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故事不僅是緬甸社會的縮影,更是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界限的人類共通情感的體現。
2019年底,在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出版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漓江出版社,從主流大語種文學譯介的主賽道,開始向緬語、越語等東盟小語種文學譯介伸出觸角,推出“中國—東盟文學互譯出版工程”。而“中緬當代文學互譯叢書”,是“中國一東盟文學互譯出版工程”的首期項目,已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專項規劃、“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國際策劃與組稿)(2023年),《迷宮——緬甸短篇小說集》是該項目中的緬譯中圖書之一。
中緬文學互譯的歷史回顧
中緬文學作品互譯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了,被譯介過來的緬甸文學作品多為長篇小說,鮮有專門的短篇小說集。緬譯中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緬甸作家吳登佩敏的《旭日冉冉》(長篇小說),后來還出版過緬甸第一部白話文小說《貌迎貌瑪梅瑪》(中文譯作《情侶》)、加尼覺瑪瑪蕾《不是恨》、德格多蓬乃《別了,夏日之夜》等。“中緬當代文學互譯叢書”項目的緬譯中作品《雨夜霧夢》《如愿》于2021年出版,《六邊形》《等待花開之時》于2025年4月出版。中譯緬作品中最具代表意義的有緬甸著名作家妙丹丁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和外文出版社譯周立波的《暴風驟雨》(長篇小說)。“中緬當代文學互譯叢書”項目已出版的中譯緬作品有《秀兒——時代楷模黃文秀》和《沒有語言的生活》。

《迷宮》里的緬甸社會鏡像
《緬甸現代短篇小說論》一書中提到在原始社會時期,緬甸的文學以神話故事、歌謠等口頭文學為主,到了封建社會,佛教文學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內容不外乎是謳歌佛祖神威、宣講佛教哲理。這些文學樣式,可說是短篇小說創作的胚芽。
20世紀初期,緬甸文學經歷重要轉型,戲劇、詩歌、小說和散文四大文體都從傳統逐漸走向現代,尤其是小說的轉型最為典型和重要。1917年3月,《太陽》雜志上登載的短篇小說《貌登丁和貌登信》被公認為緬甸的第一篇現代短篇小說。到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文學期刊增多和新作家輩出,緬甸短篇小說從數量到質量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秀瑪瓦》(《看不厭》)《摩威》《電影》等雜志孕育了形態、風格不一的短篇小說,同時也推動了文藝批評活動的蓬勃開展。緬甸短篇小說是緬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緬甸作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中最豐富、最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是緬甸社會的縮影和緬甸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迷宮—一緬甸短篇小說集》從近40年發表的緬甸中短篇小說中精選了《迷宮》《風雨交加》《母親》《報復》《甜美的毒藥》《不與蠢人為伍》《三枝黃毛石豆蘭花》《搖搖籃的手》《強顏歡笑》《漁夫》《抉擇》《留戀》《空空和萌萌》共13篇。這些作品由包括丹瑞、摩摩茵雅等多位緬甸文學界最高榮譽——國家文學獎獲獎作家在內的作家創作。他們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緬甸社會的多面性,有緬甸人對待愛情的理解、追求,以及他們的擇偶標準與婚姻現實;有窮苦農民、漁夫、三輪車夫等不同時期緬甸社會最底層勞苦大眾的悲慘遭遇與痛苦生活現狀;有工程技術人員為了廣大農民的利益,不顧個人安危,忘我地堅守在筑壩工地的催人奮進的先進事跡;有緬甸人教育子女的觀念與方式;有對緬甸母親一生用搖搖籃的手為家庭無怨無悔奉獻的褒獎。小說集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具有教育意義。
在選編這本小說集時,我們特別注重作品的多樣性和代表性。從《風雨交加》到《母親》,從《報復》到《甜美的毒藥》,每一篇小說都展現了緬甸人民在不同情境下的生活狀態和情感體驗。閱讀《迷宮一緬甸短篇小說集》時,仿佛緬甸各行各業的人群,包括農民、工人、漁民、三輪車夫、大學畢業生、醫生、教師、政府職員、工程技術人員等,都變得鮮活起來。農民揮汗如雨,在烈日下種田;工人頂風冒雨加班加點地工作;漁民搖著小船在風浪中前行,尋找著魚的蹤跡;三輪車夫三更半夜蹲在路旁等候著乘車人的到來;青年情侶走不出愛情的迷宮無奈分手一幕幕緬甸社會的景象,一篇篇緬甸人的故事,無不撥動著讀者的心弦。這些故事不僅是緬甸社會的縮影,更是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界限的人類共通情感的體現。
以文學為橋,赴一次心靈的對話
緬甸是我國的重要鄰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強兩國人文交流成為增強兩國深入合作的重要助力,文學交流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迷宮一緬甸短篇小說集》不僅是一本書,還是一座以文學為基石精心搭建的橋,它跨越了地域與文化的鴻溝。在書中,讀者可以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踏入緬甸的文學世界,領略異域的風土人情與歷史變遷;同時,也能進行一場深刻而真摯的心靈對話,與書中鮮活的人物同喜同悲,感受他們靈魂深處的掙扎與渴望,在字里行間探尋人性的光輝與幽微。在《搖搖籃的手》里,當讀到母親那雙搖搖籃的手帶大六個女兒后,繼續照顧女兒的女兒的時候,我們仿佛看到了中國住宅小區里那些為兒女操勞一輩子的母親;在《抉擇》中,當醫學院畢業的紐吞為了山村里的人有病可醫而放棄大城市生活時,我們仿佛看見了那些響應
號召來支邊援桂的“天津醫生”,還有那些曾經行走在中國各個村落的“赤腳醫生”這些跨越國界的故事證明,文學不是逃避現實的烏托邦,而是照亮現實的火炬。
細節打磨與文化傳遞
翻譯工作是一項難度極高的重要挑戰,本書譯者為北京大學緬甸語專業的資深學者姜永仁教授、姚秉彥教授、韓德英教授和張怡博士,他們的翻譯不僅忠實于原文,更在語言風格上保留了緬甸文學的獨特韻味。他們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對緬甸文化的深刻理解,使這些作品在中文世界中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現。讓我印象深刻和感動的是姜永仁教授。姜教授患有眼疾,但他不僅仔細看稿,對全書譯文做審定,而且在后期的編校過程和圖書封面設計中,多次給予了寶貴而專業的修改意見,其認真、嚴謹和敬業的精神讓我由衷地敬佩。
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力求保留每一篇小說的原貌,同時在細節上做了精心的打磨,從文字的推敲到篇章的編排,我們都希望為讀者呈現一部既具文學價值又易于閱讀的作品。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緬甸文化背景,我們在稿件中增加了各篇小說的作者簡介,在必要處增加了注釋說明。例如傳統上緬甸人沒有使用姓氏的習慣,一般可按其年齡或地位在名字前加上不同的冠詞,以表正式和尊重,男性名字前加“貌”(兒童、少年)、“哥”(青年)、“吳”(年長或地位高的人)等,女性名字前加“瑪”(青少年)、“杜”(年長或地位較高的人)等,所以對同一個人的稱呼會因為說話人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在查詢相關資料后,以腳注的形式加以說明。這種細節的處理不僅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也增強了作品的文化傳播功能。

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中緬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梁,讓更多的讀者通過文學了解緬甸,感受緬甸文學的魅力。同時,也期待這些故事能夠激發讀者對生活、對人性、對社會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本文作者單位為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