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心雕龍:古舊書版尋蹤》典藏版完整詮釋了廣西師大社“得山水靈氣,出精品圖書”的出版理念。
《書心雕龍:古舊書版尋蹤》是韋力先生對中國古舊書版以及與書版有關的人、物或其事跡、遺跡等進行實地尋訪的一部著作,2023年10月由(以下簡稱“廣西師大社\")出版發行,人選出版社年度“十大好書”,廣受好評。以雕版尋訪為主旨的力作,與特裝本天然地契合,為滿足讀者的收藏需求,將雕版、紙張、古籍、尋訪幾個關鍵元素融合設計,2024年11月,廣西師大社推出了典藏本。
設計之初,須先確立一個目標,即較之普版,典藏版有什么不同之處?通過這些不同之處,我們要做出哪些超出市面上其他特裝書的亮點?要實現我們的目標,首先要使典藏版的設計緊緊圍繞圖書的主題與特性,以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契合。其次,還須考慮生產成本、市場預期、讀者需求等。圍繞著這一工作中心要展開的工作包括:整體上對書心、函盒、周邊及內外包裝的設計;具體層面,如準備用什么主色調,什么材料、工藝來實現,有哪些細節問題值得注意等。隨著典藏本的順利出版,我們的設想也逐一實現。回顧這項工作,多層次地呈現其獨特的工藝美學設計,始終是我們未曾偏移的重心。
書心:精心選材,刷邊微雕
典藏版書心在沿用普版紅、黑、白為主色調的設計思路上,對裝幀設計、材料、工藝等做了諸多改進。
封面精選250克頂級紅多彩觸感紙,與普版的觸感膜兩相呼應,較普版更亮眼。整個封面部分是觸感紙對裱 2 . 5 m m 、3mm厚的紙板,三面模切整齊,與內文切口平齊。工藝上,主書名燙啞銀,副書名及著者、出版社名印黑,居中位置先壓凹,再粘貼以出色映畫紙為載體的傳統印刷工序圖,保證每一個設計元素都能呈現最佳的視覺效果,富有層次感。
內文用紙從80克雙膠紙改為80克玉龍純質紙,突顯環保理念,紙質的提升在還原插圖色彩上也更具優勢。內文在分卷上也做了調整,盡量保證上下卷厚度一致,以匹配雙層木盒的內置空間設計,使書籍整體形態看上去更美觀。

書脊采用時下流行的裸背裝,刷黑邊,居中位置裱深紅色真維納斯布,上印有書名、卷次,顏色選用上盡量減少與封面用紙的色差。三面切口刷紅邊,上下卷書口居中位置用激光工藝雕刻兩條相對的龍紋,呼應“雕龍”主題。書脊的黑邊、三面切口的紅邊與封面連成一體,看上去和諧且更具視覺沖擊力。
函盒:木質雙層,雕刻鏤空
考慮到古代雕版的特性,典藏本函盒選用木材,并對其進行雕刻,在呼應主題、提升整體質感的同時,也使讀者有更強的體驗感。
函盒用木板制作而成。為便于放置上下卷書心,函盒做豎雙層,中間用夾板隔斷;左右兩側開口,露出刷邊和雕刻過的書脊、書口。函盒選用一定厚度的木板,承重力強且不易變形。木盒正面居中挖直徑6cm的圓孔,正好露出封面上用出色映畫紙壓貼的傳統印刷工序圖,圓孔內壁粘貼2mm厚的海綿,方便將典藏本的周邊印章嵌入其中;其余位置則豎排雕刻正文部分目錄文字,書名、作者、出版社名也嵌入其中。木盒背面印刷《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的四幅插圖,該書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頒布的木活字排版印刷標準,從中可略窺古代印刷工序之一斑。
從整體上看,函盒與書心的嵌入式造型像是一個木屋,左邊露出的書脊是“門”,門有題額—“書心雕龍”;右邊露出的書口為“窗”,窗有雕花——龍紋窗花。木材與雕刻工藝聯袂演繹,木屋與“版刻”主題完美適配,正契合了典藏本的設計理念,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是心靈的窗戶”。
