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蘭人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他們在黃沙大漠中騰空而起的蘑菇云,聽到了那如春雷般的東方巨響,用心觸摸了他們用脊梁撐起的核盾牌;仰望星空時,北斗人的故事又讓我看見另一片精神銀河,看到了那一群群充滿鉆勁、韌勁、倔勁和沖勁的星空追夢人。從《我是馬蘭人》到《我是北斗人》,我始終追尋著那些將生命刻進大國重器的身影一他們不是傳說中遙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群用平凡書寫偉大的普通人。
初讀北斗人的故事,我便被字里行間藏著的無數觸人心弦的細節所感動:工程師李明偉在氫氣泄漏的危急時刻,讓同事撤離,獨自留守機房排除險情;女測控員曹高工熟悉衛星測控中的每一個信號,卻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因過度勞累而流產這些細節像星子般墜入心海,讓我想起馬蘭基地帳蓬外那簇倔強的馬蘭花一一在科研的荒漠里,唯有堅忍不拔、寧折不屈、肯鉆肯扎根,才能綻放出驚心動魄的美。
采訪過眾多北斗人和北斗團隊的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龔盛輝老師,可以說是北斗導航系統發展歷程的見證者和記錄者。在他的筆下,程芳允、孫家棟、楊長風、林寶軍、謝軍、譚述森、李祖洪、范本堯、楊慧我看到了一個個知名或隱姓埋名的人;北京衛星導航中心團隊、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高新科技研究院北斗團隊我看到了一個個了不起的工程團隊、技術團隊。龔盛輝老師描繪出的一個個動人畫面,有著北斗人事業成功的精神密碼:劉志逵在四十多歲、事業干得順風順水時另起爐灶,白手起家做“雙星定位系統”驗證;梅剛華聽得進意見,吃得下“苦口良藥”,歷經五年艱苦奮斗,終于帶領團隊將星載銣鐘的精度追至世界之巔;上海微小衛星中心的燈光徹夜不滅,新一代導航衛星在工程師手中“瘦身”后托舉起更厚重的中國精度…
《我是北斗人》的每一個故事,都有由“有聲廣角”的專業主播錄制的高質量故事音頻。當主播們錄制音頻時,常常會突然靜默一一他們總為某個細節、某句話紅了眼眶。主播鹿平老師說,當她讀到譚述森那一頭青絲熬成了白發時,忍不住哽咽;
主播吳鯤老師說:“在錄制過程中,最打動我的不是那些蕩氣回腸的里程碑事件,而是科技工作者們藏在數據背后的溫度。”…
此刻,北斗導航衛星的星光正掠過夜空與萬家燈火融為一體。一個個透著燈光的窗戶,如同一雙雙眼睛,在守望一盞盞來來往往的車燈。而北斗導航衛星正守護著車里的一位位晚歸人,讓他們安然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們的孩子,或許還不懂蘑菇云升騰起來時那一聲東方巨響的意義,還不知道北斗人打造的一雙雙閃耀星空的天外慧眼正在造福整個世界。但我們要讓孩子們明白:正是馬蘭人、北斗人和眾多像他們一樣了不起的中國人,帶給我們充滿無限可能的美好人生。現在的歲月靜好、國富民強,正是他們攻堅克難,負重前行所實現的夢想。
當年那些在馬蘭黃沙大漠中艱苦奮斗的建設者的熱血和汗水中,與今日仰望星空、孜孜以求的北斗人的執著與激情中,分明流淌著同一條精神血脈那是將個人微光熔鑄成民族烈焰的中國精神。
中國的蒼穹永遠需要追星人。當孩子們翻開這本書時,他們會被攻克“快捕精跟”這一技術難題,在懸崖上鑿出新路的幾名年輕博士毛遂自薦、敢想敢干的勇氣所折服;他們會為氣象預報團隊在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中成功讓火箭巧鉆云縫奔蒼穹而歡呼…他們會在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中,遇見一個個星空追夢的北斗人。
北斗人的故事,如同北斗導航衛星播發的信號,終將在某個時刻,為奔赴未來的孩子們標定方向,讓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北斗人和新時代北斗精神,正是他們前進路上的榜樣和源源不絕的動能,賦予他們奔赴星辰大海的底氣和勇氣。
謹以此書,致敬所有把名字寫在星河里的中國人。
謹以此書,獻給廣大少年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