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貴祥著
明天出版社
出版:2023年5月
定價:30.00元
《晨語》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兒童文學新作,作品以抗日戰爭時期芍藥鎮思明中學幾名學生的成長為主線,主要講述了他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與日軍斗智斗勇、守護小鎮的故事。這部作品描繪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南方山區地方小鎮的眾生相,展現出民族危亡時刻平凡人的抗爭精神。
徐貴祥在少年時代受到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將創作的圓心錨定在對真相的探索與揭示上。在進行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多年的軍隊生活和文學編輯經歷使他獲得了深入了解戰爭真相的機會。在戰爭時代,人性的每
一寸切面都有不同的折射,因此,他在創作中格外注重對人性真相的刻畫。圍繞著這樣的創作錨點,徐貴祥塑造了諸多各不相同的英雄形象。他曾經這樣概括自己的作品:“一以貫之追求英雄理想,塑造不一樣的英雄形象。”秉承著這樣的創作理念,在《晨語》中,徐貴祥并沒有刻意渲染正面戰場的宏大場景和緊迫氛圍,也沒有將塑造英雄的任務放在某個單獨的角色上,而是將目光投向偏遠的小鎮學校,展示在戰爭來臨之際、危急存亡之時平凡人的抉擇。
從小說的場景設置上看,在《晨語》這部小說中,徐貴祥沒有選擇以往常常采用的“正面強攻”的寫作策略,轉而將故事的主要場景設置在一個平凡的南方小鎮的學校中。這種場景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作家年少時期的影響,徐貴祥曾提起,自己在中學時代常常想象西南方大山中的紅軍故事和英雄人物。因此,作品中對芍藥鎮思明中學這個南方山區小鎮校園的描寫或多或少寄托了他年少時期的想象。倘若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這座小鎮上的學校就像是中國人所夢想的田園樂土。
然而在抗日戰爭時代,這座尚未被戰爭侵擾的小鎮逐漸感受到迫近的危機,原本平靜的田園式生活被打破。在這樣的戰爭背景下,徐貴祥所設置的環境逐漸顯露出掩藏在平靜湖面之下激流暗涌的一面。在芍藥鎮思明中學這樣一個思想開明民主的環境中,校長林中石和老師方楚、李華成立了中共地下黨支部,他們將革命的思想基因融入課堂和實踐中。小說開篇即通過《最后一課》向讀者展示了貫穿整部作品的思想主題,借助曾凱的口說出“母語是一個國家最后的武器”“我們沒有最后一課,我們不學鬼話”。老師的言行和教導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民族性的種子。盡管芍藥鎮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小鎮,但是它所代表的是中國每一寸平凡土地,而且每一寸平凡的土地上都有英雄的影子。
從人物設置上看,小說以芍藥鎮和思明中學為核心場景,串聯起一條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老師、家長等小鎮居民共同組成的長線。在這里,徐貴祥一以貫之的英雄情結仿佛“大打折扣”一—這部小說中的核心形象只是一群少年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甚至從未觸摸過戰爭的衣角。與徐貴祥以往作品中歷經戰爭磨難的英雄形象相比,這群初出茅廬的少年顯得青澀而稚嫩。每個人物的塑造都代表著一類典型形象,在芍藥鎮生活的小鎮居民所代表的正是戰爭面前普通人的縮影。
面對戰爭的威脅,人性的考驗平等地降臨在每個人面前。小鎮上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原本國民黨軍的營長馬森頂著冠冕堂皇的借口成為漢奸。畢得寶的父親畢景期愛子心切,不得已在日軍的壓迫下虛與委蛇,甚至不惜裝瘋;而他的掌柜劉灣卻悄然背叛,投向了馬森。與此同時,這些學生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當戰火的硝煙蔓延到眼前,正處于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學生在身為地下黨組織成員的老師的帶領下與敵人勇敢斗爭。“偉大的靈魂常寓于平凡的軀體”,徐貴祥在《晨語》中充分展現了平凡人的英雄主義。
在《晨語》中,徐貴祥一以貫之地追求他的英雄理想,而這部作品中的“英雄”不再是以往在正面戰爭宏大場景中的某個斗爭者形象,而是一群平凡百姓。在民族危亡時刻,他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是一次生死考驗,他們所踐行的是蕓蕓眾生的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