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太平軍已起兵二十載,距離平復天京城還有不到一年。該年12月6日,蘇州城內反常地隱藏起戰爭的硝煙,竟升起一片異樣的祥和氣氛。原來經過淮軍數月圍困,蘇州城外太平軍的各個據點已經失守,蘇州城破只是時間問題。
在守城無望的情況下,蘇州城內的八王殺死了誓死守城的慕王譚紹光,帶著數萬太平軍投誠李鴻章。6日這天中午,本是李鴻章設宴款待八王的好時候。但八王想不到,等著他們和蘇州城的將是一場血雨腥風。
6日12時,興沖沖赴宴的天國八王被埋伏好的淮軍士兵所殺,淮軍隨后對解除武裝的降軍大肆屠戮,據說斬殺三萬多人。蘇州城內血流成河,尸體一時淤塞河道。
此次殺降的主謀是淮軍領袖李鴻章和大將程學啟。
古代雖有“殺降不祥”的說法,但在具體戰爭中,更講究“勢”與“術”,因此歷史上也不乏殺降之事。只不過,當時蘇州八王的投誠得益于李鴻章治下常勝軍的首領、英國人戈登從中斡旋。戈登甚至以獨立第三方的身份為八王的人身安全作保,李鴻章殺降自然是誆了戈登。盛怒之下,戈登帶著洋槍滿城搜捕李鴻章,甚至揚言奪回蘇州城還給太平軍。此外,戈登還聯合英國政府施壓朝廷,讓蘇州殺降又成了國際糾紛。
實際上,在蘇州殺降事件前,不管是洋人的提醒還是朝廷的曉諭,都提到了前線將士不應濫殺無辜,那么李程二人為何還要設計誅殺天國八王和數萬降兵?
蘇州城內的太平天國降軍和現代意義上的戰俘不一樣。戰俘最大的特點是喪失抵抗力,所以現代各國都認為虐待和屠殺俘虜是一件很不道德、很丟臉的事。當時蘇州城內的降兵降將是什么狀態呢?英國人所著作《太平天國親歷記》里面說,在李鴻章設宴款待八王的前一天,也就是12月5日,八王突然向程學啟提出,要求李鴻章保奏八人正二品總兵和從二品副將的官職,同時八王還保證5日晚上全軍剃頭。而此時的李鴻章正準備上奏朝廷,要求寬待蘇州城內的降軍,至于升官發財,按慣例得日后戰場上立功再說。
八王依然能號令城中數萬大軍一夜剃頭,顯然沒有喪失抵抗能力,當然八王和部下也沒有被淮軍活捉,所以蘇州降軍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戰俘。不是戰俘是什么?八王和李鴻章的觀點還不一樣。5日李鴻章準備上奏朝廷寬待蘇州降軍,沒提封官的事,顯然李鴻章認為八王就是俘虜,雖然沒被繳械,但只要態度端正,別鼓動降軍騷動,保命沒問題。
而八王顯然沒搞清狀況,仗著自己在蘇州城里還有影響力,以武力為籌碼,獅子大開口。不但要求保留部隊,還要二品頂戴。這是投誠歸降該有的態度嗎?更何況當時蘇州城已經門戶洞開,主導談判的是李鴻章而不是八王!6日的受降聚餐愣是被八王搞成了停戰談判,明明是俘虜,還拿自己當戰士,這不是找死嗎?李鴻章事后為自己辯解的奏章《駢誅八降酋片》,就是基于此種緣由。
當年11月中旬,戈登所率常勝軍中的奸細就已經潛入蘇州城,探知慕王譚紹光同納王郜永寬有嫌隙,郜永寬及另外七王有背叛慕王投誠之意。進入12月,八王同程學啟的幾次密會都有賴戈登周旋,同時戈登還為八王的人身安全做擔保。不過戈登有意回避雙方談判,他只管促成雙方見面,談什么戈登不問。
兩軍陣前爾虞我詐,八王和李鴻章都明白除了武力沒有什么承諾是必須遵守的。但是八王在戈登的擔保下選擇相信李鴻章。
戈登接手常勝軍后一改華爾和白齊文的地痞作風,對部下要求極嚴。戈登統領的常勝軍是一個令人恐懼的對手,在昆山之戰中,常勝軍還對俘獲的八百太平軍極盡優待,八百太平軍“彼等大喜,皆乃投于常勝軍,反向敵軍而誓戰”。
其實戈登及常勝軍種種優于本土部隊的戰斗力不難理解。我們知道,湘軍和淮軍之所以有高于八旗、綠營正規軍的戰斗力,是因為湘、淮兩軍根本就是一群“臨時工”,打勝仗是湘軍、淮軍得以生存的唯一根基。而常勝軍作為受制于李鴻章的雇傭兵,根本就是臨時工中的臨時工。戈登接手之前的常勝軍已然名聲敗壞,想要保住飯碗,常勝軍方方面面不比淮軍高出一籌根本不行。
就像清政府無論如何也信不過曾國藩的湘軍一樣,李鴻章自然也無法充分信任戈登的常勝軍。況且程學啟手下也有一支使用洋槍的部隊,同常勝軍的作戰任務時有重疊。
中國歷來的傳統就是重人輕事,同樣的事,同樣的辦法,兩個人辦就是兩個結果。同樣的建議,張三提能通過,李四提就不能通過。事成不成放一邊,領導更在乎成事的是誰。
官場中的油條們也慣于用破壞他人工作成果的方式打壓對手。此時蘇州城已然“和平解放”,八王如果再按既定步驟封賞,戈登自然成了主導此次局面的最大贏家,李鴻章很可能會想辦法抹殺戈登功績。
殺死八王及黨羽后,淮軍立刻掠奪了八王宅邸。依照往例,所獲財富自然不菲。同清朝所有軍隊一樣,軍餉一直是困擾淮軍的大問題,有沒有錢直接關系到能不能繼續打仗。5日,戈登仰仗自己勸降八王的成績,要求李鴻章預支兩月軍餉,用以常勝軍傷病及退役軍官。李鴻章不應,后同意預支一個月軍餉。戈登沒錢可以找李鴻章要,李鴻章沒錢找誰?
無論曾國藩還是李鴻章,都是時代的佼佼者,他們能用信仰支撐自己的事業,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軍隊進城之后秋毫無犯,兵民兩安。但事實允許嗎?湘、淮幾十萬的大軍,過了今天沒明天地拼命,為了什么?光為了大清朝美好的明天?士兵們更是為了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和眼巴巴等著丈夫歸來的妻子。湘軍破天京后,立刻屠城劫掠,不是曾國藩不想管,實在是管不了。
雖然此時距離攻克天京還有很長一段時日,但是淮軍上下都清楚打天京的好事只輪得到曾國藩兄弟,能輪到自己的只有蘇州城。在晚清,跟前線士兵談精忠報國還太遠,他們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廝殺,可能連明天的太陽都看不到。不想辦法干一票,淮軍上下怎么對得起家中望眼欲穿的妻兒老小。
今人沒有親身經歷蘇州殺降的歷史,只能憑借若隱若現的種種征兆來猜測李鴻章下令殺降的原因。但無論如何,促使李鴻章做出決定的原因無外乎以上三個方面,或是三者兼而有之,也可能某個占比較大。
太平天國之戰到了后期,湘、淮兩軍燒殺劫掠之事不斷,蘇州殺降之所以鬧得風風雨雨,只是因為其中有戈登作保。蘇州殺降之后,太平軍上下抵抗意志立刻頑強起來,給湘、淮兩軍日后作戰增添了不少難度。
(摘自《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