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引路
勤
◎梁實秋
勤,勞也。無論勞心勞力,竭盡所能黽勉從事,就叫作勤。各行各業,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頭地。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跡巖穴,徜徉于山水之間,勘破紅塵,與世無爭,他們也自有一番精進的功夫要做,于讀經禮拜之外還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舉兩個實例:
一個是唐朝開元間的百丈懷海禪師,親近馬祖時得傳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規”,他自己篤實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勞作。“出坡”的時候,他躬先領導以為表率。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們于心不忍,偷偷地把他的農作工具藏匿起來。禪師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沒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個的沒有吃東西。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動了不少的人。
另一個是清初的以山水畫著名的石和尚。請看他自題《溪山無盡圖》:“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殘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誦,稍余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數幅或字一段,總之不放閑過。所謂靜生動,動必作出一番事業。端教一個人立于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人而不勤,無異草木,這句話沉痛極了。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意思為過植物的生活。中外的想法不謀而合。
勤的反面是懶。早晨躺在床上睡懶覺,起得床來仍是懶洋洋的不事整潔,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給別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會做的事不想學,無意把事情做得更好,無意把成果擴展得更多,耽好逸樂,四體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過周末如何度假期。這就是一個標準懶漢的寫照。
惡勞好逸,人之常情。就因為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補拙,勤能損欲,這還是消極的說法,勤的積極意義是要人進德修業,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異于禽獸,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物之靈。
(選自《梁實秋散文集》,有刪改)
◆技法點睛
在議論文寫作中,正反對照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論證方式,它通過將兩種性質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從而更加鮮明地突出論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對照式結構形式通常是一正一反,在內容上是真與假、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等方面的對比,以此來生發議論。
1.精準界定對比點。運用正反對照技法之初,首要任務是深入剖析并確立待比較的兩個方向或事物間存在的根本性差異。這些差異構成了對比的基礎,確保對比既有深度又具說服力。通過明確界定對比點,能夠引導讀者關注核心差異,從而更全面地理解并評價所比較的對象。如選文就“勤”和“懶”的種種表現展開形象對比,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選擇論據要典型。圍繞對比關鍵點,精心挑選典型準確的論據來強化論述。這些論據可涵蓋事實、數據、具體案例等多種形式。例如文中提及唐開元年間百丈淮海禪師的事跡,以及清初石和尚于《溪山無盡圖》上所題的文字,這些論據就比較典型。
3.分析深入合邏輯。在論證過程中,既要清晰、全面地表述自身觀點與支撐的論據,同時也需從反面視角出發,揭示對立觀點的錯誤與不足,深入對比剖析雙方的本質差異、成因及潛在影響等核心要素,重視邏輯關系的緊密性,從而確保論據間邏輯鏈條清晰、合理,以此增強論點的鮮明性與深刻性,使議論更具洞察力與說服力。
4.結論明確而有力。選文收尾之際,需依托正反對比的論證成果,提煉出清晰而有力的結論。這個結論既要概括全文的主要觀點,還要對讀者帶來一定的啟發。例如,通過“勤”與“懶”兩種截然不同表現的對比框架,選文得出了“勤的積極意義是要人進德修業,成為名副其實的萬物之靈”這一振聾發聵的深刻結論。
學子佳作
成由儉,敗由奢
◎許吟菲
晚唐詩人李商隱曾慨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誠哉斯言,縱觀歷史長河,“成由勤儉”之例不勝枚舉。漢文帝崇尚節儉,“文景之治”流芳百世,同時也使當時因戰亂而凋敝的民生得到恢復和發展;北宋時,司馬光一生崇尚節儉,不受外物欲望干擾,留下《刻儉示康》等家訓,影響深遠;明太祖生活簡樸,四菜一湯,百姓樂道,朝野效法。歷史上“敗由奢”之例胡亥在位期間沉迷于享樂,大肆揮霍,僅僅三年,就耗盡了秦500年的基業積淀;隋煬帝一登大位,就修建東都洛陽,耗費了巨額人力物力,導致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導致隋朝速亡。回望歷史,鮮活的“成由勤儉敗由奢”的例子俯拾皆是。
驕奢淫逸,必遭禍端。商紂王酒池肉林,迷戀玩樂,斷送江山;西漢成帝劉驁登基后沉迷于酒色,無法自拔,致使政務荒廢,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勤儉發奮,創業興邦。反觀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創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在生活中始終堅持勤儉節約的原則,即使在擔任主席期間,仍保持著簡樸的生活方式,一件睡衣竟然打著73個補丁。浙商天下聞名,改革開放初期,浙江人敢于冒險,走出舒適區,尋找機會,他們帶著手藝和工具走遍全國,更主要的是他們崇尚節儉,一點一滴地積累財富。由此可見勤儉奢靡,兩種結局,判然分明。
但我們也要注意這樣的一點:勤儉也會轉向奢靡。唐玄宗是個前儉后奢、先成后敗的典型。早期他崇尚節儉,勤于政事,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他在位后期,忘記初心,逐漸開始怠慢朝政,追求奢侈糜爛,寵愛楊貴妃,“從此君王不早朝”,再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人鎮守邊疆,導致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走向了衰敗。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形成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進入新時代后,超越現實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也是屢見不鮮,一味追求華美者有之,過度包裝徒耗資源者有之,炫富擺闊一擲千金者亦有之……浪費奢靡之風盛行,令人警醒!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日益進步的新時代,我們也不能丟下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危矣險哉!由奢入儉難,而由儉入奢易啊!懸崖勒馬,為時尚可。作為炎黃子孫,我們理當傳承好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并將之發揚光大。
【江蘇望亭中學,指導老師:姚俊麗】
◆點評
作文觀點鮮明,緊扣“成由勤,敗由奢”這一中心論點,采用層進式結構展開充分論述:一論“成儉敗奢”,二論“儉奢結局”,三論“儉奢轉變”,四論我們的抉擇擔當。作文多處采用了正反對照手法。例如第二段列舉了漢文帝、司馬光、明太祖和秦二世、隋煬帝等古今正反典型事例,得出“成儉敗奢”的結論。選例具有代表性,說服力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