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yè)生產的漫長歷程中,病蟲害始終如影隨形,是威脅農作物生長、影響糧食產量與質量的關鍵因素。傳統(tǒng)的病蟲害防控手段,多依賴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誠然,化學農藥在短期內能迅速壓低病蟲害基數,保障作物收成,然而,其弊端也日益凸顯。一方面,化學農藥的濫用導致害蟲抗藥性急劇增強,用藥量被迫逐年攀升,陷人“農藥越用越多,害蟲越防越難\"的惡性循環(huán);另一方面,農藥殘留不僅污染土壤、水源,還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威脅人類健康,同時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有益生物造成毀滅性打擊,破壞生態(tài)平衡。面對這些嚴峻挑戰(zhàn),農業(y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運而生。
1生態(tài)調控
1.1優(yōu)化種植布局與品種選擇
合理規(guī)劃作物布局是生態(tài)調控的關鍵起點。在宏觀層面,依據不同地區(qū)的氣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確定適宜種植的作物種類。例如,在南方濕潤多雨、土壤肥沃的地區(qū),優(yōu)先發(fā)展水稻、甘蔗等喜水喜肥作物;北方干旱少雨、光照充足之地,則側重于小麥、玉米、棉花等耐旱喜光作物。如此布局,能確保作物生長于最適配的環(huán)境,增強自身抗逆性,降低病蟲害侵襲風險。選用抗病蟲害品種更是事半功倍之舉。各地依據歷年病蟲害發(fā)生數據,篩選出針對性強的抗性品種。在小麥主產區(qū),若赤霉病頻發(fā),選用揚麥、寧麥系列中抗赤霉病品種;蔬菜種植時,針對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推廣種植蘇粉14、浙粉702等抗病品種。并且,定期對抗性品種進行監(jiān)測評估,隨著病蟲害進化,及時更新換代,確保品種抗性始終有效。
1.2改善田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
健康的土壤是作物茁壯生長、抵御病蟲害的根基。通過深耕翻土,將深層土壤翻至表層,打破病原菌與害蟲的生存土層,同時掩埋地表病殘體,減少病蟲害初侵染源;增施有機肥,如腐熟的農家肥、綠肥等,既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強保水保肥能力,又可為土壤微生物提供豐富養(yǎng)分,促使有益微生物大量繁衍,拮抗病原菌。據研究,長期施用有機肥的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提升 3 0 % 以上,土傳病害發(fā)病率降低約 2 5 % 。精準的水肥調控至關重要。依據作物不同生長階段需水需肥規(guī)律,采用滴灌、噴灌等節(jié)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而滋生真菌病害。在水稻分蘗期,淺水勤灌促分糵,又防紋枯病;合理施肥遵循\"控氮、穩(wěn)磷、增鉀、補微\"原則,適量氮肥促生長,過量則致作物徒長、組織幼嫩,易招病蟲害。增施鉀肥可增強作物細胞壁厚度,提升抗病蟲能力,如對香蕉增施鉀肥,其葉斑病抗性顯著增強。
2理化誘控,精準出擊
