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點的接警臺,三樣物件構成了我的實訓坐標系:候問室里,層層“包漿”的折疊床又挺過了一個大夜;“一站式矛調會客廳”外,墻上那面“靠譜”的錦旗目送著最后一對握手言和的商戶;值班民警腰間的派警終端再次蜂鳴,第65次出警通知將夜宵的熱氣定格在凌晨…作為山東警察學院新人職的教師,在濟南市公安局歷下分局姚家派出所實訓的三十個日夜中,我逐漸破譯了“歷下分局第一所”的三個重要密碼:機制創新、實戰淬煉、為民情懷。
機制創新:從“被動兜底”到“主動主防”的治理智慧
在派出所每天都會經歷形形色色的大小事。作為一名公安院校畢業生,我也做過無數道案例分析題,一張紙,一支筆,針對一道題目能寫出長篇大論。我們習慣了在安靜的環境下按順序解題。而在實務工作中,作為“答題者”的我面對紛繁復雜的問題一開始卻亂了陣腳。在姚家派出所,面對日均60多次的警情,感覺像是一道題還沒解完就又來一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給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我心頭產生了疑問。姚家派出所作為濟南中央商務區的治安主力,面對“人口多、工地多、商區多、結構雜”的挑戰,首創了“3453”模式,推動警務工作向源頭治理轉變。通過“事前預防三機制”,將風險防控前置;通過“110便民服務直通車”,讓群眾“招手即停”,實現警情“路邊調解”“隨手救助”;通過用好“警務名片”,主動打通警民溝通新渠道,為警情處理提供售后保障。從“3453”模式到“警源治理”,從“便民直通車”到“駐所調解”,這些實踐不僅是基層警務的“濟南樣板”,更是新時代“楓橋經驗”下的創新治理智慧。
實戰淬煉:從“預備警官”到“實戰民警”的培訓模式


姚家派出所接警臺面積不大,但每天都在見證著群眾的“大事”。在一次寒冬臘月的值班中,我留意觀察了接警臺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們冒著嚴寒來報警,訴說的都是自己天大的事。其中有求助尋找殘障女兒的母親,有被刷單詐騙的學生,有遺失手機的外地游客,還有醉酒后一路打到派出所來的吵架夫妻。每一件事都急得當事人坐立難安,每一件事都聽得我愁容滿面。然而,在我的身前,指導警官姜麒副所長扯著沙啞的嗓門,安撫群眾、解答疑問、安排警力,顯得游刃有余。在派出所,姜所每天都在處理這樣紛繁復雜的工作,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雞毛蒜皮。下班穿便裝的他是家庭的頂梁柱,穿上謦服的那一刻又撐起了轄區的脊梁。在一個無警的夜晚,姜所跟我暢談到深夜。他通過分享自己刻苦學習考上軍校的經歷,讓我體會到了老一代奮斗者的青春鋒芒;通過講述自己從警生涯中經歷的驚險案子,讓我感受到了公安工作的復雜考驗;通過總結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讓我領略了公安民事調解的語言魅力。在這位老同志身上,我聽到了使命的召喚,我的未來事業藍圖也因為他的故事變得更加具象。
為民情懷:從“執法者”到“守護者”的蛻變路徑
姚家派出所一直扎根于群眾之中。東近萬象城,北轄CBD,南靠博物館,西接拆遷區,出派出所大門向東向西都是鬧市,朝九晚五,人流浩浩蕩蕩。姚家所就仁立在人煙浩瀚的中央,在地理位置上就與群眾緊貼在一起。做好群眾工作,體現在姚家派出所各項業務工作上。在姚家派出所,“人民公安為人民”不僅是口號,更是融人血脈的行動準則。如開辦“駐所調解”,由退休政法干部擔任調解員,以“拉家常”的方式化解鄰里矛盾;成立全市首個“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室”,通過法治漫畫、模擬法庭等生動形式,為青少年筑牢法治防線;深人“社區群聊”,周廣歆所長帶頭加人147個社區群,民謦“潛水”傾聽訴求,點對點解決問題,讓“有事找警察”成為群眾的第一選擇。派出所雖小,卻充斥著百姓雞毛蒜皮的日常,更有著執法者剛性以外濃濃的人情味。身上濃濃的為民情懷更是鑄就了姚家派出所民警在轄區百姓心中的可靠形象,也在潤物無聲中搭建起警民心連心的橋梁。
一間小小的派出所,是洞察社會的窗口,更是守護平安的堡壘。在這里,沒有公安題材影視劇中跌宕起伏的劇情設計,有的只是群眾電動車被盜的焦急、鄰里漏水糾紛的瑣碎、老人遭遇詐騙的無助一一這些看似微小的警情,卻是群眾心頭最真實的急難愁盼。作為新警,我逐漸懂得:調解糾紛時多一句暖心話,巡邏防控時多一次回頭望,反詐勸阻時多一分同理心,就是在這方寸之間書寫為民服務的大文章。
實訓結束臨行前,姜所將若干袖珍本《練兵微手冊》塞進我的公文包:“帶回課堂,比任何教案都鮮活。”
此刻,站在警院的講臺上,投影儀光束中的“接處警流程圖”,與記憶中姜所深夜值班時茶杯蒸騰的熱氣漸漸重疊。我對學生說:“你們在案例分析作業里寫的每句‘應建立聯動機制’,在姚家派出所對應的是民警在147個社區群里秒回的信息;每項‘建議加強普法宣傳’,背后藏著的則是民警老耿調解時被茶漬浸透的《民法典》。”作訓服左胸那道執法記錄儀磨出的白痕,如今化作我教案里的特殊批注一一它時刻提醒著我:警察教育的真諦,在于把接警臺的灼熱溫度,傳遞到未來守護者的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