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20日10時整, 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海軍J121號”遠洋打撈救生船和“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緩緩離開碼頭。這次航行,標志著中國首次踏上征服南極的征程。這不僅是中國極地科考的起點,更是一艘功勛艦船波瀾壯闊征程的開端。
破冰南極:
挑戰重重的遠航
在航行途中,“海軍J121號”遭遇了嚴重故障——主機艙內的右主機第一缸活塞冷卻管支架突然斷裂,冷卻水猛烈噴射。船上沒有備用零件,如果不能及時修復,整支編隊可能無法按時抵達南極,任務將面臨失敗。
經過緊急討論,指揮組決定嘗試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封缸航行。所謂封缸,就是關閉出問題的氣缸,讓其余八缸繼續工作。雖然這種方法理論上可行,但在中國海軍歷史上從未實踐過。為了確保成功,編隊副總指揮趙國臣親自拍板,并向北京海軍機關發報請求支持。
最終,在全體官兵的努力下,封缸成功,右主機恢復正常運轉。“海軍J121號”重新起航,與“向陽紅10號”一起按照既定航線破浪前進。
挑戰西風帶:
驚濤駭浪中的堅持
進入南半球后,編隊駛入了著名的西風帶。這里風急浪高,新華社隨船記者邱為民在記述編隊通過西風帶的文稿中寫道:“記者在船上看到,那城樓般高大的涌浪,鋪天蓋地向船隊撲來,一會兒好像要把萬噸巨輪吞沒,一會兒把船體高高拋起。‘向陽紅10 號’考察船和‘J121’打撈救生船在驚濤駭浪中顛簸搖晃,船體欲傾,舷壁欲裂。人在船上行走,時而如爬山,時而似下坡;有的下班睡覺的水手從床上被拋落床下;伙房煮飯,蒸盆里的水因搖晃外溢,使蒸出來的飯都是夾生的;開飯時,餐廳里一桌桌飯菜,東滑西倒,互相碰撞,就連裝滿菜湯的大鐵桶, 也被搖晃得從這邊飛滑到那邊,撞到艙壁上,發出轟隆的震響,濺出的菜湯直噴艙頂……飯吃不成,覺更睡不成。夜里,人躺在床上,隨著船體的劇烈搖擺,不停地左右滾動,一不小心,就會從床上栽下來。官兵們只好緊緊抓住床邊的木板,眼睜睜熬到天亮……”
經過六天的艱難行進,編隊終于穿過了西風帶。12月19日上午,“海軍J121號”和“向陽紅10號”順利抵達阿根廷烏斯懷亞港。這一壯舉創造了中國航海史上的新紀錄——連續封缸航行26天,航程長達一萬海里。
抵達南極:
創造歷史的時刻
從烏斯懷亞港出發后,編隊于12月26日凌晨抵達南極洲喬治王島海域。兩艘船分別拋錨駐泊在喬治王島附近的民防灣內。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科考隊員們僅用45天就完成了長城站的建設任務,讓五星紅旗首次飄揚在南極大陸上。
功勛艦船:續寫輝煌篇章
自那以后,“海軍J121號”幾經易名,先后被稱為“長興島號”“烏梁素海船”。它參與了中俄聯合軍演、亞丁灣護航等上百次重大任務。2014年,該船緊急向馬爾代夫輸送近800噸淡水,開創了人民海軍防救部隊執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的先河,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這艘英雄船不僅展現了中國海軍的遠洋保障能力,還搭建了“深海生命通道”,多次完成“援潛救生”“援救失事艦艇”等演習訓練,展現出“全時待戰、即刻救援”的硬核實力。服役40余年來,該船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4次,榮獲多項榮譽。
從南極冰原到亞丁灣波濤,從“海軍J121號”到“烏梁素海船”,這艘英雄船的航跡跨越了半個地球,見證了中國海軍從近海防御向遠海護衛的歷史性跨越。如今,它仍以“萬噸之軀”堅守在深海救援一線,續寫著“大國重器”的擔當。
(部分內容來自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