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是我國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內科技創新工作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在新發展階段,迫切需要進一步科學謀劃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方向,完善國家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
革實踐中汲取經驗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科技創新置于國家戰略的核心要地,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視基礎研究工作,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大刀闊斧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著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科技事業邁上了新臺階。與此同時,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變,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磅礴動力。
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優化。成立中央科技委員會,重組科學技術部,加強了黨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了國家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提升了國家科技治理效能,加快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新型舉國體制不斷健全和完善。在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興賽道和戰略必爭領域進行加速布局。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充分發揮國家的統籌協調作用,調動全社會的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確保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資源布局統籌優化。建立了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統籌安排使用機制,部署啟動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確保科技經費的合理分配和高效使用。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得到激發。推動合作創新采購,企業可以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合作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實施“創新積分制”,量化企業的創新活動并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同時,政府還提供低息貸款、創新基金等金融支持,激勵企業創新。
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改革推進。深入貫徹實施科技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改革,堅決破除以論文數量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機制,不以頭銜為重,不看“帽子”看方向,注重研究方向和實際貢獻,強化對青年科技人才從基礎培養到實踐應用的全鏈條式培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推進。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努力讓科研人員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進行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科研環境建設日趨完善。促進科技類社會團體發揮學術自律自凈作用,制定明確的規范和標準,引導科研人員遵守學術道德。厘清科技倫理的邊界,規范科研人員的行為,增強公眾對科研活動的信任。基礎研究和科普不斷加強。修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條例》,為支持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法律保障;修訂科普法,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為國家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這些措施,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創新能力排名大幅提升。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4》顯示,2024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從2012年的第20位,躍居至世界第10位,中國創新資源維度綜合排名提升至第五位,知識創造維度排名第七,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排名位次也明顯上升。?科技產出量質齊升。到2024年底,研發經費投入總量躍居全球第二,研發人員、高水平論文、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位居全球第一,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大幅增長,有效發明專利數量達335.1萬件,居世界首位。重大科技成果豐碩。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深海深地探測、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一大批標志性成果。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新三樣”產品成為外貿出口新增長極。產業創新生態優化。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持續加快,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更加順暢。
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表明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相關舉措行之有效,為我國通過改革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準確認識當前我國科技
創新體系面臨的問題
當前,創新態勢相對于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目標和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要求還有差距,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仍面臨體制機制性障礙。
基礎研究投入仍顯不足。一方面基礎研究仍存短板。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總投入的比例僅為6.91%,遠低于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15%-25%的水平。另一方面,投入結構不合理。盡管全社會研發經費總量持續增長,2024年達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但企業研發投入多往應用層面集中,同時,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銜接有待更加緊密。
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尚未全面鋪開,科研人員仍不同程度地受到“不敢轉”“不想轉”的桎梏,導致不少成果未能產業化,科研成果“沉睡”現象依然存在。例如,2023年試點單位對科研人員的現金股權獎勵僅為9.33億元,轉化規模有限。同時,市場導向不足。技術交易市場和服務體系不健全,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協同創新仍面臨機制障礙,如中小微企業獲取科技成果的渠道不暢。
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滯后。評價標準僵化。科研項目評價仍存在“重立項、輕管理、寬驗收”傾向,人才評價“唯論文、唯職稱”現象未根本改變,抑制了科研人員探索“無人區”的積極性。科研管理束縛較多。科研人員在技術路線選擇和經費使用上自主權不足,繁瑣的審批流程和行政干預降低了創新效率。
創新要素配置分散與重復建設。資源碎片化問題突出。科技創新資源存在重復布局和低效利用,如部分地方盲目建設智算中心,導致“重硬件、輕應用”的浪費現象。區域創新協同不足。區域間科技發展水平差異較大,跨區域創新合作機制不完善,制約全國創新網絡效能提升。