周邊:追摹舊版,印刷體驗
為適配版刻與印刷的主題,典藏版還精心準備了兩款特別的周邊產品:一是木刻印章,另一是古書筒子頁。
印章用實木制成,印面居中反刻“心雕”字樣,左右各鐫一條龍,首尾相對;其余面噴紅漆。印章蘸印泥后可在紙面上覆印,像一個小型雕版一樣,便于讀者體驗雕版技藝之趣;印章沾染印泥后與周身的紅漆又渾然一體。此外,還可以嵌進函盒正面的圓孔中,作為一個裝飾,與函盒及書籍合為一體,實現工藝與美學的完美融合。
筒子頁是從韋力先生早年所藏古籍殘本中精選出來的,多朱墨套印本,楮墨燦然,有行間朱批與眉批,很是珍貴。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筒子頁,我們還根據筒子頁的尺寸專門定制了紙筒,外裱玄色云龍紙,平添一絲古色古香的韻致。筒子頁的卷放也非常細致:首先在筒子頁下鋪襯一張超薄手工宣紙,卷起后用米金色絲帶系好,再放進定制的紙筒中。之前制作的印章亦可直接在宣紙上體驗,一舉兩得。
包裝:多重保護,內外一體
本書策劃編輯在典藏本設計之初,就一再提醒筆者要特別注意典藏本的內外包裝:包裝做不好,很可能導致前面辛辛苦苦做的工作在最后環節毀于一旦,所以哪怕增加成本,也要把包裝做好。基于這層考慮,我們決定連包裝一起設計。
首先是定制飛機盒。先確定飛機盒用料—三層瓦楞紙,然后根據函盒、印章及紙筒的大小確定飛機盒的尺寸,同時須考慮飛機盒內部空間如何設計,以便合理放置典藏本各部件。為了更好地保護各部件,在飛機盒內里平鋪5cm厚的珍珠棉,珍珠棉底部及表面各粘貼一層紅色絲絨布。因典藏本做了三檔,每一檔所含部件不一,所以根據各檔次所含部件的不同又對珍珠棉做了相應的挖孔模切處理,以起到更好的固定防震效果。
其次是外包裝箱。外包裝箱選用五層厚的瓦楞紙,也是定制尺寸。在飛機盒與外包裝箱之間,六面均用1cm厚的珍珠棉填充加固,實現對典藏本的全方位多層次保護。為便于區分,還做了三種印有“書”“印章”“筒子頁”的紅色貼簽,根據各檔次所含部件貼在飛機盒與外包裝箱上,方便打包人員識別,降低揀貨差錯率。另外,典藏本還采取二次塑封的方式,一是書與函盒整體塑封,二是飛機盒塑封。在內外紙箱、珍珠棉及二次塑封的多重保護下,運輸毀損風險大大降低,為書品的完整呈現提供了有力保障。
典藏本的設計制作歷經九個多月時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反復思索商榷、不斷嘗試比較、逐步調整完善的過程。其間策劃編輯、責任編輯、美術編輯、技術編輯及生產部門、印制部門等個人和團隊都付出了諸多心血。回顧整個過程,有三個原則一直在引導著我們的工作:一是緊扣雕版印刷主題。典藏本以紅、黑、白作為主色調,選用紙、木等原料,在木板上雕刻、在書口微雕,包括多次出現的龍紋等,都是對圖書主題的呼應。二是突出內外整體設計。所謂內外整體,不只是所有部件、所有設計元素在顏色、用料、工藝上的和諧統一,還包括在設計一些部件時會同時考慮其他部件。如書口、書脊既做了刷邊、微雕,函盒就可以做成左右開口,以露出書心兩側的精美工藝;對木盒進行挖孔,既便于露出封面的工序圖,還可以放置印章,那么在設計時就須考慮使圓孔和印章的尺寸契合。諸如此類,無不是內外兼顧、合為整體的設計原則的體現。三是注重工藝美學細節。書心放進木盒時可能會對書皮造成磨損,就加一層磨砂膜;印章樣品細節沒做好,就多次修改設計稿,請工廠反復調試;絲帶的顏色,貼簽的文字、顏色及粘貼位置所有的細節,甚至很微小的部件,都會反復考量,力求在細節處提升整體的品質。
綜上,典藏本緊扣“雕版印刷”主題,圍繞書心、函盒、周邊及內外包裝等展開精細化的設計與印制,完整地詮釋了廣西師大社“得山水靈氣,出精品圖書”的出版理念。
(本文作者單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