頻振式殺蟲燈作為燈光誘捕的主力軍,在田間布局上大有講究。于地形而言,平地可按棋盤式或閉環(huán)式布局,每40\\~50畝安置1臺,確保光照覆蓋均勻,無誘捕死角;丘陵山地因地勢起伏、遮擋較多,20\\~30畝設1臺,依等高線合理分布,選開闊、無遮蔽的山脊或山坡高位安裝,讓燈光輻射范圍最大化。燈的懸掛高度同樣關鍵,一般燈底端(接蟲口對地距離)離地1.2\\~1.5米為宜,若作物植株較高,如高梁、玉米田,掛燈略高于作物20\\~30厘米,既能保證光線有效吸引害蟲,又便于害蟲撲燈后順利落入接蟲袋。色板誘殺依據害蟲趨色特性精準選色。蚜蟲、白粉虱、煙粉虱等對黃色極為敏感,黃板成為捕殺此類害蟲的利器;薊馬則偏愛藍色,藍板專用于對薊馬的誘捕。在懸掛要點上,針對小型害蟲的黃板,于溫室大棚內,用鐵絲或繩子穿過懸掛孔,兩端拉緊垂直懸掛在上部,距棚頂30\\~50厘米;露地環(huán)境,以木棍或竹片固定兩側插人地下,保持垂直且穩(wěn)固。蔬菜苗期,黃板底部高于植株頂部10\\~15厘米,隨植株生長,適時提升,始終維持高于植株10\\~15厘米,確保害蟲在遷飛過程中觸板被粘。利用藍板誘捕薊馬時,在花卉、蔬菜田,多與作物持平或略高于作物5\\~10厘米,方向以東西向為宜,利用薊馬順風飛行習性,提高誘捕率。
3科學用藥,保障農產品安全
3.1精準選藥,有的放矢
精準選藥是科學用藥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面對紛繁復雜的病蟲害種類,需依據病蟲害的精準診斷結果、作物品種特性以及所處生長階段,審慎挑選適配的農藥品種。例如,針對蔬菜上常發(fā)的蚜蟲,可選用吡蟲啉、啶蟲等煙堿類殺蟲劑,這類藥劑內吸性強,能迅速傳導至作物各部位,對蚜蟲高效且對天敵昆蟲毒性較低;防治水稻稻瘟病,三環(huán)唑、稻瘟靈等藥劑是首選,三環(huán)唑能有效抑制稻瘟病菌孢子萌發(fā)與附著胞形成,稻瘟靈兼具預防與治療功效,可在發(fā)病初期迅速控制病情蔓延。在果樹病蟲害防治領域,蘋果炭疽病可選咪鮮胺、戊唑醇等殺菌劑,它們能滲透果皮,直擊病菌;柑橘紅蜘蛛則用阿維菌素、乙螨唑搭配,阿維菌素速效觸殺,乙螨唑抑制螨卵孵化,協同實現長效控螨。同時,密切關注農藥登記信息,優(yōu)先選用在目標作物、防治對象上有明確登記的農藥,確保藥效與安全性得到官方認可,杜絕超范圍用藥,為精準防治奠定堅實基礎]。
3.2合理用藥,規(guī)范操作
合理用藥涵蓋用藥劑量、用藥時機以及用藥方式等關鍵要素。嚴格遵循農藥標簽上的推薦劑量用藥,精準稱量或量取,杜絕隨意加大用藥量。以防治小麥赤霉病為例,選擇戊唑醇?咪鮮胺水乳劑,按規(guī)定每畝用20\\~25毫升兌水噴霧,超量使用不僅浪費藥劑、增加成本,還易致農藥殘留超標,加劇環(huán)境污染;用藥時機的把控至關重要,依據病蟲害監(jiān)測預報,抓住防治關鍵期。如蔬菜小菜蛾防治,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蟲2齡前施藥,此時幼蟲體壁薄、抗藥性弱,藥劑易滲透毒殺;果樹食心蟲防治,在成蟲羽化出土盛期與產卵初期,地面撒施辛硫磷顆粒劑,毒殺出土成蟲與初孵幼蟲,事半功倍。
4創(chuàng)新實踐案例
4.1智能蟲情測報燈
在陜西某大型蘋果園,智能蟲情測報燈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忠誠衛(wèi)士,為果園的病蟲害防治立下赫赫戰(zhàn)功。它集成了光學誘蟲、圖像識別、遠程傳輸與智能分析等前沿技術,工作時,特定波長的光源猶如暗夜中的神秘燈塔,精準吸引果園害蟲。害蟲循光而至,瞬間被高清攝像頭捕捉,其圖像實時傳輸至云端服務器。借助先進的圖像識別算法,系統(tǒng)迅速甄別害蟲種類、精確統(tǒng)計數量,并深度剖析活動規(guī)律,一份詳盡的蟲情報告隨即生成。得益于智能蟲情測報燈,果農的防治決策實現了從“經驗主義”到“精準科學\"的華麗轉身。以往,面對復雜多變的蟲情,果農多憑經驗用藥,效果參差不齊,還易造成農藥浪費與環(huán)境污染。如今,依據測報燈提供的精準信息,用藥時機恰到好處,防治藥劑有的放矢。如在蘋果蠹蛾羽化初期,針對性投放性信息素誘捕器,配合生物農藥精準噴施,有效遏制害蟲繁衍,農藥使用量銳減 4 0 % 。同時,持續(xù)的監(jiān)測數據經大數據分析,為果園管理提供了全方位指引。通過對歷年蟲情數據、氣象資料與果樹生長狀況的深度關聯挖掘,果農得以精準把握病蟲害長期趨勢,提前布局防控措施,實現果園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在智能蟲情測報燈的守護下,果園生態(tài)日益平衡,蘋果產量與品質穩(wěn)步提升,優(yōu)質果率從 70 % 躍升至 8 5 % ,畝均增收超千元,果農們真切嘗到了綠色防控的甜頭。
