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傳統農業來說,其在發展過程中極易由于化肥、農藥的濫用而產生生態問題或者出現環境污染問題。想要實現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就要采取科學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嚴格遵循預防為主與綜合防治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現代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優勢。如此,方可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為全面的支持。
1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重要性
1.1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農作物病蟲害是農業生產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威脅,其可嚴重削弱作物的生長能力,甚至導致整個作物群的減產或絕收。因此,運用高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成為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的關鍵。這些技術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隔離和化學農藥的科學使用,目的在于精確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擴散,減少農作物損失,為農業生產提供穩定的基礎。
1.2提升農產品質量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農產品的品質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通過減少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轉而采用更加環保和可持續的防控手段,如天敵引入、生物農藥等,可以有效降低農產品中的農藥殘留,提升農產品的安全性和口感。同時,這些措施還能增強作物的自然防御能力,使其在應對各種環境壓力時表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抗逆性,從而生產出更高品質的農產品。
1.3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傳統農藥的大量使用往往對土壤、水源和空氣造成不可逆的污染,威脅著農業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而現代病蟲害防治技術,如生態調控、天敵保護等,旨在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多樣性。
2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要點分析
2.1物理防治技術
2.1.1色板誘殺
粘蟲板通常由有機材料制成,如紙板或塑料板,上面涂有一層黏性物質。當害蟲被特定顏色的粘蟲板吸引并接觸到黏性物質時,它們就會被牢牢粘住,從而有效捕捉并減少這些害蟲的數量。這種方法避免了傳統化學農藥的使用,減少了對環境的化學污染。
黃色粘蟲板對多種害蟲具有吸引力,特別是對蚜蟲、粉虱、葉蟬、斑潛蠅等。這些害蟲通常對黃色具有強烈的趨性,因此黃色粘蟲板能夠高效地捕捉它們。同時黃色粘蟲板的使用非常簡單,只需將其懸掛在作物附近或插入土壤中即可。為了確保最佳效果,粘蟲板應放置在害蟲活動的區域,并隨著作物的生長及時調整高度。通過定期檢查粘蟲板上的害蟲數量,種植者可以了解害蟲的發生情況和趨勢,從而及時采取進一步的防治措施。
雖然黃色粘蟲板最為常見,但藍色粘蟲板也有其特定的應用。藍色粘蟲板主要用于捕捉種蠅、薊馬等害蟲,這些害蟲對藍色具有較強的趨性。除了黃色和藍色外,還有其他顏色的粘蟲板可供選擇。不同顏色的粘蟲板可能對特定的害蟲種類具有更強的吸引力3。然而,在實際應用中,黃色粘蟲板和藍色粘蟲板通常是最常用且最有效的。
2.1.2光誘殺
種植戶可利用害蟲對光的趨性,設置黑光燈等光源設備,在夜間吸引并捕殺害蟲。這種方法特別適用于蛾類等夜間活動的害蟲,有效降低害蟲種群密度。
2.1.3性引誘劑
昆蟲性信息素是昆蟲在繁殖期間釋放的一種特殊化學物質,用于吸引異性進行交配。人工合成害蟲性信息素則是通過化學手段模擬這些自然信息素的分子結構,從而實現對害蟲行為的干擾。通過釋放與雌性害蟲釋放的信息素相似的合成信息素,可誘使雄性害蟲誤入陷阱或被天敵捕食;或者通過釋放與害蟲報警信息素相似的合成信息素,可以引發害蟲的恐慌和逃離行為。這種技術具有針對性強、環保無污染等優點,能夠顯著降低害蟲的繁殖率,從而有效控制害蟲數量。
例如,在棉田中使用紅鈴蟲性引誘劑,可以誘捕一部分雄蛾,并通過迷向干擾的方式使田間雄蛾難以找到雌蛾進行交配,從而降低紅鈴蟲的繁殖率。又或是通過釋放與玉米螟雌性成蟲釋放的信息素相似的合成信息素,誘使雄性玉米螟成蟲聚集在誘捕器中,從而達到減少害蟲數量的目的。類似地,人工合成性信息素還可以用于防治其他多種害蟲,如棉鈴蟲、小菜蛾等。
2.1.4食餌誘殺
種植戶可利用害蟲對特定食物或氣味的偏好,設置誘餌陷阱,集中誘殺害蟲。這種方法針對性強,對環境和非目標生物的影響小。
2.2農業防治技術
2.2.1強化田園生態建設
2.2.1.1輪作
輪作是指在同一塊農田上,按照一定的順序和周期輪換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這種種植方式能夠打破病蟲害的生命周期,減少它們對特定作物的適應性,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輪作還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微生物多樣性,為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
2.2.1.2間作