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原始創新能力薄弱。企業長期依賴規模擴張和模仿創新,研發活動集中于短期應用,關鍵技術攻關動力不足。例如,2024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雖增至46.3萬家,但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低,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資源配置能力不足。企業在創新鏈中的主導權有限,國有企業在原始創新中的長效機制尚未健全,民營企業面臨融資難、人才短缺等問題。
科技生態與市場環境需優化。知識產權保護與濫用并存。一方面,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仍需加強;另一方面,惡意訴訟和權利濫用現象擾亂市場秩序,如AI領域對現有法律提出新挑戰。科技金融支持不足。長期資本進入風險投資市場的制度障礙未完全破除,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科技金融“接力式”服務體系尚未形成。
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系統性制度創新,通過科技體制改革釋放創新活力,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
推進系統改革提升科
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核心,是根據科技創新活動的特點,改革科技生產關系與科技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科技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面,對科技體制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更好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第一,強化科技統籌與多部門協同。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要做好“三個分工”和“一個加強”。“三個分工”即政府和市場的分工、中央各部門之間的功能性分工、中央和地方的分工,“一個加強”即加強黨對科技工作的領導。當前,要立足黨和國家發展全局,進一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構建更加全面、科學的科技統籌機制,負責科技創新頂層設計、戰略規劃、重大任務等方面的決策部署,做好部門間、央地間協調分工,形成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科技創新領導機制。如在算力管理方面,有必要成立專門的政府部門來協調推進全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算力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做好算力調度和安全監管。在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方面,制定國家文化科技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公開、統一、開放的文化科技連接、管理平臺。
第二,優化完善科技資源配置方式。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強化科技資源一體化配置,加強科技項目與科研機構、平臺基地、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的統籌規劃,明確中央和地方科技投入事權的劃分,加強中央對地方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指導和統籌。通過優化穩定支持、稅收優惠等機制,引導企業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健全科技投入和項目形成機制,推動穩定性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強化中央財政的引導作用,完善中央、地方、企業、社會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完善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的科學問題凝練機制。如在促進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方面,響應國家提出的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迫切需要聚焦國家最需要、最有優勢的領域,打造一批成熟的行業大模型,實現AI賦能產業煥新。
第三,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全方位支撐體系。一要形成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全鏈條”。打造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主體、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為依托、市場化的技術轉移運營團隊為紐帶的綜合服務體系。加強技術交易市場建設,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專項基金”等天使基金,引導社會保險等對光刻機、芯片、新材料、量子技術等進行長期供給。二要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服務“全周期”。在前端以成果為核心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行動;在中端建成成果孵化轉化的市場化專業機構和中試平臺,完成科技成果的自我認證;在后端建立以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代表的成果放大平臺。三要強化科技成果轉化關鍵環節“全類型”。建成科技成果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推動知識產權與技術轉移一體化運營,強化科技成果信息披露。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成果轉化。
第四,推進科技評價改革落實落地。關于科技成果評價,要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關于科技項目評價,評價制度要符合科研活動規律,對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要分類評價,并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為此,要進一步完善分類評審機制,在評價活動中持續突出國家目標導向的主導地位。對純基礎和冷門學科延長評價考核周期,實行5年以上的長周期評價。強化用人單位評價主體責任,發揮好各單位學術委員會、同行、利益相關方作用,細化分類機制,豐富評價維度,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使科研人員從項目、經費的微觀管理中徹底脫離。
第五,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進一步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為此,要持續培育科技領軍企業,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市場導向和資源整合優勢,探索產業鏈、創新鏈雙鏈融合“鏈長制”。形成完善的創新聯合體工作機制,聚焦重點領域組建一批企業牽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完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指標體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梯次培育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的重要發源地。
第六,持續優化科技生態與市場環境。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針對AI生成物、算法專利等新興領域,加快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體系;司法實踐上,加快建立技術事實查明體系,在法院系統內設AI技術調查官制度,開發司法區塊鏈存證平臺,實現侵權行為自動留痕;行政監管上,構建全國知識產權大數據預警平臺,對AI算法、基因編輯等重點領域實施專利申請前置倫理審查。在科技金融支撐方面,引導長期資本進入。構建鼓勵長期資本入市機制,優化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本的股權投資限制,放寬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周期考核,支持其成為“耐心資本”;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支持硬科技企業通過科創票據等債券、私募基金等股權融資獲得資金,鼓勵設立產業基金,支持并購重組與產業鏈整合。優化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分層次風險補償體系,通過中央和地方財政設立專項風險補償基金,對早期科技企業的貸款損失給予分層補償。完善財稅政策與金融工具創新,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范圍,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實施階段性減免,并試點科創貸款利息增值稅抵扣。
編輯:陳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