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需要相關專業領域和出版界攜手共同培養一批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專業化、國際化的復合型出版編輯人才。
新時期包括出版業在內的主流媒體的重要工作使命之一,是“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國家新聞出版署明確提出,中國出版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出版傳播方式”。因此,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成為衡量中國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重要參數和指標,而對外出版編輯隊伍是加強出版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從宏觀上講,對外出版(出版“走出去”)需要內容策劃、編輯加工、技術服務和銷售運營四方面的人才。對外出版編輯是對外出版工作中的核心力量。我們應著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且既懂專業又懂技術的全媒型、專業化對外出版人才隊伍。新時代首先應著力提高對外出版編輯人才的政治素質,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筑牢思想基礎,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著力提高對外出版編輯的政策水平和把握國際傳播工作大局的能力。此外,還需要具備國際化出版策劃能力。
具備國際選題視野
選題策劃是對外出版(傳播)的制勝法寶,因此要在選題上下功夫,不斷提升選題的精準度、辨識度、可接受度。對外出版編輯要站在國際傳播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進行選題策劃。我們注意到,長期以來,我國對外宣傳實踐強調“內外有別”原則。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和新技術興起浪潮中,“內”“外”有別的宣傳已經成為費力不討好的事情。這就要求包括出版業在內的主流媒體,無論是國內出版(傳播)還是國際出版(傳播),都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懂得如何做好“中國問題的國際表達”和“國際問題的中國表達”。
202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聯合法律出版社推出《中國數據要案》。此書中文版尚在編輯加工之際,法律出版社就與多家國外出版機構聯系溝通版權輸出事宜。該書受到國外出版機構的歡迎,中文版尚未面世,法律出版社就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達成了合作出版協議。此書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走出去”,關鍵在于選題策劃具有國際問題視野。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主要生產要素之一,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數據產業與產權保護等議題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該書強調了數據領域國際合作與共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各國只有加強合作,共同制定和遵守國際數據保護標準和規則,共同應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挑戰,才能有效地保護各國公民和社會的數據權益,構建一個安全、可靠的數據環境,以此促進數字經濟的良性發展。
抓好宣傳主線的能力
抓好宣傳主線是對外出版(傳播)的有效突破。從根本上講,對外出版(傳播)與議題有關,與表達有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首先要研究好我們要向世界講什么、怎么講、傳遞怎樣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例如在2023年12月4日我國第十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前,為加強憲法宣傳教育,在我國乃至世界做好中國憲法歷史、文化和價值的傳播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聯合法律出版社共同創作和出版了《走進憲法》一書。該書從策劃到出版歷時三年,選取中國憲法史上的精彩瞬間、典型事例、代表人物、核心概念,力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中國特色憲法制度和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內涵。怎樣用講故事的方式把這些特點表達出來,并且讓這些看似散落的故事達到“形散神不散”的宣傳效果,經過研討,本書的策劃編輯最終確定了三
條宣傳主線:
首先要講好黨領導中國人民制定憲法的歷程。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憲法的制定和實施。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長期奮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在國家法治上的最高體現。《走進憲法》講述了革命根據地時期憲法性文件和第一部憲法的“誕生記”,展現了黨領導中國人民制定憲法的歷程。講好這段歷程,就是講好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歷史,就是講好中國共產黨必然成為國家各項制度建設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
主要要講好中國人民參與國家憲法制定的實踐。憲法始終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息息相關,是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建立人民當家作主新型國家的重要成果和根本保障。中國憲法的制定和修改過程是充分發揚人民民主的真實寫照。同時,憲法的每一次完善都有專家和學者的法理支撐。讀《走進憲法》,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中國憲法的誕生和修改是充分發揚民主、凝聚社會共識的過程。總之,憲法匯聚了全黨全國智慧,集中了社會各界共識,反映了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這使得中國憲法始終葆有人民性、實踐性、時代性和科學性。講好這些事例,就是講好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自主選擇憲法模式的歷程。
關鍵要講好新時代中國憲法的新概念和新理念。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憲法與時俱進地表達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新概念和新理念。《走進憲法》中講述的“美麗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式現代化”等新概念和新理念,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法治進程,而且對全球法治理論和實踐也具有深遠意義。講好這些新概念和新理念,就是講好中國憲法對中國乃至全球法治治理的貢獻。
具備“講好中國故事”的本領
新時期,做好中國文化的世界表達,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要在如何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上下功夫。“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要組織各種精彩、精練的故事載體,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
因此,新時期,對外出版編輯應學會“講好中國故事”的本領。有人說,內容產業是生產和銷售意義內容的產業;也有人說,文化產業是向消費者提供精神產品或服務的行業。因此,編輯作為出版作品的第一讀者,其實也可以說是作品的“隱含作者”或“意義解說者”,好的編輯會通過自已的策劃和解讀拓展作品的意義,為作品添彩。比如說通過挖掘法律類書稿的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更好地展現中國法治的歷史邏輯、文化邏輯和實踐邏輯,不僅使讀者“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引發人們對相關主題的關注和思考。
具備策劃或參與國際論壇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創新體制機制,把我們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人力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要更好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發聲。”實踐中,出版單位舉辦的國際圖書推介活動及其相關論壇是中國專家和出版業對外發聲的良好途徑。作為出版單位,尤其是對外出版編輯,如何策劃好此類國際交流活動,是新時代對外出版編輯的專業能力之一。
例如《意大利刑法典》中文版于2023年4月正式出版,作為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與法律出版社合作出版項目—“外國刑法典譯叢”的重要成果之一,自出版以來就引起了中意兩國學者的關注。2024年4月2日下午,應意大利駐華大使館之邀,法律出版社出席了由其舉辦的《意大利刑法典》中文版推介與學術交流活動。通過學術交流活動,我們將“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講得更具豐富性、文化性、思想性、可信性,讓世界認識到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與全人類共同價值層面的訴求是一致的,中國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方案符合人類共同發展層面的主張,這樣中國聲音才能傳得更廣、更深、更遠。
總之,對外出版編輯是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出版視野的出版人。對外出版編輯的培養需要完善外在培養機制和培育內在自覺意識,因此需要相關專業領域和出版界攜手共同培養一批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的專業化、國際化的、復合型出版編輯人才,提升對外編輯人才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為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本文作者為法律出版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