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說:“沒有全局在胸,是投不下一著好棋的。”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一度對和平比較樂觀。但是形勢的發展促使中共中央很快就把注意力轉到了準備對付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上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毛澤東對經營東北格外重視。
1945年黨的七大期間,毛澤東就指出: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么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現在我們的基礎是不鞏固的。為什么不鞏固呢?我們的根據地,現在在經濟上還是手工業的,沒有大工業,沒有重工業,在地域上也沒有打成一片。
但是抗戰時期,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中共中央并沒有派遣更多的部隊進入東北。蘇聯紅軍進入東北后,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就近組織部隊挺進遼寧,配合蘇聯紅軍作戰。中共中央還決定由晉綏軍區政治委員林楓率領千余干部先行進入東北,抓緊時間開展工作;命令原屬東北軍的山東省軍區萬毅支隊等向熱河急進,待查明情況后準備進入東北。1945年8月23日、26日的兩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毛澤東都談到了東北問題。
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劉少奇在同毛澤東以及在重慶的周恩來研究后,制定了以發展東北和熱、察兩省為中心的“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并決定從關內各解放區抽調大批主力部隊晝夜兼程,進入東北。毛澤東對東北部隊的調動情況和干部的情況十分關注。他多次起草報告和指示,對進占東北做出戰略部署。毛澤東明確指出:只要我們黨的干部和部隊到了東北,發動群眾,依靠群眾開展斗爭,就能站穩腳跟,逐步把根據地建立起來。為了爭取時間,方便趕路,甚至可以丟下武器,只要人到了東北,就會有武器的。同時,他還詳盡指示了各部隊的具體路線、行動方針等,要求各部隊以最快的速度爭取和控制東北。
在毛澤東的具體部署下,各路部隊或乘船渡海,或輕裝徒步,日夜兼程、不遠萬里,陸續到達東北的戰斗部隊有11萬人、干部2萬人;黨的七大選出來的中共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有20人進入東北。這充分顯示了毛澤東全力爭取東北以奠定中國革命勝利基礎的極大戰略決心。
因過度勞累,毛澤東病倒了。12月28日,病休中的毛澤東仍然不放心東北,抱病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明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建立這種根據地必須經過艱苦奮斗。在國民黨已占或將占東北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線的情況下,這種根據地應建立在“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而在靠近國民黨占領區的游擊區內,“應當做充分的工作,在軍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線:決不可輕易放棄”。指示強調要適應東北的實際情況,必須在工作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全黨“必須人人下決心,從事最艱苦的工作,迅速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必須“將正規軍的相當部分,分散到各軍分區去,從事發動群眾,消滅土匪,建立政權,組織游擊隊、民兵和自衛軍,以便穩固地方,配合野戰軍,粉碎國民黨的進攻”。毛澤東的這個指示極富遠見,明確了東北工作的方向,對日后全國解放戰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毛澤東從全局出發做出的戰略部署,使得八路軍、新四軍在國民黨軍隊沒有進入東北前,已經在東北地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乘蘇軍從中長鐵路撤軍而國民黨軍隊還滯留在西滿的有利時機,形成了背靠北滿、依靠內線迎擊大舉北上的國民黨軍隊的有利戰略態勢。
(摘自《向毛澤東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