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作為世界海洋強國,一直重視發展海上力量,拓展海洋利益。俄海軍目前主要部署在歐亞“兩洲四海”(歐洲、亞洲與巴倫之海、波羅的海、黑海、日本海),編有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太平洋艦隊,四大艦隊各扼守一個戰略方向。然而,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俄海軍遭到重創。黑海艦隊損失了十多艘作戰艦艇,這些艦艇幾乎全部被烏克蘭導彈和無人艇擊沉或摧毀,令黑海艦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后,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受到嚴重制約。此外,俄海軍的現代化短板在戰事中也逐漸暴露出來。但也要看到的是,俄在戰略核潛艇與新一代攻擊核潛艇研發和建造方面仍占據絕對優勢。那么,到底該如何看待俄海軍的處境和實力呢?
歷史上有三位君主為俄海軍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第一位是彼得大帝,他學習西方“海權立國”模式,創建了俄國第一支艦隊——亞速海艦隊,并建立了波羅的海艦隊,奠定了俄海軍發展的基礎。第二位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她執政期間,俄國贏得了第五次俄土戰爭,奪取克里米亞半島,獲得黑海出海口,于1783年下令組建黑海艦隊,將塞瓦斯托波爾港作為艦隊基地,并在第聶伯河下游的赫爾松建立了造船廠。18世紀下半葉,俄國海軍已擁有亞速海、波羅的海和黑海三支艦隊,戰船數量居世界第三位。第三位是尼古拉二世,他于1906年下令組建俄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但在他執政期間,俄海軍遭遇了對馬海戰(1905年日俄兩國在對馬海峽進行的一場海戰)的失敗。
蘇聯時期,海軍發展迅速。到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前,蘇聯海軍已擁有近1000艘艦船、2500架飛機以及260個岸防炮臺。冷戰期間,蘇聯海軍加速建造以導彈和核動力為標志的新一代戰艦,并在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航母方面加速追趕美國海軍。1980年,蘇聯海軍師一級艦艇支隊達到100個,總兵力超過45萬人,擁有140多艘水面艦艇(包括4艘航母)、285艘潛艇。到1991年,蘇聯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海軍強國,潛艇數量超過美國,海軍航空兵擁有可攜載超音速導彈的戰略轟炸機。
蘇聯解體后,由于一些內外因素,俄海軍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艦艇規模縮減,超期服役現象普遍。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海軍1380多艘作戰艦艇,包括160多艘水面艦艇(含4艘航母、96艘巡洋艦和驅逐艦),440余艘潛艇。然而,截至2024年底,俄現役艦艇數量已銳減到220艘左右,其中大量艦艇超期服役。當前,俄海軍現役艦艇的平均艦齡為29年,其中潛艇平均艦齡為25年,水面艦艇普遍陳舊,平均艦齡超過32年,一些輔助艦船艦齡甚至在50年以上。此外,俄海軍航空兵繼承了蘇聯1700余架海軍飛機,到2024年底僅剩不足200架。俄海軍航空兵五大傳統任務現今只保留了三項:一是在北極地區實施反潛作戰;二是實施遠程偵察并為海基武器提供中繼制導;三是爭奪中近海空域的制空權。而遠海巡邏并攻擊敵人水面艦艇,以及空中布雷等兩項任務已經消失。
其二,四大艦隊被分割的局面難以改變。從古至今,由于地理因素,俄海軍始終無法在相鄰海域組成聯合兵力集團,這是其切膚之痛。冷戰時期,蘇聯海軍的這一弊端并不突出,因為彼時有華沙條約組織存在,其在黑海、波羅的海都能得到沿岸成員國船舶工業和后勤保障支持。但今天,除俄以外,華約成員國已全部成為北約成員國,俄海軍不僅喪失了經陸地聯通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地理優勢,甚至面臨被北約國家封鎖在芬蘭灣和黑海之內的危機。
