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哪吒,一個腳踩風火輪、手持乾坤圈、腰纏混天綾的3歲孩童,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神話人物,在2025年新春伊始,頻創神話,實現了我國電影史上的歷史性突破,引發了人們對國產動畫電影的關注和討論。《哪吒之魔童鬧?!罚ㄒ韵潞喎Q《哪吒2》)以科技為筆,飽蘸五千年文明的濃墨,書寫出兼具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故事。在技術與藝術的珠聯璧合中,在文化自信與科技進步的相互激蕩中,世界看到了一幅既原汁原味、又好玩好看的中國文化新圖景。
縱深剖析
1.根植傳統,講述中國故事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薄澳倪浮彪娪皠撛炱狈可裨挶澈螅窃催h流長的文化積淀?!赌倪?》的故事相比于大家熟知的“哪吒鬧海”有了較大改編,但主要人物和情節均來自經典作品和傳統文化。如石磯娘娘等角色來源《封神演義》,“結界獸”形象來源于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青銅人像。不僅如此,哪吒的服飾造型、太乙真人的法寶、海底龍宮的建筑風格、昆侖仙境的場景設計等,處處都彰顯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侗族大歌、嗩吶、呼麥、大三弦、塤……豐富的民族樂器為影片配樂添彩。事實證明,越是植根傳統文化的作品,就越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將經典中華美學觀念有機融入當代創作之中,將為創作者開辟更多新的可能。
2.與時俱進,“科技”+“文化”創新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哪吒這一文化形象歷久彌新的背后,是無數創作者堅持守正創新、推陳出新的實踐。電影2400個鏡頭中1900個特效鏡頭的驚人占比,背后是超算中心每秒千萬億次的算力支撐,是138家動畫企業構建的產業集群協作,更是4000余名藝術工作者歷時五年的匠心雕琢。他們以更精彩的視聽,呈現震撼人心的觀影體驗,展現出我國動畫“科技+文化”的硬核基因??梢哉f,“哪吒”沖天,既是傳統文化旺盛生命力的縮影,也是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生動案例。
3.哪吒出海,彰顯文化自信
當“哪吒”腳踏風火輪沖出國門時,它代表的不僅是中國電影的遠行,更是中華文化的又一次“出?!??!赌倪?》成為中國文化力量在全球興起的一個新注腳。它的成功,是一個民族充滿自信、一個社會向前邁進、一個行業持續壯大、一群創作者不斷積淀的成果,彰顯了中華文化自信。
多方觀點
從“哪吒”登頂看文化自信
◎崔 妍
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題材,成為藝術創作走到今天的一條創新之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文藝作品貼近時代、走近觀眾的不二法則,也是新時代賦予藝術創作的科學理論支撐。只有以當下的價值觀、最新的表達方式去打開傳統文化資源的寶藏,傳統文化的魅力才能被真正激活,讓觀眾感受到其蓬勃的生命力和獨有的感染力。
哪吒“魔童降世”,“黑悟空”橫空出世,“唐宮夜宴”舞動網端……如今,越來越多“古老的”正在成為“新生的”。文化軟實力與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路徑不斷拓寬,生動印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越來越多“新生的”也日漸變為“經典的”,持續充盈著文化寶庫,深刻昭示“兩創”的巨大空間。我們的文化在循環往復中綿延不絕、在螺旋而上中生生不息,一份踏實感油然而生。文化自信莫過于此。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5年2月17日)
中國古典神話的銀幕新生
◎董 健
《哪吒》系列電影的成功出海,一方面,離不開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的支撐。中國電影工業在動作捕捉、CGI、數字角色等數字特效技術上的進步,讓神話宇宙中的奇幻場景具象化,并將其轉化為全球觀眾可感知的“視覺通識語言”。另一方面,還在于東方視覺奇觀與全球共通價值理念之間的有機融合。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蘊含的諸如“福禍相依”等中式辯證思維為全球觀眾提供了新的哲學視角;在《哪吒之魔童鬧?!分?,龍族的抗爭與覺醒,彰顯了在困境中尋找自我價值與身份認同的主題。這種對神話內核的提煉與重構,使得文化符號成為承載民族精神、人類情感的敘事載體,既強化了文化認同,又強調了情感敘事,還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5年3月19日)
速用范本
趙樂樂:《哪吒2》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將一個奇幻世界以震撼的視覺效果呈現在觀眾眼前。巍峨壯麗的天庭、神秘幽深的海底龍宮、戰火紛飛的戰場……高精度的建模、逼真的紋理渲染和細膩的光影效果,營造出美輪美奐、氣勢恢宏的視覺奇觀,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激發出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其成功實踐證明,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我們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讓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活力,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張云楷:《長安三萬里》召喚國人文化血脈中流淌的詩歌基因,《黑神話:悟空》以古典神話為基底讓玩家沉浸式體驗傳統文化魅力,《哪吒》系列電影巧妙融入三星堆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創作者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汲取靈感與養分,為古老傳說注入新的活力,成為文化創新浪潮中的一顆顆耀眼明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樹立了典范。這啟示我們,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創新之筆,繪就傳統文化的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