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延長春節假期呼聲高漲。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建議春節假期取消調休并延長至9天,獲網友支持;有專家表示反對。專家的意見遭到部分網友的批評,認為他沒有充分考慮到當前社會的實際需求。假期延長能尊重情感需求,更好地傳承文化,但傳統節日面臨的挑戰亦存。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浪潮中,春節等傳統節日面臨一些挑戰,網絡上甚至出現取消聲音。面對相關爭議,需明確:“傳統文化需傳承發揚,同時也要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不合理的地方,引導年輕人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
民族傳統文化丟失不是一件小事。學界需確保專家言論始終貼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和需求;政界則需確保相關人士的言論始終貼合廣大人民群眾尤其年輕一代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求并兼顧各方利益,避免一刀切式的極端;各界需共筑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在規則與決策的制定與實行上需先廣泛聽取全體社會成員的意見,同時,需注重高度人性化并兼顧各方利益、尊重各類群體意愿并滿足各類群體需求,避免極端,通過全體社會成員的理性討論和協商尋求共識,確保任何新規的出臺都能被所有人接受并重視。維護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平衡,共同支撐社會公正與和諧。這些同樣適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政策是嚴肅的東西,是容不得任何一點玩笑的。將政策作為娛樂對象,明顯超出了娛樂的合理界限。針對一些網友在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自媒體上發表公然違背“尊重多元選擇、保障人身自由”等現代原則的開歷史倒車言論和發表不尊重民族文化言論的行為,需明確自媒體上的內容不應涉及政策及公共意見等敏感話題和出現不尊重民族文化的情況。至于新規的出臺則可以由決策者通過全民問卷等向全體公民統一征集相關意見,確保新規的出臺能始終貼合廣大人民群眾尤其年輕一代的真實想法和實際需求并兼顧各方利益,避免一刀切式的極端。
馬克思認為,生產方式作為社會存在的基石,對包括文化在內的上層建筑具有決定性影響。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根植于社會的經濟結構之中。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文化的形態、內容和變遷。文化既受經濟基礎決定,又有相對獨立性,能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先進的文化能夠積極推動社會發展,而落后的文化則可能成為絆腳石。馬克思主義者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是辯證的批判,認為傳統文化既有消極成分,也有積極因素,需通過批判來區分和超越。列寧在《關于無產階級文化》中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的文化理論,提出無產階級文化需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創新。
節日形態隨生產力和生產方式變革而更新,春節等傳統節日之所以能歷久彌新,關鍵在于不斷與現代經濟基礎相適應和始終貼合人們的需求。
文化安全關乎民族精神與思想自由,是民族和國家保持獨立自主的根基。春節等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體現民族情感與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歲末年初,無論身處何方,中華兒女都不約而同踏上歸途,只為那一份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這份情感共鳴,正是春節所獨有的魅力所在,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算法和云端賬戶。傳統節日承載家的溫馨、團圓喜悅與民族文化身份的塑造,對文化認同、傳承與創新至關重要,是維護文化安全、促進民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一旦消失則是從根本上注銷了中華文明的云端賬戶,使中華民族失去文化之根,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文化碎片,使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復存在,而不得不過度依賴外來文化來填補空虛,從而嚴重威脅民族和國家的獨立自主性。