其三,因經費短缺一再推遲造艦、修艦計劃。在蘇聯解體后的15年內,俄海軍未建造一艘新艦。此外,大量艦艇提前退役或遭報廢。這是因為:造船配套企業倒閉,蘇聯時期的艦艇失去了備件供應;四個艦隊轄區維修保障體系不復存在,波羅的海艦隊失去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的支持,黑海艦隊轄區最大的造修船企業劃歸烏克蘭,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轄區的修船廠大部分倒閉、技術人才大量流失。俄海軍也選擇對一些艦船進行現代化改進,但成本較高、進程較慢。北方艦隊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納西莫夫海軍上將”號于1988年服役,是當年噸位最大、航程最遠的艦船,目前其全面現代化改裝已經展開,最終支付的維修經費或超過21億美元。因此,該艦姊妹艦“彼得大帝”號或將放棄現代化改裝計劃。
其四,蘇聯布局的造船產業鏈斷裂,俄造船工業復蘇乏力。按照蘇聯時期的布局,巡洋艦以上大型水面艦只主要在烏克蘭尼古拉耶夫建造,俄羅斯主要負責驅逐艦以下級別的艦艇和潛艇建造。同時,形成了造船廠與船舶動力系統就近配套的格局。因此,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一度失去了大型水面艦只的建造能力。到21世紀初,蘇聯時期遺留下的造船企業有三分之二被關閉,俄只有五六家軍用艦艇生產廠勉強維持運轉。
其五,俄海軍建設存在體系性缺失,部分裝備發展無法突破瓶頸,配套體系建設滯后。例如,艦載武器“打得遠,看不遠”。蘇聯時期部署的衛星系統現已喪失功能,俄新研制的衛星系統至今尚未完全部署到位。海軍航空兵遠程空中偵察和目標指示能力至今局限在300公里之內。另外,俄無人裝備研發起步遲,裝備研發和應用整體上比烏克蘭晚了三至五年。目前,俄雖可實施戰場無線電信號壓制并干擾GPS信號,但無法屏蔽美國“星鏈”衛星系統。烏克蘭無人艇普遍安裝了衛星接收裝置,可通過衛星與支持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的手機連接,令無人艇準確攻擊俄海軍艦艇的要害部位,而俄海軍反無人艇攻擊手段有限。
蘇聯用50年時間縮短了與美國的差距,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潛艇大國,設計并建造了二戰中屢建戰功的“狗魚”級潛艇、蘇聯首艘核動力627型潛艇、水下航速最快的661型核潛艇、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臺風”級潛艇,以及被稱為“大洋黑洞”的636型常規動力潛艇。然而,構成蘇聯和今天俄羅斯海軍中堅力量的依然是核動力戰略潛艇及攻擊潛艇。俄海軍現役潛艇總數達70艘以上。盡管經費有限,俄海軍依然將大部分經費投入至潛艇領域,確保了戰略核潛艇的不斷更新和迭代,保住了海基戰略核武器40%的占比,從而鞏固海軍在俄“三位一體”核戰略中的核心地位。
基于種種挑戰,重振海軍成為俄高層和軍隊共識。2017年7月,俄總統普京簽署命令,正式頒布了《2030年前俄羅斯聯邦海軍行動國家政策基本原則》,確立了建設世界第二大海軍強國的目標。
俄海軍已開始實施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普京于2024年7月提出了建造40艘戰艦的計劃。到同年12月,俄海軍在建艦艇已超過30艘。此外,同步建造的還有“拉達”級和636.3型常規動力潛艇,以及一批巡邏艇和導彈艇。
不過,俄羅斯振興海軍之路仍面臨一些挑戰。烏克蘭危機加速了俄陸軍裝備的升級換代,而海軍依然在等待時機。一旦戰事結束,俄裝備建設向海軍傾斜的可能性較大。但俄海軍部署在歐亞“兩洲四海”,全面鋪開發展難度很大。烏克蘭危機大量消耗了俄財力,俄國防預算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俄海軍發展面臨經濟方面的掣肘。另外,海軍發展與國防體系的發展密不可分,俄軍隊未來要解決的全局性問題很多,航空航天偵察能力、遠程通信和中繼制導、搭建現代化工業產業鏈、實現核心產品進口替代,以及提高武器裝備整體設計能力,都是需要補齊的短板。
(摘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