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建設進程中,青海省注重生態保護,依托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發展生態旅游等方式,力求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局面。青海省鄉村的多元文化在發展進程中兼顧民族團結與社會文化的保護,在推動文化自信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鄉村治理體系創新是確保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青海省通過強化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等措施,有力保障了鄉村振興政策的有效落實。在此基礎上,青海省建設宜居宜業、和諧美麗鄉村,緊密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文化特色,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通過生態、產業、文化和治理等多維度協同推進,推動青海省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青海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堅持黨的領導,強化責任落實
從省級到鄉村的各級黨組織緊密協作,形成了“上下聯動、橫向協調”的工作機制。通過建立健全責任體系,明確各級黨組織及領導干部職責,實現對鄉村振興工作的全方位領導與監督。通過定期督導與考核機制,確保政策精準落實與執行的有效性。充分發揮黨組織在鄉村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特別是在基層治理、文化振興和產業發展等方面,黨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極大地推動了鄉村振興的進程。
(二)聚焦提質增效,強化政策保障
青海省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注重從政策層面解決鄉村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強化政策扶持和資金保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結合鄉村發展實際需求,制定了多項具體實施細則。政府通過出臺支持農業與農村經濟融合政策,為農民提供了生產資金、技術培訓、創業扶持。青海省還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確保資金充足供應,通過財政資金、專項資金、金融貸款等多方渠道,確保鄉村振興各項任務順利推進。注重對鄉村特色產業的扶持,尤其是對綠色農業、生態旅游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給予大力支持。鼓勵農民根據當地自然資源和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從而提升產業附加值,增強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有效解決了鄉村發展中資源瓶頸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
興產業的開發,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改革,通過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模式的融合,提升農業產品的附加值。通過與市場的對接,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鼓勵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發展等方式,參與到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從而帶動農民整體增收。
(四)致力提升水平,強化鄉村建設
(三)突出就業增收,強化產業支撐
青海省將鄉村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之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特別是在道路、水利、電力等領域進行大力改造和提升。這些舉措不僅為村民提供了更便利的生產生活條件,也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青海省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推動鄉村環境整治與生態修復項目,確保鄉村振興在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完善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使鄉村居民享有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通過加強文化設施建設、發展鄉村文化活動,增強了鄉村的凝聚力和文化吸引力。
青海省鄉村振興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通過增強產業支撐,提升鄉村經濟的競爭力,推動農民就業和增收。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的融合,提升鄉村產業整體水平。在特色產業方面推動了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建立了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模式。注重推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新
二、青海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一)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青海省雖在鄉村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產業水平偏低,鄉村經濟現代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亟待提升。青海省鄉村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賴傳統農牧業,尤其是在一些偏遠牧區,產業結構單一,尚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多元化與現代化轉型。青海省雖擁有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如青稞及牦牛、藏羊等特色產業,但這些傳統農牧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部分鄉村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應用認識不足,導致生產方式相對落后,市場競爭力不足。青海省鄉村經濟的產品多集中于初級加工階段,遠不能滿足現代化生產及多元化市場需求。
(二)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鄉村人才短缺問題依然是青海省鄉村振興的一個突出瓶頸,尤其是高素質技術型和管理型人才缺乏,嚴重制約了鄉村發展步伐。青海省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提升了鄉村教育水平,但鄉村人才的引進機制仍不完善,尤其是偏遠地區,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短缺問題。盡管部分鄉村通過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培訓提高了鄉村勞動力的技能水平,許多鄉村在技術、管理、法律等領域的專業人才極為缺乏,特別是在農業生產、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關鍵領域的高素質人才短缺。雖然青海省加大了對鄉村教育投入,鄉村學校的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整體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此外,鄉村勞動力技術培訓體系不夠完善,許多村民未得到有效的職業技能培訓,缺乏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所需的技術人才。
(三)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
青海省部分鄉村仍面臨著外部資金和政策支持依賴性較強的問題,缺乏足夠的內生發展動力,這些鄉村在發展過程中高度依賴政府資金和外部援助,缺乏自我發展內生動力。許多鄉村在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缺乏創新意識,整體創新能力較弱。尤其是在傳統農業中,許多鄉村缺乏引進先進技術和市場的能力。