間作是指在同一塊農田上,同時種植兩種或多種不同種類的作物。這種種植方式能夠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養分等資源,提高農田的生產力。同時,間作還可以增加農田的生物多樣性,為害蟲的天敵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從而增強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2.1.3套種
套種是指在一種作物的生長期內,在其行間或株間種植另一種作物的種植方式。套種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資源,提高農田的復種指數和產量。同時,套種還可以增加農田的生物多樣性,為作物提供更多的生態屏障和保護作用。
2.2.2選用抗病蟲害品種
應全面推廣種植經過遺傳改良的抗病蟲害品種,這些品種具有更強的病蟲害抵抗力,能夠減少農藥的使用,降低生產成本。
2.2.3農作物栽培措施落實
2.2.3.1合理密植
合理的種植密度可以確保作物植株之間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營養積累。同時,合理的密植還能減少作物間的競爭,使每株作物都能獲得足夠的生長空間和養分,從而增強作物的整體健康水平。健康的作物更能抵抗病蟲害的侵襲,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2.2.3.2科學施肥
通過科學施肥,可以為作物提供充足的營養元素,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同時,科學施肥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健康的土壤和充足的養分供應有助于增強作物的抗逆性,提高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此外,合理施肥還能減少化肥的過量使用,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2.2.3.3適時灌溉
適時灌溉是指根據作物的水分需求和當地的氣候條件,制定合理的灌溉計劃和灌溉方法。通過適時灌溉,滿足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水分需求,保持土壤具備適宜的水分含量。適宜的水分條件有利于作物的根系生長和養分吸收,從而提高作物的生長速度和健康水平。同時,適時灌溉還能減少因水分過多或過少而引起的作物病蟲害問題。合理的灌溉管理還能節約水資源,降低生產成本。
2.3生物防治技術
2.3.1天敵昆蟲
例如,赤眼蜂被廣泛用于防治玉米螟,它們能夠寄生在玉米螟的卵中,從而阻正其孵化。同樣,瓢蟲是蚜蟲的天敵,通過捕食蚜蟲來控制其數量。對這些天敵昆蟲的引入或保護有助于在農田中建立生態平衡,實現對害蟲的自然控制。此外,還可以利用天敵昆蟲的繁殖和釋放技術,增加其在農田中的數量,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
2.3.2微生物
微生物防治主要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來抑制或殺死有害微生物。例如,枯草芽孢桿菌和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可以通過生物競爭、寄生或產生抗生素等方式來抑制病原菌的生長和繁殖。這些有益微生物的引人可以顯著降低病害的發生率,同時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此外,微生物防治還具有成本低、效果好、不污染環境等優點,是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2.3.3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農藥是利用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制成的農藥,這些活性成分對害蟲具有毒性或驅趕作用,同時對人畜和環境相對安全。例如,印棘素是從印楝樹中提取的化合物,對多種害蟲具有顯著的殺蟲效果。魚藤酮則是從魚藤中提取的化合物,具有強烈的觸殺和胃毒作用。植物源農藥的開發和利用有助于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低環境污染,且可以保護害蟲的天敵和生物多樣性,實現生態平衡。
2.4化學防治技術
種植戶應優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減少農藥對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同時,應根據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作物生長階段,確定最佳施藥時間和方法,提高農藥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用藥。為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應定期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保持防治效果5。其間應嚴格按照農藥標簽上的安全間隔期規定,確保農產品在收獲前有足夠的時間降解農藥殘留。
3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應用中的常見問題
3.1技術服務落后
由于資金、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的匱乏,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難以覆蓋所有地區,導致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無法及時有效地傳達給廣大種植戶。另一方面,隨著農業生產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病蟲害種類的增多,防治技術需要不斷更新以適應新的挑戰。然而,在部分地區,由于技術更新滯后,種植戶仍在沿用過時或低效的防治方法。
3.2種植戶病蟲害防治意識不夠強
許多種植戶對病蟲害防治知識了解有限,缺乏科學的防治觀念和正確的防治方法。他們往往更依賴傳統的防治手段,如盲目使用農藥,而忽視了預防和監測的重要性。
3.3市場對農藥管理不夠全面
