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學是臺灣法鼓山弟子,法鼓山是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也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殊不知臺灣歷史悠久的「萬華龍山寺」,其主殿供奉的也是觀世音菩薩!
其實,在臺灣叫做「龍山寺」的共有五座,包括淡水、臺北、鹿港、臺南和鳳山等五處!
臺北「萬華」原稱「艋胛」,「艋紳」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語Banka的音譯,意為獨木舟,乃當時平埔族人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蕃薯等農產品與漢人交易因而稱之,後於日治時期的改正制度中以同音日本語改寫成「萬華」。
昔漢人來臺拓墾,乘船渡越臺灣海峽,其風浪強勁,海流湍急,時有翻船喪生事故,加上早期臺灣北部乃一尚未開發蠻煙瘴癘之地,環境險惡,西元1709年(康熙48年),由福建泉州三邑(晉江、南安、惠安三縣)以及同安人士共同組成「陳賴章墾號」並取得官方許可後,有組織的開墾臺北盆地,此後陸續有其他三邑人士渡海來臺,並攜帶原鄉廟宇的香火袋來祈神保佑,在艋胛地區漸漸形成聚落,於1738年(乾隆3年)迎請
萬華龍山寺備受各界信仰
萬華龍山寺歷經1815年(嘉慶20年)大地震重修,1867年(同治6年)暴風雨侵襲再行修築,至1919年(大正8年)棟樑遭白蟻蛀蝕,由當時住持福智大師集資修復,並率先捐獻畢生積蓄七千餘元,方奠定今日龍山寺之規模。1945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空襲摧殘,正殿全毀,惟觀世音菩薩聖像仍端坐蓮臺,寶相莊嚴。以往遇有空襲,居民皆以菩薩運座下為避難所,以致無人受難,居民相信這是菩薩庇護,從此觀世音菩薩神威顯赫,備受各界信仰。


萬華龍山寺總面積1800餘坪(約5400平米),坐北朝南,格局呈回字形古典三進四合院之宮殿式建築。前殿為十一開間,分別由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組成,屋頂採正三川四垂八翹歇山簷式,又在寬度與高度上以極佳對比形成中央高、兩側低的外觀,營造出非凡氣勢。三川殿前有一對全臺僅見之銅鑄蟠龍柱,正面牆堵嵌有石雕,所用食材包括泉州白石、青門石以及觀音山石三種,雕刻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
正殿屋頂則彩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42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店內的螺旋藻井不費一丁一鐵,全由斗拱相嵌築構而成。後殿屋頂亦為歇山重簷式,兩翼為硬山單簷,屋脊為財子壽泥塑剪貼,為典型儒、道教諸神佛供奉處。左右護龍各配有鐘樓與鼓樓,晨鐘暮鼓,採用轎頂式扁六角形屋頂,造形獨特,全臺首見。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以龍鳳、麒麟等吉祥物為造型,飾以剪黏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剪黏藝術之精華。
萬華龍山寺於2018年升格為政府定的古蹟,身為臺北市重要的信仰中心,萬華龍山寺除持續加強古蹟維護外,每年定期舉辦傳統節慶祭典和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以及於2013年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的中元盂蘭盆勝會等,同時亦定期辦理各大專院校獎學金,認捐清寒學生助學金,不定期舉瓣冬令救濟,緊急援助,捐贈消防車以及各類消防器材和康復巴士。
2005年再於板橋文化路新建文化廣場大樓,舉辦佛學講座、各類藝文活動、社教研習班,編印季刊及農民曆等,並持續推動公益慈善事業,以善盡宗教弘法利生,淨化人心,福利社會大眾的宗旨。
綜觀寺內總共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韋馱護法、伽籃護法、十八羅漢、文魁夫子、文昌帝君、馬爺、紫陽夫子、福德正神、城隍爺、龍爺、水仙尊王、太陽星君、天上聖母、太陰星君、註生娘娘、池頭夫人、十二婆者、三官大帝、關聖帝君、地藏王菩薩、月老神君以及華佗仙師等共計25尊佛菩薩以及諸神。
臺灣共有五座龍山寺,每一座龍山寺都見證了兩岸血脈的連結與交往。每個到臺灣旅遊的大陸同胞和親朋好友,都應該利用到臺灣旅遊的機會,從北至南或從南至北,一一參訪這五座不同但同樣莊嚴殊勝的各地「龍山寺」,不亦快哉!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