(四)鄉村治理文化賦能有待進一步發力
盡管青海省在鄉村治理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其鄉村治理體系仍存在不完善之處,尤其是在文化賦能方面,尚未充分發掘并利用鄉村文化的力量,鄉村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亟待加強。青海省作為一個多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然而部分鄉村的文化活動和傳統文化傳承工作較為薄弱,鄉村文化的自信和認同感有待增強。盡管青海省加強了鄉村基層組織建設,但在一些偏遠地區,鄉村治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基層組織力量相對薄弱,鄉村文化賦能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三、青海省實現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目標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因地制宜,推進產業發展
青海省擁有獨特的自然資源,對于這些優勢資源,如青稞、枸杞及牦牛、藏羊等地方特色產業,應積極推動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完善農牧業產業鏈,增強其附加值。依托現代農業科技手段,提高生產效率,通過精深加工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將其發展成具有品牌影響力的高附加值產品。鼓勵地方企業參與特色產業的深加工環節,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如牦牛和藏羊的肉制品、乳制品加工,青稞的精深加工等,這不僅能提升本地農牧民的收入水平,還能促進當地產業的品牌建設與市場開拓。青海省應注重產業的多元化融合發展,特別是農牧業與旅游、手工業等產業的融合。積極推動鄉村旅游與農牧業、手工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依托農業生產、生態資源和傳統手工藝,打造“農旅融合\"的新型業態,如發展農耕體驗、生態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創造集農耕、餐飲、住宿、文化展示于一體的旅游產業鏈條。同時,青海省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藝,如藏毯、唐卡、青繡等,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發展鄉村手工業和文化產業,可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為確保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著重提升產業鏈延伸性,并發展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推動產業間協同發展。
(二)強化人才保障,夯實振興基礎
加強鄉村教育資源投入,特別是在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領域。通過建立多層次、多形式教育體系,旨在提升鄉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應注重培養現代農牧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如農牧業機械化操作、生態農牧業技術應用、農牧業信息化管理等,以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確保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鄉村經濟發展需求。依托技術培訓機構和鄉村企業,開展定向培訓和技能提升課程,幫助農牧民提升農牧業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市場競爭力。建立更加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為鄉村發展吸引更多的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在農牧業技術、企業管理、文化創意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財政補貼、稅收減免、住房保障等,旨在吸引外部高素質人才回鄉創業或長期服務于鄉村發展。通過建立人才引進平臺,政府與企業深化合作,加強人才與資本、技術的有效對接,確保鄉村振興所需的各類人才能及時到位。注重本土人才培養,通過項目資助、創新創業大賽、產業孵化等多種方式,充分激發鄉村青年創新能力。政府可通過設立創業基金、建立孵化基地等措施,積極鼓勵青年人才回鄉創新創業,支持他們在現代農業、鄉村產業等領域開展富有創新性的項目,從而增強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突出塑造并舉,增強內生動力
應更加注重提升鄉村的內生動力,激發鄉村發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續性。大力推動鄉村自主創新,鼓勵鄉村企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積極開展自主研發與技術創新,以提升其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在農業領域,加強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支持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和創新,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通過設立創新獎勵、扶持基金等多種方式,激勵農民和企業家投身于創新活動,并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大力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推動鄉村合作社建設和完善,通過推動土地流轉、產業化經營等多元化經營方式,進一步提升鄉村經濟活力。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引導農牧民通過土地股份合作、合作社經濟等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增強集體經濟在鄉村發展中的作用。培養農牧民創業精神,提供創業支持。通過加大對農村創業的支持力度,培養農牧民的創業精神,鼓勵他們通過創辦企業、開展農產品加工等方式增加收入。通過提供創業貸款、稅收優惠、技術支持等方式,幫助農民創業,提升他們的經濟自主性和發展潛力。

(四)注重建治結合,提升治理水平
加強鄉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基層黨組織要加強對鄉村振興政策的宣傳與執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基層黨組織不僅要服務鄉村發展,還要在鄉村治理、社會組織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帶動村民共同發展。探索創新鄉村治理模式,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社會組織,推動鄉村治理的現代化。通過建立信息化鄉村治理平臺,提升鄉村治理的透明度和效率。加強村民自治,推動村民共同參與鄉村決策、社會管理和文化活動,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穩定。通過加強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升鄉村居民的凝聚力與歸屬感。特別是在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加強民族團結,對推動鄉村和諧與發展至關重要。豐富鄉村文化活動和加強鄉村教育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質,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進而促進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高鳴,鄭兆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基于浙江“千萬工程”的經驗與啟示[J].中州學刊,2024(2):14-22.
[2]楊書慧,戎彥宇,劉海東,韓志軍,李琳.美麗鄉村建設中農業補貼政策與污染治理的協同研究[J].環境保護,2024(17):27-31.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