4.2蔬菜防蟲網
山東壽光,作為全國聞名的蔬菜之鄉(xiāng),蔬菜防蟲網的應用堪稱一絕。在當地的蔬菜大棚內,防蟲網如同細密的鎧甲,為蔬菜生長筑牢堅實防線。防蟲網以高密度聚乙烯為主要材質,精心添加抗紫外線、抗老化助劑,堅韌耐用。其目數選擇大有講究,針對常見的小菜蛾、蚜蟲等害蟲,25\\~30目防蟲網便能構筑起銅墻鐵壁。從功能上看,防蟲網的作用遠超想象。防蟲方面,菜青蟲、小菜蛾、蚜蟲等害蟲被嚴嚴實實地拒之網外,蔬菜免受害蟲侵擾,農藥使用頻次大幅降低。據統(tǒng)計,覆蓋防蟲網的大棚,蔬菜用藥次數較傳統(tǒng)種植減少6\\~8次。防病毒病功效顯著,蚜蟲等傳毒害蟲無法近身,切斷了病毒傳播路徑,蔬菜病毒病發(fā)病率從 2 0 % 驟降至 5 % 以內。調節(jié)溫濕度方面,防蟲網同樣表現卓越。夏季高溫,它巧妙遮陽降溫,網內溫度較外界低 2~3 % ,濕度適宜,為蔬菜營造舒適小氣候;冬季低溫,又能減緩熱量散失,起到一定保溫作用。如夏季種植的生菜,在防蟲網呵護下,生長迅速、葉片翠綠,產量提升 3 0 % ,且農藥殘留近乎為零,品質上乘,備受市場青睞。
4.3植保無人機:高效防治新引擎
安徽某縣的萬畝蔬菜基地,植保無人機成為病蟲害統(tǒng)防統(tǒng)治的主力軍。在這片廣袤的田野上,無人機騰空而起,旋翼飛轉,攜帶的霧化藥液均勻精準地灑向每一株蔬菜。它具備諸多優(yōu)勢:作業(yè)效率驚人,傳統(tǒng)人工噴霧每人每天最多作業(yè)10畝,而植保無人機單機每日可輕松完成300\\~500畝,大大縮短防治周期,在病蟲害暴發(fā)的緊急關頭爭分奪秒;省水省藥效果顯著,采用超低量噴霧技術,農藥利用率較傳統(tǒng)方式提高 3 0 % 以上,用水量僅為地面施藥的1/50,既降低成本,又減輕環(huán)境污染;施藥效果均勻,無人機旋翼產生的下壓風場使藥液穿透作物冠層,確保植株上下均勻受藥,防治無死角。以往人工打藥,耗時費力,防治效果還不理想,蔬菜病蟲害時有發(fā)生。如今,依托植保無人機開展統(tǒng)防統(tǒng)治,專業(yè)飛手操控,依據作物種類、生長階段與病蟲害情況精準配藥施藥。在一次黃瓜霜霉病與蚜蟲并發(fā)的危急時刻,植保無人機迅速響應,短短幾天內便有效控制病情,黃瓜產量未受明顯影響,品質依舊鮮嫩多汁。全縣推廣植保無人機統(tǒng)防統(tǒng)治后,蔬菜病蟲害損失率從 1 5 % 降至 5 % 以下,農藥使用量減少 3 0 % ,蔬菜產量與質量實現雙豐收,為保障“菜籃子\"安全注入強大動力。
5面臨挑戰(zhàn)與應對策略
5.1技術推廣的難題剖析
在農業(y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之路上,諸多難題橫亙在前。首當其沖的是農民認知與接受程度的局限。長期以來,傳統(tǒng)化學農藥防治以其操作簡便、見效迅速的“優(yōu)勢”,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許多農民受教育水平有限,對綠色防控技術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缺乏深入了解,仍秉持“見蟲打藥”的固有觀念,認為綠色防控技術復雜、耗時費力,不愿主動嘗試新技術。成本考量也是一大關鍵阻礙。綠色防控技術的前期投入成本,讓不少農民望而卻步。如太陽能殺蟲燈、智能蟲情測報燈等設備,采購費用不菲;生物農藥、性信息素誘捕器等物資,價格也往往高于普通化學農藥。