。
2012年7月10日,“墨煙張”墨條制作技藝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傳統手工藝逐漸被重視。在加快“文化梅州”建設、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墨煙張”逐漸復蘇,尤其是在書法、國畫創作領域,依然占有一席之地。書畫藝術家對高品質墨條的需求與日俱增,推動了“墨煙張”墨條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墨煙張”的制墨技藝屬于燒煙做墨,但其燒制的主要材料有所區別。最早燒的是煤油煙,這種做煙的方式是烏煙中質量最好的,但是產量太低,無法適應日漸增長的市場需求。后來,用松竹作為燒煙的原料,這種煙不僅質量好,而且產量較高。此外,還有工匠使用松渣作為原料,這種煙的產量很高,但是質量一般。
總體來說,“墨煙張”制墨的原料以松香、牛皮為主,首先選用未經脫脂的干牛皮,熬制成皮羹狀,加入一定量的烏煙,將其與熬好的膠反復攪拌,得到一大塊黑膏;然后對其進行反復的錘煉,使膠與墨充分融合;最后分成若干塊,放入模具中壓制成型,晾干后進行修形、晾曬、描金、上光等。“墨煙張”的制墨過程非常復雜,每道程序都是手工操作,每個環節均對成品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在制墨的過程中,工匠還會加入梅片、冰片和麝香等珍貴的香料藥材,因此做出來的墨條保存時間較長,不僅具有防蟲的功能,還帶有淡淡的香味,甚至被用于治療皮膚瘡毒、腮腺炎、吐血等疾病,在社會中廣為流傳和使用。
“墨煙張”墨條在適應市場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方墨條和圓墨條為主的墨條形式。墨條上面會刻上吉祥用語或者具有某些特殊含義的文字,如“金不換”“五百斤油”“朱子家訓”“龍翔鳳舞”“九如”等。制出來的墨不僅有2條一斤的,還有4條、8條一斤的,更有20條、30條、40條、80條一斤的,充分迎合了市場需要。“墨煙張”的墨條因制作技藝上乘,色澤烏黑發亮,研磨得時間越久,散發的墨味就越香,創作出的書畫作品可以存放許久不褪色。“墨煙張”在全盛發展時期,村里遍布了各種家庭作坊,大部分以家主的名字命名,如“張坤記”“張兆記”“張仁記”等,其產品深受人們歡迎。
“墨煙張”不僅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歷史技藝與現代需求相結合的典范。通過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墨煙張”不僅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也為書畫創作者提供了重要支持,賦予了手工匠人新的生命力與價值。
二、“墨煙張”墨條手工藝傳承面臨的挑戰
“墨煙張”的衰敗源于成品墨汁的普及和人們書寫方式的改變,墨條的需求量飛速下降,致使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逐漸停產。至此,“墨煙張”的墨條由消耗品變為藝術家手上的收藏品。如今,隨著“文化梅州”建設的加快,“墨煙張”這個極具文化內涵的產業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而如何保護與傳承此項工藝成了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相關人員曾表示:“在加快‘文化梅州’建設、發展旅游業的今天,傳承和發展“墨煙張’,就是把文化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有效的經濟成果的生動體現,一定要保護好這樣一個難得的民間工藝,讓它保留并流傳下去,成為‘世界客都”的一張名片。”
“墨煙張”墨條手工藝傳承面臨的困境,原因在于其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缺乏核心競爭力。同時,傳承者缺乏、市場缺失、文化環境發生改變等也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墨煙張長”墨條技藝的傳承者乏
“墨煙張”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市場環境變化的沖擊,幾乎退出市場,使得從事墨條制作的人逐漸減少。雖然“墨煙張”生產的墨條成了收藏家和藝術家手中的珍品,但這并未改變墨條制作行業整體衰落的趨勢,愿意投身墨條制作的人依然寥寥無幾。具體原因如下:
其一,“墨煙張”墨條制作技藝煩瑣且復雜,新人在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墨煙張”墨條從選材、燒煙、和料到成型、晾干、描金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才能熟練掌握。就拿燒煙這一步驟來說,需要精準控制火候和時間,才能得到質量上乘的煙灰,這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的反復練習。很多人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難以在短時間內看到比較明顯的成果,使得他們喪失了繼續學習的信心。
其二,制作墨條的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傳統手工藝大多采用天然材料和純手工制作,材料成本和人工耗時巨大,但由于受眾有限,市場價格難以提升,利潤空間較小。“墨煙張”墨條的制作也不例外,制作過程復雜且漫長,但最終產品的售價卻無法與投入的成本相匹配,難以獲得較高的經濟回報,這讓很多年輕人覺得從事這一行業的性價比太低,缺乏吸引力。
其三,傳承觀念的局限性。過去的“墨煙張”墨條技藝多是家族傳承,傳承范圍相對較小。這種封閉的傳承觀念限制了“墨煙張”墨條技藝的傳播范圍,使得能夠接觸和學習這門技藝的人數較少。隨著時代的發展,家族內部愿意繼承這門手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而外部又缺乏有效的傳承渠道,導致技藝傳承面臨斷層的風險。
其四,“墨煙張”缺乏系統的教育與培訓。現代教育體系注重理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學習,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其嚴重脫節。學校教育中很少有專門針對“墨煙張”墨條技藝的課程設置,學生沒有合適的途徑系統學習這門技藝。即使有少數人對制墨感興趣,也難以找到專業的培訓機構進行系統學習,只能依靠自己摸索,學習效果和效率都大打折扣。
(二)“墨煙張”墨條的市場缺失
隨著書寫工具的多樣化和便捷化,人們對墨條的需求大幅減少。硬筆的出現,使得傳統的毛筆使用場景變得越來越有限,而墨條作為毛筆書寫的輔助用品,其市場空間也隨之被擠壓。“墨煙張”墨條與大規模工業生產的墨汁相比,在價格、產量和更新速度上都處于劣勢。工業墨汁不僅價格低廉,而且使用方便,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日常書寫需求,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壓縮了墨條的生存空間,致使其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收藏領域。此外,現代消費者更加傾向于追求時尚、個性化和多功能的產品,而“墨煙張”墨條的樣式和功能相對單一,可能對消費者來說可有可無。
