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一
巷(節選)
◎柯 靈
巷,是城市建筑藝術中一篇飄逸恬靜的散文,一幅古雅沖淡的圖畫。
這種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靜的深閨,輕易不肯拋頭露面。你要在這種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機會看見她,接觸到她優嫻貞靜的風度。
這種小巷,隔絕了市廛的紅塵,卻又不失鄉村風味。它又深又長,一個人耐心靜靜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這么曲折,你望著前面,好像已經堵塞了,可是走了過去,一轉彎,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靜。那里常是悄悄的,寂寂的,不論什么時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寧靜的黃昏,可以清晰地聽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圍墻擋在兩邊,斑斑駁駁的苔痕,墻上掛著一串串蒼翠欲滴的藤蘿,簡直像古樸的屏風。墻里常是人家的后園,修竹森森,天籟細細;春來時還常有幾枝嬌艷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從墻頭殷勤地搖曳紅袖,向行人招手。走過幾家墻門,都是緊緊地關著,不見一個人影,因為那都是人家的后門。偶然躺著一只狗,但是決不會對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動人處就是它無比的悠閑。無論誰,只要你到巷里去躑躅一會兒,你的心情就會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種和平的靜穆,而不是陰森和肅殺。它鬧中取靜,別有天地,仍是人間。它可能是一條現代的烏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樂賬,一部興衰史,可是重門疊戶,諱莫如深,夕陽影里,野草閑花,燕子低飛,尋覓舊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氣氛,凈化一切,籠罩一切,使人忘憂。
你是否覺得勞生草草,身心兩乏,我勸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將息,會使你消除疲勞,緊張的心弦得到調整。你如果有時情緒煩躁,心境悒郁,我勸你到小巷里負手行吟一陣,你一定會豁然開朗,怡然自得,物我兩忘。
(選自《龍山雜記》,有刪改)
◆賞析
柯靈的散文情感真摯、意境優美。他善于從日常瑣事、歷史典故、社會現象等不同領域取材,將平凡的生活素材轉化為富有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在《巷》中,作者通過細節描寫,將江南小巷的獨特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
選文二
活 著(節選)
◎余 華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時,是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著茂盛樹葉的樹下,看到近旁田里一個老人和一頭老牛。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他向我講述了自己。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后就越過越落魄了,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苦根死后第二年,我買牛的錢湊夠了,看看自己還得活幾年,我覺得牛還是要買的。牛是半個人,它能替我干活,閑下來時我也有個伴,心里悶了就和它說說話。牽著它去水邊吃草,就跟拉著個孩子似的。
……
我拉著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圍上來看熱鬧,他們都說我老糊涂了,買了這么一頭老牛回來,有個人說:“福貴,我看它年紀比你爹還大。”
會看牛的告訴我,說它最多只能活兩年三年的,我想兩三年足夠了,我自己恐怕還活不到這么久。誰知道我們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驚又奇,就在前兩天,還有人說我們是“兩個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員了,該給它取個名字,想來想去還是覺得叫它福貴好。定下來叫它福貴,我左看右看都覺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來村里人也開始說像,我嘿嘿笑,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
福貴是好樣的,有時候嘛,也會偷偷懶,可人也常常偷懶,就不要說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時候該讓它干活,什么時候該讓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讓它歇一會兒,我歇得來精神了,那它也該干活了。
老人說著站了起來,拍拍屁股上的塵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聲,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頭,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著牛的韁繩慢慢走去。
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著身體。
(選自《活著》第十章,有刪改)
◆賞析
《活著》通過講述福貴一家五代人的命運沉浮,構建起充滿痛感的生存寓言。書中以“活著”為哲學命題,既承載著個體在歷史漩渦中的被動承受,又暗含對生命本真狀態的終極追問。在藝術手法上,余華以近乎冷酷的筆觸羅列死亡事件,讓福貴親手埋葬五位至親的過程構成了命運閉環。作者用“牛眼式”凝視記錄苦難。當福貴與老牛共名“福貴”時,這種荒誕的命名策略完成了對個體價值的終極消解與重構。
鏈" " 接
高中語文課標中“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強調要引領同學們在文學的天地里徜徉,培養審美感知力與語言表現力。散文閱讀如飲甘泉,小說閱讀如臨其境,聚焦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我們能在虛實交織的敘事迷宮中,觸摸民族靈魂的溫度,聆聽時代心跳的脈搏,讓經典閱讀與創意寫作共同建造精神的深邃殿堂。
讀書筆記
《活著》讀后感
◎孫永嘉
讀完《活著》,恍惚間,我覺得福貴的一生似滿地碎葉,每一片葉子都刻滿了深淺不一的傷痕,于秋風中沙沙作響。
書中最令我心疼的是家珍。這個總把“我不難受”掛在嘴邊的女子,實則承受著最深的痛苦。她病入膏肓時,連粥都難以下咽,卻仍掙扎著為福貴縫補衣衫。她臨終前梳頭的模樣,總會在我眼前清晰浮現,那畫面揪扯著我的心。而讀到苦根吃豆子撐死的情節,我不禁渾身發冷。余華以如椽之筆,蘸著血淚,將歷史和命運的傷口毫不留情地撕開,展現在我們眼前。
福貴牽著老牛耕地的場景,使我尤為觸動。夕陽的余暉下,他們的影子被拉得老長,宛如兩根深深扎進泥土的樹根,堅韌而又滄桑。原來,活著就是將破碎的日子一針一線縫補成滿是補丁的棉襖,在寒意料峭中,努力汲取一絲溫暖。余華毫不留情地將所有不幸一股腦兒地砸向福貴。正是這樣的苦難,讓我們更深刻地領悟到生命的堅韌。與福貴經歷的種種相比,我們生活中的那些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福貴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這句話如同一根粗壯的麻繩,將所有的苦難緊緊捆綁,化作前行的行囊。
教室里簌簌的翻書聲,讓我聯想到福貴家老牛吃草的聲音。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福貴,在生活的田埂間,笨拙卻倔強地活著。那些被命運無情碾碎的日子,終會在某個晨光熹微的清晨,開出細碎而又燦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