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搞“價格戰”“全網最低價”“僅退款”……近年來,“內卷式”低價競爭成為蔓延不少行業的新問題。企業間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在過度消耗資源但未提升生產力的情況下,將競爭引向了價格戰,向企業持續傳遞成本壓力與利潤損失,最終導致企業困在存量市場博弈,抑制了創新投入,形成停滯性的惡性循環。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在接受采訪時強調,整治“內卷式”競爭,人民法院將綜合運用知識產權法律,依法妥善審理中小商家與平臺企業之間的知識產權案件,加強司法政策、規則供給。
記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中新增了“反內卷式競爭”條款,擬禁止平臺低價“內卷”你認為人民法院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需要著重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
陶凱元:維護公平競爭,激勵保護創新,是《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重要立法目的。整治“內卷式”競爭,是為了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引導市場主體擺脫價格戰等粗放發展的老路,聚焦創新創造,打造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核心競爭力,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人民法院持續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推動加快構建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創新要素深度融合、創新資源有效配置,以法治之力支撐和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是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壟斷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系統性明確反壟斷司法適用標準,進一步完善相關市場界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判斷等方面的司法裁判規則,為市場公平競爭,特別是平臺經濟的規范發展提供清晰明確的裁判“紅綠燈”規則。二是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lt;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gt;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一般條款、仿冒混淆、虛假宣傳、商業低毀等問題作出細化規定,明確對利用平臺實施“強制目標跳轉”“流量劫持”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規制。三是連續多年發布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典型案例,加大人民法院案例庫相關案例的選送力度,不斷健全完善相關司法保護規則。依法審理電商平臺“二選一\"“網絡虛假刷量”屏蔽瀏覽器廣告等案件,有力規范網絡空間市場競爭秩序。
記者:全國法院推進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改革,但許多知識產權案件涉及AI、生物科技、軟件等專業性較強的技術背景,不可避免會增加審理難度。在推進知識產權“三合一”的過程中,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陶凱元:截至目前,全國有25個高級法院、242個中級法院和287個基層法院有序開展了“三合一”機制改革。實踐充分證明,知識產權案件“三合一”審判機制改革在統一司法標準、提高案件質量、優化司法資源配置、培養復合型人才及提升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整體效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AI、大數據等新類型案件不斷涌現,帶來新的挑戰,人民法院積極面對,不斷健全體制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全面深入推進“三合一”改革。首先要健全多元技術事實查明機制,破解新類型案件事實認定難問題。其次要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共同推動“三合一”機制高效運行。第三要推動知識產權訴訟特別程序法納入立法規劃,構建符合知識產權案件規律的訴訟規范。制定知識產權訴訟特別程序法,有助于構建更加公正高效的審判機制,推動知識產權管轄集中化和程序集約化,有助于新類型案件的妥善處理,為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機制優勢提供法律支撐。未來將建議把知識產權訴訟特別程序法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最高法院將加快研究立法建議稿。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促進平臺經濟創新發展,健全平臺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人民法院如何通過知識產權審判規范和促進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
陶凱元:近年來,人民法院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領域競爭的特點和規律,加強司法規則供給,先后出臺《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司法解釋,細化網絡環境下不正當競爭行為認定的裁判規則,積極回應新興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司法需求。不斷探索完善平臺經濟領域的裁判規則,明確保護標準,明晰權利邊界。始終堅持妥善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兜底規定、原則條款、法律目的條款,以誠實信用原則和商業道德為基本標準,有效遏制各種阻礙創新的新類型不正當競爭行為。堅持以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損害經營者或者消費者合法權益為本質要件,在審查被訴競爭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明文列舉的行為類型的同時,注重綜合評估該行為對競爭的積極和消極效果,妥善處理好技術創新與競爭秩序維護、競爭者利益保護與消費者福利改善的關系,促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