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是長江上游右岸重要支流,有南北兩源皆發自烏蒙山脈,南源三岔河、北源六沖河,在化屋基匯合,自西南向東北貫穿貴州中北部,后折向西北進入重慶市,最終在涪陵區匯入長江,全長約1037公里。其地理方向與流經區域的地形特征密切相關,整體呈現“西南一東北一西北”的蜿蜒走向,是云貴高原與四川盆地間的重要地理分界。

地理方向與流經區域:
上游(貴州西部):源頭至化屋基段,河流先沿烏蒙山余脈向東北延伸,穿行于高原山地,地勢高峻,河谷狹窄,海拔落差顯著,形成典型的山區河流特征。
中游(貴州中部至渝黔
交界):化屋基至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段,河道逐漸轉向北偏東,流經遵義、思南等地,切割喀斯特地貌,形成險峻的峽谷群(如烏江百里畫廊),兩岸崖壁陡立,河道曲折,水力資源集中。
下游(重慶段):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至涪陵河口段,河流折向西北,進入四川盆地邊緣,河谷拓寬,流速減緩,最終在涪陵與長江干流交匯,形成“兩江匯流”的獨特景觀。
流域方位與地形關聯
烏江流域位于東經
、北緯
(20
22'之間,覆蓋貴州中北部和重慶東南部。其流向受云貴高原向東傾斜的影響,整體自西南向東北延伸,但局部受武陵山、大婁山等山脈阻擋,形成多段急彎。中游因大婁山擠壓,河道多次直角轉折;下游則沿四川盆地東南緣向西北延伸,成為渝黔界河。
貴州省內支流情況
烏江支流眾多,呈羽毛狀分布,右岸支流(如六沖河、貓跳河)多源自貴州高原,左岸支流(如芙蓉江、洪渡河)則發源于武陵山區,形成不對稱水系,反映流域東西兩側地形差異。其流向不僅串聯貴州高原與四川盆地,還成為古代黔渝交通的天然廊道,至今仍是區域經濟與生態的核心紐帶。
六沖河:烏江北源(威寧段稱鹽倉河),發源于威寧自治縣香爐山,全長273公里,流經赫章、畢節等地,在黔西化屋基與三岔河匯合形成烏江干流。流域喀斯特地貌顯著,落差大,建有洪家渡等水電站。
三岔河:烏江南源,發源于畢節七星關區,全長325公里,與六沖河共同構成烏江源頭。流經納雍、織金等地,沿岸多峽谷,支流包括織金河、納雍河等。
芙蓉江:左岸最大支流,發源于綏陽縣,全長231公里,流經正安、道真等地,在重慶武隆注入烏江。以喀斯特峽谷景觀著稱,水質優良。
洪渡河:右岸支流,發源于湄潭縣,全長205公里,經務川、沿河等縣,流域內多個土家族聚居區,生態保存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