農藥市場的監管不力導致假冒偽劣農藥和禁用農藥在市場上流通,損害種植戶權益的同時,還可能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同時,市場上缺乏針對種植戶的農藥使用指導服務,導致種植戶在使用農藥時缺乏科學依據和正確方法。
4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應用建議策略
4.1提高技術服務水平
為了全面提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服務水平,構建一個高效且全面的技術支持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農業部門需要加大技術推廣力度。通過定期組織培訓、邀請農業專家進行現場指導以及提供網絡咨詢服務等多種途徑,農業部門可以將最新的防治技術及時傳遞給種植戶。同時,農業部門還需要組建一支由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指導團隊。這支團隊將為種植戶提供個性化、面對面的技術支持。他們可以根據種植戶的具體情況和需求,提供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在防治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農業生產環境在不斷變化,病蟲害的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為了確保技術能夠與這些變化保持同步,農業部門需要定期評估現有技術的有效性,并根據評估結果引入和推廣更高效、更環保的防治新技術。
4.2增強種植戶病蟲害防治意識
農業部門應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多種媒體渠道,向種植戶全面普及病蟲害的危害性、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科學有效的防治方法。通過這些宣傳教育活動,旨在提高種植戶對病蟲害防治的認知水平,使他們能夠充分認識病蟲害對農作物生長和產量的嚴重影響,以及合理防治對于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性。在宣傳教育的過程中,農業部門還應積極推廣綠色防控理念。這一理念強調以物理、生物等非化學手段為主,減少農藥的使用,從而保護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安全。
4.3保證市場對農藥的管理全面性
首先,農業部門應加大對農藥市場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通過設立專門的監管機構,配備專業的監管人員,對農藥市場進行常態化的巡查和檢查。對于發現的假冒偽劣農藥和禁用農藥,農業部門將依法進行嚴厲打擊,沒收違法產品,對違法者進行處罰,并公開曝光典型案例,形成有效的震懾作用。其次,為了提升種植戶對農藥使用的認知水平和規范性,需提供詳細的農藥使用指南。這些指南將涵蓋農藥的正確使用方法、注意事項以及潛在風險等內容,通過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種植戶。最后,農業部門應加強對農藥使用后廢棄物的處理和管理,防止農藥殘留對環境和農產品造成污染。
4.4創新病蟲害防治技術手段
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實現病蟲害防治的智能化升級。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實時監測農田的環境參數和病蟲害的發生情況,為精準防治提供數據支持。大數據技術則可以幫助農業部門分析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趨勢,為制定科學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據。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則可以實現病蟲害的智能識別、預警和防治決策,大大提高防治的精準度和效率。同時,農業部門還需結合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探索生態防控模式,包括天敵昆蟲的保護利用、生物農藥的開發以及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管理等。通過保護和利用天敵昆蟲,農業部門可以構建自然的生物防治系統,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生物農藥的研發和應用可以為種植戶提供更多的綠色防治手段,減少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
綜上所述,作為種植戶,需要提高對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強調病蟲害防治技術合理應用的重要價值。為此,種植戶需要結合農作物的種植類型與環境,制定并持續完善病蟲害防治方案,及時落實相應技術應用強化策略,從而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冉崇梅.農業植保技術推廣方法與病蟲害防治研究[J]河北農機,2023(9):61-63.
[2]姚麗,朱愛君.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策略與研究[J].河北農機,2023(5):142-144.
[3]蘭志斌.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防控技術研究[J].園藝與種苗,2022,42(12):92-94.
[4]俞曉.基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作物病蟲害監控技術分析[J].智慧農業導刊,2022,2(14):67-69.
[5]劉錦如.淺談農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與推廣[J]農村實用技術,2022(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