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以DeepSeek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術正在加速重構醫療生態。有患者通過DeepSeek“問診”后,再與醫生“對答案”。很多家醫療機構也擁抱時代浪潮,于近期完成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這一進程十分迅速,微妙地影響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在全國兩會上,這一與科技創新有關的話題持續升溫,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滿懷期待:人工智能叩響“診室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劉連新介紹,其所在醫院已經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正在不斷摸索,持續深化多場景應用。
近年來,劉連新持續關注并思考人工智能技術在醫學與大健康領域的臨床轉化路徑。他最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多源數據的融合構建臨床決策引擎,借助數據驅動、高效決策和精準干預,幫助醫務人員提升診療服務的效率與質量,從而讓更多患者得到均質化醫療服務。
劉連新說:“我國人口眾多,也有海量的醫療數據資源,可以把這些醫療數據資源整合起來建成統一的數據庫,并依托醫學大模型,來更好地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把數據庫中的優秀診療方法篩選出來,去指導地理位置偏遠、條件相對落后的醫療機構,幫助當地醫生盡快提升診療水平。”
我國慢性病患者數量龐大,但疾病知曉率、治愈率和控制率還不理想。“人工智能技術或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新支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醫院心臟中心主任楊杰孚表示,“借助智能篩查、數據傳輸和遠程會診等功能,可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人工智能技術已能實現模擬手術、臨床操作等真實培訓場景,可用于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依托‘數字人’技術,人工智能可成為患者的‘醫學顧問’,提供問診、疾病宣教、用藥提醒等服務。”
一段時間來,人工智能技術在中醫領域的應用引發廣泛議論。有些中醫師表示,中醫講究“望聞問切”,而人工智能無法做到。也有中醫師表示,人工智能開出的藥方,臨床思路沒有問題,只是欠缺用藥經驗。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面對技術革新,不妨抱有開放態度。在中醫藥領域,人工智能也將有廣闊空間。“人工智能技術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有效應用需建立在扎實的基礎工作之上。”劉清泉說,“所謂人工智能,首先強調的是‘人工’,然后才是‘智能’。”
劉清泉認為,中醫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應重點夯實兩大基礎:一方面要系統梳理中醫診療的核心邏輯與知識體系,建立標準化、結構化的數據模型,避免因數據缺陷導致人工智能產生錯誤結論;另一方面,還需要人機協同路徑的探索。“這如同開拓新礦藏的過程,只有先完成基礎性的人工智能建設,才能獲得意想不到的創新突破。”劉清泉說。
承擔使命:繪制藍圖正當時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副院長李龍倜所在的醫院自主研發了素問醫療垂直大模型。該模型能輔助醫生精準進行臨床診療,投入使用后給一線醫務人員和患者帶來便利。“公立醫院作為醫療體系主力軍,在人工智能落地應用中肩負著特殊使命,但目前正面臨標準體系不完善、創新環境有待優化、復合型人才缺口大等難題。”李龍倜說。
相較以往的人工智能技術,以DeepSeek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解決數據不足問題、合成醫學圖像等方面,展現出更多創造性,為臨床診療帶來更多新思路。“要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與醫療領域更加緊密結合,還有一些基礎需要打牢。”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大內科主任兼風濕免疫科主任魏華表示。
“醫療大模型建設最好能提升到國家層面來統籌。”魏華滿懷期待地表示,由此可進一步整合醫療大數據,以數據驅動模型在醫療垂直領域的訓練、學習等,提升模型解讀精準度,助力提高臨床診斷和治療水平。她還提出,設立國家醫學人工智能科研專項基金,鼓勵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和企業創新研發,專項支持項目研發與平臺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周琳則提出,通過搭建“醫保+人工智能”服務平臺,有望從流程優化、數據整合與模式創新等多方面充實、完善醫保知識庫。充分用好醫療、醫保機構現有信息化系統資源,實現數據共享和系統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服務效率。
謹慎而行:醫者仁心“不掉線”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初期階段,在面對復雜病情的綜合判斷方面,尚顯經驗不足,還需不斷完善技術、規范應用。“治病不單純是一個技術活。醫者的經驗與直覺、對患者個體差異的考量,是人工智能無法替代的。”楊杰孚強調,“醫道重溫度,離不開人文關懷,在面對面交流時,醫生對患者處境的考慮,對難言之隱的覺察,也是人工智能難以企及的。”
“醫療和其他行業相比具有特殊性,我們面對的是生命、是患者,容錯率極低。”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主任醫師語重心長地說,“人工智能技術的終極目標并非替代醫生,而是讓醫生從機械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能夠更專注于與患者的深度溝通和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每一次技術迭代都應以臨床價值為衡量標準、以患者安全為底線。只有這樣,這場技術革命才能真正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