對于資金相對匱乏、經營規(guī)模較小的農戶而言,高額成本成為他們接納綠色防控的“攔路虎”。技術復雜性與適用性問題同樣不容忽視。部分綠色防控技術,如生態(tài)調控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調控、生物防治中的天敵昆蟲規(guī)模化繁育與精準投放,需要專業(yè)知識與精細操作,農民在實際應用時,常因技術難度大而難以掌握。而且,不同地區(qū)的氣候、王壤、作物品種各異,一項技術在甲地成效顯著,在乙地卻可能“水土不服”,缺乏普適性的技術方案,進一步制約了推廣范圍。
5.2應對挑戰(zhàn)的策略探討
為突破困境,需多管齊下。加強技術培訓與科普宣傳至關重要。各地農業(yè)部門應聯合科研院校、技術推廣機構,組織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舉辦綠色防控技術培訓班、現場觀摩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直觀的示范,向農民講解技術原理、操作要點與實際效益。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短視頻等媒體平臺,廣泛傳播綠色防控知識,分享成功案例,提升農民認知度與認同感,讓綠色防控理念深入人心。政府應出臺系列優(yōu)惠政策,設立專項補貼資金,對購置綠色防控設備、使用生物農藥、開展綠色防控示范的農戶與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給予補貼,降低其應用成本]。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理念的深度滲透,農業(y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正闊步邁向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前景一片光明。未來,多學科前沿技術將深度融合,為綠色防控注入磅礴動力。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農業(yè)的緊密相擁,將締造智能化、精準化的病蟲害監(jiān)測與防控體系。科研機構與行業(yè)協會攜手,針對不同區(qū)域、作物、病蟲害,精心制定詳細技術標準與操作流程,讓綠色防控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確保各地農戶都能精準、高效運用技術,保障防控效果穩(wěn)定可靠。綠色防控技術的廣泛應用,將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筑牢根基。農藥使用量持續(xù)削減,農產品質量穩(wěn)步提升,生態(tài)環(huán)境顯著改善,農業(yè)經濟效益節(jié)節(jié)攀升。展望未來,綠色防控將引領農業(yè)生產步入綠色、生態(tài)、高效的康莊大道,為保障糧食安全、守護綠水青山、推動鄉(xiāng)村振興貢獻關鍵力量,開啟農業(yè)發(fā)展新篇章。
參考文獻:
[1]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20.
[2]周忠實,李榮玉,李先平,等.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J].農業(yè)科技通訊,2021(2):234-236.
[3]高希武,鄭永權,吳孔明,等.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發(fā)展戰(zhàn)略[J].植物保護學報,2020,4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