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軍營戰術群是能獨立執行作戰任務的高機動性戰斗分隊,具有結構輕便靈活、兵種構成完整、打擊毀傷能力強等獨特優勢。烏克蘭危機爆發初期,俄軍雖然用營戰術群牽制了大量烏軍,但未能徹底擊潰烏軍。在烏軍實施有組織的反攻后,營戰術群暴露出不少問題,基于在烏克蘭危機中的經驗教訓,俄軍提出無人中心合成旅作戰構想,轉變為以無人機為主、炮兵為輔的作戰模式,以謀求軍事斗爭主動。
營戰術群是俄陸上作戰力量的基本作戰單元,其獨特的力量規模和編成結構,體現了俄式合成力量的與眾不同。
結構輕便,靈活性強。營戰術群獲得了旅級的炮兵火力、信息支援和后勤體系支持,在面對戰斗力較低的敵軍時,可以針對既定作戰任務或明確的作戰目標,充分考慮作戰環境等因素,選擇兵種部隊進行混合編組,兼顧了戰術群力量編組的靈活性和協同性,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2015年,俄軍將營戰術群投入敘利亞戰場,面對缺乏重型裝備的敘利亞反政府武裝,俄軍充分發揮營戰術群作戰靈活的特點,利用小規模作戰分隊對敵軍進行有針對性的穿插和精確打擊,在對敵進行殺傷后能輕松全身而退。
要素多元,獨立性強。營戰術群并非部隊正式編制,而是戰前從現有旅屬營連中抽取精銳力量臨時編組的一種新型合成戰斗單元。通常由3個摩步連,1個坦克連,1~2個炮兵連,1個迫擊炮連,1個防空排,1個反坦克分隊,1個通信、偵察與工程勤務排,1個電子對抗與無人機分隊,以及1個后勤保障分隊編成。將一個旅的力量集中在一個營上,形成作戰“拳頭”,能夠針對具體作戰行動,結合作戰編成實際,在戰術群內充分集成所需要的力量要素,發揮兵力混合式集中優勢,單獨作戰的能力非常強悍。
反應迅速,毀傷性強。營戰術群的核心作戰思想是“超越地平線攻擊”。為此,營戰術群兼顧不同火炮彈道特性,炮兵力量中既有射程6千米的曲射火力,也有射程高達60千米的遠程炮兵,達到既有曲射火力又有遠程火力,覆蓋打擊面積達數平方千米的作戰效果。與此同時,營戰術群調動炮兵便捷迅速,無人機發現目標后,數分鐘內就可以調動所屬的炮兵組織炮擊,炮擊時大量使用了多用途彈藥、制導炮彈、可撒布地雷、攻頂彈藥和溫壓彈來提高殺傷效果。

隨著烏克蘭危機的持續升級,營戰術群存在的短板弱項也在實戰中逐漸暴露出來,對俄烏作戰局勢發展帶來了不少影響。
缺乏體系支撐,聯合作戰能力薄弱。雖然俄軍運用營戰術群對烏克蘭發動進攻,但營戰術群與戰區司令部的戰區指揮官之間缺乏有效的指揮與控制,導致營戰術群的行動缺乏體系支撐和統一決策,不能發揮應有的聯合作戰效能,導致出現俄軍未能占領并保持對例如安東諾夫機場的控制權等問題。
作戰任務局限,戰場應變能力不強。烏克蘭危機中,俄軍借鑒2014年—2015年的烏東頓巴斯戰役作戰經驗,盲目將營戰術群在小戰區中運用的成功經驗機械地照搬到大戰區規模作戰中。忽略了頓巴斯戰役戰場空間狹小且獨立,前線機動不受阻,補給支援距離短,通信指揮靠后方的特點,掩蓋了部隊結構、作戰條令和策略等對戰斗力具有潛在破壞性影響的結構性問題。繼續保持以往的作戰策略,不能適應在戰線長、距離遠、保障協同復雜的戰場的新特點,從而導致行動受挫。
作戰保障不足,難以支撐持續作戰。一方面,營戰術群作為旅級下屬的“拳頭力量”,集中了全旅的戰斗精華,一旦營戰術群經過高強度作戰,人裝損失較大而失去作戰能力,往往難以得到及時有效補充,導致全旅失去持續作戰能力。另一方面,營戰術群存在“塊頭大腿腳軟”的問題,基礎運輸力量薄弱,彈藥、油料、糧食等作戰物資難以及時補給,無法支持部隊高強度持續作戰。編成上強調重型火力和突擊能力的合成,但編成內的工程、防化、爆破、修理等戰斗保障力量不足,導致經常遇到主戰裝備因損壞被迫遺棄等問題。
