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有聲書的“靈魂”問題本質上是技術與人文的平衡問題。
今年,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離不開春晚跳舞的機器人、DeepSeek、“杭州六小龍”等,對于它們的“爆紅”,我們必須承認科技時代已經來臨,人工智能(AI)已經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為一名數字出版領域的有聲書編輯,我更深刻地領略到這一點。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AI有聲書逐漸成為數字出版領域的新趨勢。然而,AI有聲書是否具有“靈魂”呢?本文將結合我的工作經驗,從技術、藝術和人文三個角度探討這一問題,分析AI有聲書的現狀、優勢與局限,并展望其未來發展。
A有聲書的技術基礎
AI有聲書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自然語言處理(NLP)、自動語音識別(ASR)和文本轉語音(TTS)。近年來,深度學習和大數據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推動了TTS技術的發展?;谏窠浘W絡模型,如Tacotron模型和WaveNet模型,能夠生成更加自然、流暢的語音。這些系統通過大量語音數據的訓練,學習到了人類語音的復雜特征,包括音調、節奏和情感變化,從而生成高質量的語音合成效果。
為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也開始嘗試使用AI制作有聲書。實踐證明,AI制作有聲書確實在一些方面展現出了顯著優勢。
首先,它可以快速生成大量音頻內容,大大提高了有聲書的生產效率。以前我們制作一本有聲書,要先根據書的內容選擇合適的配音員進行錄制,配音員在錄制過程中可能會因為生病、嗓音狀態不好等而使錄制時間延長;錄制完成后有聲書編輯要開始審聽語句、字音的對錯,以確保有聲書的內容質量達標,如有錯誤還需要配音員返工;音頻確認后開始剪輯、配樂,制作完成后在平臺上線。這個過程有時需要 1 ~ 2 個月,甚至半年,效率較低。而使用AI技術,幾分鐘就可以把一本書的音頻合成,節省了大量時間。
其次,AI語音可以輕松調整語速、音調和音量,滿足不同聽眾的個性化需求。以前制作有聲書,不同的配音員,語速、音調和音量是不一樣的。同一本書,不同的人錄出來的感覺是不同的,如果想要滿足不同聽眾的個性化需求,就需要重新找人錄制,耗時耗力。而AI可以高效解決這些問題。
再次,AI技術還能實現多語言、多方言的有聲書制作,突破了人類配音員的語言限制。這一點非常重要,以往制作對話豐富的有聲書,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地域背景、音色和語言特色,需要找很多不同的配音員錄制,非常煩瑣且耗時。尤其是多語言、多方言的作品,很難找到合適的配音員。然而,通過AI,我們可以便捷地選擇不同語言、方言、性別、年齡、音色、情緒的聲音,簡單且高效。
最后,AI大大降低了有聲書的制作成本。我們在為有聲書愛好者制作精美內容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經濟效益。以往錄制有聲書,省級和國家級的播音員錄制費用不一,級別越高,費用越高。不管是何種級別,錄制一本書的費用都是不低的。如果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我們就會處于被動位置,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制作有聲書的能力與動力。而AI有聲書,在給相關公司一定的軟件使用費后,所有的聲音可以隨意使用,這也成為當下用AI制作有聲書的最大便利。
在具有這些明顯優勢之后,AI語音就可以完全代替人類配音員了嗎?現狀表明,AI語音在情感表達的細膩度和自然度方面仍存在局限,難以完全模擬人類配音員的獨特音色和情感變化。
AI有聲書與藝術創造力的關系
藝術創造力是人類有聲書配音的核心價值之一。優秀的配音員能夠深人理解作品內涵,通過聲音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傳達復雜的情感。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對文本進行二次創作,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創造力源于人類豐富的生活體驗、情感認知和藝術修養,是AI難以復制的。以我們制作的有聲書《駱駝祥子》為例,眾所周知,《駱駝祥子》是老舍所著長篇小說,以舊北平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年輕好強、充滿生命力的人力車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經歷。錄制這本有聲書,要求配音員既要有極強的專業能力,又要有閱歷、有積淀。于是我們邀請到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導演、演播藝術家季野默先生錄制這本有聲書。李野默先生播講過多部長篇小說,比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北京人在紐約》《活著》等,而且李野默先生出生于北京,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對北京的歷史文化、人文積淀、民俗民情有深刻的感悟。在李野默先生的演繹下,這本有聲書非常生動,聽來如身臨其境一般,讓讀者不由得跟著故事情節落淚、拍掌叫好。
相比之下,AI有聲書在藝術創造力方面存在明顯局限。雖然AI可以模仿人類語音的某些特征,但它缺乏真正的情感體驗和藝術直覺。AI無法像人類配音員那樣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情感內涵和藝術價值,也難以進行真正的藝術創新。
A有聲書的人文價值探討
有聲書不僅是一種信息傳播方式,更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傳承功能。人類配音員通過聲音傳遞情感、思想和文化,與聽眾建立深層次的情感聯系。這種人文價值體現在對作品的個性化詮釋、情感共鳴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優秀的配音能夠喚起聽眾的共鳴,激發想象力和思考,成為連接作者、作品和聽眾的橋梁。葉圣陶先生曾說:“讀書讓生活有溫度,讓靈魂有濕度,讓生命有深度。閱讀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爆F在的人,迫于生活壓力,每天忙忙碌碌,很難有時間靜下來讀書,所以有聲書便成為大家利用碎片時間來提升“生活溫度”“靈魂濕度”“生命深度”的有效途徑。于是我們邀請到許多優秀的配音員,錄制了一大批經典的文學佳作,配音老師們用自己的聲音對作品進行了生動的闡釋,賦予了文字新的生命力,也讓聽眾在零碎的時間里實現了對藝術的追求。
而AI有聲書在人文價值方面既有潛力也面臨挑戰。一方面,AI技術可以擴大有聲書的覆蓋范圍,讓更多人接觸到優質的文化內容;它還可以通過個性化推薦和交互功能,增強聽眾的參與感。另一方面,AI有聲書可能缺乏人類配音所特有的情感深度和文化理解,難以完全替代人類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作用。比如我們用AI制作了有聲書《西游記》,它的藝術呈現就差了很多。《西游記》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許多經典的影視化呈現也讓我們對其相關的展現形式有更高的期待?!段饔斡洝方巧姸啵愿聃r明,而AI難以準確傳達角色的情感變化,聽眾感受不到角色的喜怒哀樂,從而降低了故事的感染力。AI在區分不同角色的聲音時表現有限,尤其是當角色眾多時,聲音的個性化不足,聽眾可能難以區分對話,影響對作品的理解。AI對《西游記》中的文化背景、成語、詩詞等理解有限,導致發音或語調不準確,影響聽眾對內容的準確理解,尤其是傳統文化部分。對于這樣一部內容較多的作品,AI語調單一、缺乏變化的問題可能讓聽眾在長時間聆聽后產生疲勞感,難以保持興趣。相對于真人演繹的《西游記》,AI版本確實遜色很多。所以,如何在技術發展中保持和提升人文價值,是AI有聲書面臨的重要課題。
通過對AI有聲書的技術、藝術和人文維度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AI有聲書在語音合成技術和生產效率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在藝術創造力和人文價值方面仍存在局限。未來,AI有聲書的發展應注重技術與人文的融合,在提升技術的同時,保留人類藝術的獨特價值。
(本文作者單位為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