一些人將“擁擠”視為引發社會動蕩與不穩定的因素,這種論斷顯然誤導了問題本質。“擁擠”這一現象背后,實則映射的是資源在特定時間節點上的集中需求,不同于結構缺陷。引發社會動蕩的根源在于人們需求無法滿足。因此,“擁擠”不可能會是某些人口中的社會動蕩根源,而是資源集中需求反映,滿足人們多元化需求才是防止動蕩之舉。
回顧歷史,朝代更替看似宿命,甚至有人將其視為正常且不可避免的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不難發現,這種觀點實則是對朝代更替根本原因的忽視。傳統社會中,朝代更替頻繁,其根源復雜多樣:土地兼并、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榨、政府內部失控、官僚腐敗、社會矛盾、體制局限等因素是導致朝代更迭的重要原因。以唐朝和元朝為例,唐朝末期與元朝末年的政府無能、政治腐敗、戰爭、天災加劇動蕩,民眾因生活困苦,起義頻發,使社會陷入動蕩。
從歷代王朝的更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家興衰與民眾需求滿足程度、民眾對國家的向心力和政府執政能力緊密相關。滿足民眾需求、減輕民眾負擔、贏得民心,則社會和諧;漠視民眾需求、增加民眾負擔、失去民心,則社會動蕩。了解并滿足人們多元化需求是跳出朝代更替和循環及分分合合的歷史周期律的關鍵。以人為本、改善民生、贏得民心和依法行政是紅色江山能夠永世長存的根本。歷史上,頻繁的朝代更替不僅沒有證明朝代更替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現象,反而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這既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更是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啟示。
春運體現了春節在中華民族情感與意識中的崇高地位,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與中國強大社會動員力的有力證明,承載著國人對家的渴望,滿足著人們愛與歸屬的需求。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強化服務、技術創新等緩解“擁擠”現象,以開放、包容、創新心態滿足人們的需求,才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與人民幸福的明智之舉。
有觀點認為拋棄傳統節日可以帶來一些利益,這種觀點忽視了民族文化價值。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瑰寶和民族情感紐帶,一旦消失則會割裂文化聯系,淡化文化認同。傳統文化乃民族之魂,無傳統文化則會導致民族精神空洞,使文化自信失去基礎。一個沒有文化自信的民族,難以在世界舞臺上立足。因此,拋棄傳統節日的主張是對民族未來的不負責任,這對民族和國家而言是極其有害的。
有人試圖通過拋棄傳統節日以改變自己眼中的“中國文化領域里的表演成分”。他們以“中國不如外國”等為背后邏輯,以“接軌國際、穩定國家、人民健康、摒棄陋習”等為由,夸大傳統節日消極面,忽視其正面價值。甚至有人主張拋棄傳統節日與歐美假期并軌,企圖削弱傳統節日地位。這些主張實則是試圖通過否定傳統節日價值,來動搖民族文化認同,從而達到消除民族文化基因和切斷民族文化與人們聯系的目的。
文化基因是民族意識基石,失去它民族易迷失于外來文化沖擊。長此以往,可能淪為外來文化附庸,使民族特色盡失、歸屬感減弱、民族意識淡漠。失去民族意識的民族將失去前行方向和動力,成為世界民族邊緣角色。摒棄不良傳統確實是一件好事,但前提必須是不動搖民族文化認同并使民族文化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理念和需求。一旦失去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則會導致民族成員失去對自身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難以確認自身的文化歸屬,從而對民族身份認同和自尊心產生嚴重不利影響。“深刻認同包括春節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銘記龍的傳人的身份”并不是復舊,更不是讓傳統觀念束縛人們,而是讓人們能主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理念和需求相結合,使傳統文化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理念和需求,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