在烏克蘭危機中,俄軍營戰術群存在步兵傷亡過大,后續補充不及時,烏軍的反炮兵作戰能力較強,頻繁使用無人機和反炮兵雷達,導致炮兵損耗嚴重,烏軍分散部署,俄炮兵火力發揮作用質效不高,且彈藥生產和補給跟不上作戰需要,嚴重影響地面火力作用發揮等問題,于是俄軍指揮員設想用無人機替代炮兵遂行火力突擊任務,提出無人中心合成旅作戰構想。
力量編成 俄軍無人中心合成旅由“1部10營8連”編成。“1部”即旅部,是全旅的核心首腦,負責指揮控制和協同行動。
“10營”為3個無人突擊營、1個無人偵察營、1個無線電電子戰營、1個火箭炮營、1個防空營、1個摩步營、1個保障營和1個后備營。其中,無人突擊營下轄6個連:偵察無人機連4個,編配柳葉刀無人機和自制垂直起降飛行器,主要任務是偵察監視和毀傷評估;打擊無人機連1個,編配重型突擊無人直升機,任務是空中火力支援;警戒無人機1個連,任務是為無人機分隊提供警戒和打擊,保障無人機分隊不受外部威脅。無人偵察營下轄2個光學偵察無人機連、2個電子戰無人機連和1個摩托化偵察連。無線電電子戰營主要擔負電磁壓制、電子攻防等任務。其余摩步營、火箭炮營、防空營和后備營與常規部隊編成和任務一致。
“8連”為3個反坦克連、1個坦克連、1個火力支援連、1個無人機維修連、1個防化連和1個衛生連。反坦克連編配柳葉刀自殺式無人機、反坦克導彈和垂直起降無人偵察機,火力支援連編配火炮、步戰車、坦克支援戰車等。坦克連編配地面坦克,擔負地面火力突擊任務,無人機維修連、防化連和衛生連分別擔負無人機補給維修、核生化防護和戰場救護任務。
特點優勢 一是無人毀傷為主,有人突擊托底。強調以無人機作為主要火力打擊和突擊力量,利用無人機使用靈活、保障簡便、機動性強、打擊精度高等優勢,替代常規地面火炮,步兵分隊改變以往在無人機的空中支援下,以地面為主展開地面突擊的作戰形式,改變為無人機先期偵察監視和火力毀傷,步兵分隊利用毀傷效果,進行“掃殘”“清剿”的作戰模式,極大地降低了人員傷亡。
二是壓制干擾在前,無人偵打在后。在發起無人機偵察攻擊前,火力支援連使用地面壓制武器,為無人機進場開辟作戰環境,壓制地面反無人機兵力兵器。電子戰營采取電子進攻手段,對敵電子信息系統實施干擾和壓制,掩護無人機分隊行動,并采取無線電電子偵察,提供情報支援和保障。旅指揮所展開情報分析,進行無人機使用籌劃,分配無人機偵察任務、打擊任務。而后無人機分隊展開偵察打擊,重點對敵指揮機構、炮兵陣地、防空陣地和其他有生力量展開精確毀傷打擊。

三是空地密切協同,輕重聯合察打。在無人機先期毀傷后,地面摩步分隊展開行動,通過輕、重兩型無人機獲取情報信息。重型突擊無人直升機替代炮兵火力提供空中火力支援,對敵造成重度殺傷。柳葉刀突擊無人機空中巡察待命,展開戰場偵察感知,垂直起降無人機可實現察打一體,并對目標毀傷效果實時評估。大量的無人機和地面坦克通過網絡聯接打通空地鏈路,實現“人-機-甲”全面互聯,可實現多源偵察、信息對抗、空地一體打擊。
四是無人為核心,有人作支撐。無人中心合成旅的主體力量為具有強大偵察能力和強大突擊能力的無人機分隊,其余分隊主要以掩護無人機飛行、保障無人機起降、配合無人機打擊為主要任務。在強降雨降雪惡劣天氣、復雜電磁環境等不適合無人機使用的條件下,無人中心合成旅依靠地面力量編成常規營級戰術群展開作戰行動。
戰爭實踐和科學技術發展,始終是推動軍隊組織編制改革的核心動力。烏克蘭危機中的實踐充分暴露出俄軍營戰術群的問題缺陷,對俄軍的作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促使現有組織編制改革優化,無人智能武器裝備和先進科學技術則為組織編制改革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使“無人中心合成旅”構想成為可能。因此,只有不斷推進技術、理論、組織等多維度螺旋式發展,才能在風云變幻的戰爭局勢中贏得主動權。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