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往往缺乏現代商業思維和營銷技能,不擅長對產品進行包裝、宣傳和推廣。“墨煙張”墨條的傳承者大多專注于技藝制作,對市場營銷知之甚少,沒有有效的推廣手段和渠道來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由于資金有限,他們也難以承擔高昂的廣告費用和市場拓展成本,使得“墨煙張”墨條在市場上的曝光度較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三)文化生態環境的變遷
文化環境的改變使得傳統文化活動的生存空間逐漸喪失,人們對其的關注度和認同感也逐漸下降。在古代,書法藝術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場合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聯、喜帖、祭文等都需要使用毛筆書寫,對墨的需求量非常大。然而,這些傳統習俗在現代生活中逐漸消失,書法的使用場合越來越少,原有的展示和傳承場所也漸漸消亡。
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更加青睞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對于既耗時又費力的傳統工藝往往興致缺缺。“墨煙張”墨條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工藝價值也難以被大眾所理解和欣賞,人們更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磨墨條,使用毛筆書寫,導致“墨煙張”墨條文化的逐漸邊緣化。
三、“墨煙張”墨條手工藝的現代傳承路徑
對于“墨煙張”墨條手工藝的現代傳承與發展的研究,需要各方面的協同才能有效解決問題。因此,需要深人分析對“墨煙張”墨條產生影響的各方面因素及存在的關鍵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才能更好地實現“墨煙張”墨條的現代傳承與保護,推動其創新性發展。
(一)“墨煙張”墨條的技藝傳承與創新
傳承人是傳統手工藝的傳播者、繼承者和創新者,傳承人的培養是傳統手工藝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首先,需要建立系統的傳承人培養機制,鼓勵年輕一代參與學習“墨煙張”墨條制作技藝。例如,與當地學校、藝術院校進行合作,開設相關課程或興趣班,讓這一技藝普及化。同時,促進與其他墨條產地的交流,為傳承人提供提升技藝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機會。其次,以傳統工藝為基礎,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和審美元素,使墨條的外觀、圖案等更具時代感和吸引力。最后,拓展墨條的延伸產品。除了傳統的書畫領域外,還可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開發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文創產品,如帶有墨條元素的文具、飾品、家居用品等,將墨條與現代生活用品相結合,讓其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二)“墨煙張”墨條的市場推廣與營銷
在“墨煙張”墨條的推廣上,應當加強品牌建設,打造“墨煙張”獨有的品牌形象,突出其文化內涵、歷史傳承和品質優勢。例如:通過參加各類文化展會、藝術展覽等活動,提升其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借助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等線上渠道,進行產品銷售和宣傳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墨煙張”墨條的制作工藝和使用方法,拓寬銷售渠道;與當地旅游業合作,將“墨煙張”墨條作為特色文化產品進行推廣,可在旅游景區、文化街區等設立銷售點或體驗店,吸引游客購買和體驗,同時開發旅游紀念品、伴手禮等產品。
(三)“墨煙張”墨條文化的傳播與教育
在進行市場推廣的同時,也要宣傳墨條文化。例如:推動“墨煙張”墨條制作技藝進校園,通過舉辦講座、演示、體驗課等形式,展示“墨煙張”墨條的歷史淵源、工藝流程、代表產品等,宣傳中國墨條文化的深厚底蘊,以此提升年輕一代對墨條文化的興趣;加強與其他地區、其他傳統手工藝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傳統技藝的相互借鑒和共同發展。此外,還需要組織專家、傳承人、藝術家等群體,編寫和創作“墨煙張”墨條制作技藝的教材、書籍、圖冊、藝術作品等,為技藝傳承和文化傳播提供系統的參考資料。
四、結語
“墨煙張”墨條作為傳統的手工藝品,具備獨特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寓意,人們應加以保護和傳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傳統手工藝均面臨巨大的生存困境。“墨煙張”墨條在現代市場環境中必須走一條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道路,與消費者的需求對接,與市場經濟發展相融。同時,要加大文化教育和宣傳的力度,使“墨煙張”墨條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促進文化、經濟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川羅新瓊.淺談興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墨煙張”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利用[J].大眾文藝,2011(19):207-208.
[2]興寧縣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興寧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3]劉璟頜.文化自信背景下徽墨技藝傳承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景德鎮學院學報,2024(2):87-91.
[4]張清林.五里亭外墨煙張[J].中華手工,2017(2):76-79
作者簡介:
宋李增,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