守護民族文化,關乎民族興衰。真正愛國,離不開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守護。沒有這份守護,愛國便如無本之木,難以持久。春節等節日是中華文明的云端賬戶和精神算法,需正視傳統節日與現代文明之間的矛盾,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產融合的途徑。AI時代,科技為解決矛盾提供可能,機器替代人力,縮減勞動時間,使人們有更多時間享受生活、傳承文化。智能技術普及可助傳統節日與現代生產和諧。但機器換人需遵循一定倫理邊界,同時需建立合理收入分配機制,惠及全體勞動者,實現勞動解放與制度自信雙重提升。
春節申遺成功背景下,延長假期體現了春節在中華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也是適應AI時代技術變革的明智之舉。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史的見證,體現民族意識,承載情感、文化及歷史記憶。春節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其獨特習俗等彰顯著民族智慧創造力,如璀璨明珠熠熠生輝。
全球化與現代化沖擊下,春節等傳統節日面臨認同感減弱風險,如網上不時傳出的取消聲音。這些聲音,目前雖尚屬極少數,但其負面影響亦不容忽視。這種對傳統節日的遺忘淡漠反映的是文化認同感減弱,任其發展將阻礙文化傳承創新,喪失文化自信,對春節等成功申遺節日及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嚴重不利,從而損害國家民族未來。僅僅延長假期非根本解決之道,需深入了解節日文化內涵。
傳統節日認同感減弱問題需要重視,通過延長假期、加強文化教育、推廣節日知識及創新慶祝方式等增強文化認同。同時,關注害怕回家過年者需求,給予關愛。
個性化春節或成未來趨勢,其基于傳統并注重慶祝方式創新,服務于人的解放、自由全面發展。春節等節日的團圓意義或隨時代發展擴展至全社會,成為共享溫情與歡樂的橋梁。春節申遺成功,更需共守文化瑰寶,讓春節煥發新生命力,連接親情、傳遞文化,促進傳承與發展,使每個春節都充滿溫情與歡樂,成為重要文化紐帶。
因此,在信息爆炸、文化多元時代,強化年輕一代對民族文化認同并推動文化與時俱進,可采取多種方法:
一需廣泛宣傳教育年輕一代正確認識民族傳統文化并解決傳統文化中的脫節因素,使傳統文化更加符合現代社會的理念和需求,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社交自由等。同時,需防止任何不良陋習的復活和反對任何開歷史倒車的行為。沒有對任何不良陋習和開歷史倒車行為的自覺抵制,就不可能會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春節等節日需傳承創新,優化慶祝方式以貼近年輕一代的個性需求。回家走親戚應是個體自由選擇,而非習俗強制。勤儉節約應融入節日。節日傳承創新需堅持以人為本,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消除其異化,使其回歸本身意義。節日異化實為人際關系異化,如過年攀比、親情被物質侵蝕等。節日期間,更需注重親友間的理解與包容。交談時可以少談物質話題,多關注情感需求;問候時可以更多從對方難處出發,給予幫助鼓勵。
二需強化網絡空間治理,為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和“男女平等”等現代原則的實施營造一個更加有利的環境。尊重民族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故將尊重民族文化程度納入政審考評體系,此舉可遏制當前社會存在的一些對民族文化的不敬之風。與此同時,新聞媒體與知網等數據庫也需強化對自身內容的把控,避免刊登違背“尊重多元選擇、保障男女平等和人身自由”等現代原則和否定或抹黑民族文化的內容,確保所刊內容始終有利于“尊重多元選擇、保障男女平等和人身自由”等現代原則的實施并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且符合科技倫理和人類尊嚴,防止開歷史倒車的現象出現。AI訓練也需確保相關數據符合這一要求。同時,音樂、電影、動畫片等文化產品也需強化對內容的把控,避免出現否定或抹黑民族文化的情況。這些舉措旨在營造尊重傳承民族文化并推動民族文化與時俱進的氛圍。
三需平衡環保與傳統,加大新型環保安全煙花爆竹的研發與推廣力度,鼓勵企業創新,尊重文化傳承和保護環境,并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產方式的融合之道。除了延長假期,鼓勵用人單位在法定節假日內彈性安排作息時間外,還需優化慶祝方式,引入AI、VR等高新技術,降低節日活動的經濟成本并創新形式如全息滾龍舞獅等,煥發新活力,實現線上線下無縫對接,豐富節日體驗,使得人人皆可成為節日文化活動的舉辦者。這一變革對傳統節日活動主辦方雖構成挑戰,但也帶來機遇。主辦方若主動轉型,如征集、展示作品,可促民眾創意發揮,推動傳統文化創新。前提是AI生成內容需經人工修改后才能發布。AI雖強,但其生成內容永遠只能代表AI的理解,無法真正代表人的思想和情感,這就決定了AI生成內容永遠必須先經過人工修改后才能發布。
(作者單位:福州閩安代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