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迅速成為熱議的話題,企業家、專家學者也紛紛呼呼“反內卷”,引發更為廣泛而深入的討論
從去年開始,“內卷式”競爭就成了輿論焦點,并在不同的治理語境下被反復強調。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從“防止”到“綜合整治”,中央層面“反內卷”的態度堅決,信號明確,措施升級。那么,“內卷式”競爭究竟該怎么治?
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通過良性競爭,可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創造市場增量空間的效果。“內卷式”競爭卻是惡性競爭,是缺乏相應質量、品質、內涵提檔升級的“空轉”。
部分企業將生存和發展寄托于“低價”“殺價”策略上,常常不計成本、不顧利潤,盲目采取“以價換量”的方式去爭搶訂單。以汽車行業為例,自2023年特斯拉開啟降價以來,許多新能源車企紛紛跟進,傳統燃油車企被迫應戰。據統計,2024年降價車型達227款,遠超2023年的148款和2022年的95款。雖然2024年我國汽車行業收入同比增長 4 % ,但利潤同比下降 8 % ,利潤率已連續3年低于整體工業利潤率水平。單純拼價格的“卷”,往往繞開了拼品質和服務的良性競爭軌道,演變成了以排擠對手為目的的“生死較量”。這種短視行為無疑會給行業的健康發展埋下諸多隱患。
還有一些企業急功近利,一心想著“賺快錢”,一看到某類產品火、某個賽道熱,就盲目入局、跟風擴產,加劇了同質化競爭,造成產能階段性過剩,常常使整個行業陷入困境。以光伏行業為例,前些年,得益于市場需求旺盛,行業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不少地方一哄而上,大規模布局,隨著產能的迅速擴張,市場逐漸飽和,供過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全產業鏈陷入持續虧損的境地。數據顯示,2024年121家上市光伏企業,有39家虧損。
另外,耍陰招、搞背刺式的“內卷”也在涌動。部分企業錯誤地把“突破底線”當成生存技能,為了搶資源、挖客戶,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生產端,有車企偷偷減配,比如,鋁換鋼,用消費級芯片代替車規級;在輿論場,有的捕風捉影制造涉企謠言,有的雇人撰寫“假新聞”打擊“友商”…種種亂象不僅破壞了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更嚴重拉低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質量。
社會學中有個“劇場效應”:當第一排觀眾為看清舞臺踩上椅子,后面的觀眾視線被擋只能被迫疊起人梯,最終所有人都站著,卻沒有得到好的觀看體驗。“內卷式”競爭就是這一效應的現實投影,它用相互踩踏替代理性博弈,看起來轟轟烈烈,結果往往落得一地雞毛
企業,既是“內卷”的受損方,也是參與者。不少企業家發聲,對綜合整治表示期待,并積極找病因、想對策、尋出路。
在電商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開市客、胖東來這些深耕供給側改革、堅持“以合理的價格帶來優質的商品”理念的實體店,卻逆風增長。這也一再表明,企業必須擺脫對規模擴張的迷戀和對低價競爭的依賴,在技術、模式等創新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認為,反“內卷”的核心是避免同質化的低效競爭,堅定推進高端化、突出差異化和個性化。“杭州六小龍”爆火帶來的一大啟示就是,企業發展可選的細分賽道有很多,一定要因人因地制宜,找準定位、優化布局、各展所長。
‘內卷”,說到底還是因為存量市場有限,與其爭奪有限的蛋糕,不如做大蛋糕。有條件的企業應抓住國際市場變化的機遇,勇于出海,善于出海,開拓廣闊的國際市場,實現更為長遠的發展。
不過,破解企業“內卷”困局,不能只靠企業一方。一些行業“內卷”,也有地方政府的助推因素。有的為搶抓風口,盲目跟跑,導致產業同質化問題突出;有的為了搶項目,拼土地、拼優惠、拼補貼……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還要規范政府行為。地方政府要加快傳統招商模式的轉型,把功夫下在比拼服務質量、優化營商環境上;要明確行為邊界,厘清什么“不要做”,避免因不當激勵引發市場主體之間的惡性競爭。
反“內卷式”競爭并非反對競爭,而是要推動競爭從價格競爭轉向價值競爭。相關部門既要加大對惡性競爭的監督力度,也要引導企業告別粗放發展的老路,走創新發展的大路。這就需要完善創新創業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培育壯大耐心資本,培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需要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要素資源市場統一、商品服務市場統一、市場監管規則統一,避免“政策洼地”競賽、“政策逐底”競爭,促進要素自由流動,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探索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