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即事
【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1275年,元軍打到長江邊上,南宋朝廷告急!
部分大臣以身殉國,很多守臣紛紛投降,南宋朝廷詔令天下兵馬勤王,只有文天祥等少數人奉命率軍保護都城臨安。
為此,文天祥的朋友勸他說:“現在元兵南下,氣勢兇猛,你這萬余人都是烏合之眾,就相當于驅趕群羊同猛虎相斗!\"
文天祥臉色嚴肅地說:“我也知道,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我必須要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也能奮起反抗!”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元軍打來之前,文天祥過著衣食豐厚的生活,但如今國家有難,他毅然決定變賣全部家產,全都當作軍費,與元軍死磕到底。

1276年,文天祥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作為使臣到元軍中議和。
在談判過程中,文天祥拒不讓步,使得元軍主帥伯顏大怒。伯顏打算拘捕文天祥,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文天祥想辦法和他的部下杜滸等12人,于夜間逃到了真州。真州知州苗再成非常高興,他熱情地接待了文天祥。然而這時,揚州有逃跑歸來的士兵說:“朝廷秘密派遣一丞相進入真州勸降來了。
剛從元軍兵營逃脫,又被所謂勸降的謠言陷害。此時馬上就是端午節,文天祥無心過節,憑欄遠望,想到了戰國時期同樣屢屢被誤解的屈原,為了表明心跡,他憤然寫下了這首《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一一開頭兩句點明端午節的民間習俗之一一 懸掛艾草。一束艾草給緊張的戰時生活帶來了一絲節日氣氛,但同時也讓文天祥感到孤獨。為什么呢?因為他被誤解了!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一一如今國難當頭,自己顛沛流離,現在又被謠言中傷,身邊也沒有朋友幫他解釋,以至于人格受到玷污。這兩句能看出文天祥的心情是很復雜的,既渴望被理解,也有些許無奈。然而自怨自艾下去,那肯定不是文天祥的風格。
五六兩句筆鋒一轉一一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丹心是赤誠的心,這里指熾熱的報國心;夙昔就是早晚、每天。此時此刻,文天祥向普天下的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我會一如既往地熱愛我的祖國,哪怕是處境艱難,哪怕是鬢發斑白,哪怕是付出生命,我都不會變的!
字字鏗鏘,驚心動魄。
此時,屈原那高大的形象在文天祥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于是詩的結尾自然流淌出這兩句一一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靈均是屈原的字,古人稱別人的字出于尊敬之情,意思是說我要以屈原為榜樣,堅持獨立不遷的操守,縱然以身殉國也在所不辭。
三湘是湘江的三段:瀟湘、資湘、沅湘,代指湖南;遼海指遼河流域以東到海的地區,泛指北方。三湘隔遼海是說,盡管文天祥有屈原那樣的志向和品格,但又不能效仿他,為什么呢?
知識卡片:《過零丁洋》
原因有二:一是如果這樣草率自殺,沉冤很難昭雪;二是文天祥還希望東山再起,通過自己的努力,重振大宋雄風。
1278年冬,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服冰片自殺未成,被押解到潮陽。元軍元帥張弘范將文天祥拘于船上,經過零丁洋時,逼迫文天祥招降張世杰等人,但被他嚴詞拒絕。為了表明自己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文天祥揮筆寫下了這首《過零丁洋》,交給張弘范: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以他選擇繼續戰斗,即使面對元軍威逼利誘也始終堅守氣節,堅持抗元斗爭。直到1283年1月,他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其忠貞氣節為后世景仰,獲賜謚號“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