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柏具有材質較輕、質地較軟且紋理明顯的優勢,因此被廣泛用于木材生產及加工,為區域間經濟建設提供協助的同時,滿足各個行業對于木材原料的需求。而近年來,國內側柏種植工作越發強調其環境改良及造林效果,因此需要相關工作者對側柏育苗技術進行相應改良調整,充分發揮容器育苗技術與苗木栽植技術在其中的綜合應用效果,多方位提高側柏的綜合生長能力。
1容器育苗技術在側柏育苗中的應用優勢
容器育苗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強調將各類新型育苗整合到其中,對苗木完成集中式管理以及機械化作業,并且憑借其便捷性較高、苗木成活率達標等優勢而逐步成為目前苗木種植栽培中的一項技術應用重點。由于容器育苗的基質經過科學配比,可為幼苗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水分,同時避免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蟲的侵害。這種環境不僅能夠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還能有效防止雜草與幼苗爭奪養分,以此來最大限度滿足側柏幼苗維持健康生長狀態所需要的各項養分供給條件。另一方面,容器育苗的根系在移栽過程中不易受到損傷,能夠保持較高的完整性,這使得移栽后的成活率顯著提高,相比之下傳統地栽育苗在移栽過程中容易造成根系損傷進而使得苗木成活率與預期之間存在較大的偏差。
由于容器育苗可以在人工控制的環境中進行,幼苗在生長過程中能夠逐漸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因此其抗逆性較強。種植管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可通過調節光照強度和溫度,使側柏幼苗在移栽后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波動。容器育苗還可以通過逐步減少水分供應或增加光照強度等方式對幼苗進行“煉苗”,使其在移栽后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的生長環境,這種適應性不僅能夠提高側柏幼苗的成活率,還能為其后期的快速生長奠定基礎。從幼苗生長狀態上進行分析可以明確,由于容器育苗的根系在容器內生長,移栽時只需將容器整體取出,將苗木連同基質一起移植到新的環境中。這種方式不僅操作簡便,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根系的損傷,以此來幫助苗木在移栽后盡快恢復健康生長狀態。并且容器育苗的機械化操作程度較高,技術人員可通過自動化設備實現澆水、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作業,進一步降低人工成本,使當前種植管理模式適合大規模造林需求的同時為側柏苗木的市場供應提供保障。
2側柏容器育苗技術
2.1苗圃篩選
開展苗圃篩選工作時,育苗人員需要綜合考慮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條件以及通風和排水性能等多種環境因素,使苗圃在更具適宜性的基礎上滿足側柏幼苗的生長需求。溫度是影響苗木生長的重要參數之一,因此在選擇苗圃地點時,應優先考慮溫度變化幅度較小的區域,配合利用針對性調控措施來管控溫度,保證苗圃內環境條件維持在相對適宜的范圍。以遼寧地區為例,由于其氣候條件特殊,通常推薦使用大棚進行側柏容器育苗,而大棚內育苗的優勢在于技術人員可利用劃分獨立空間的方式,來減少外界環境變動對棚內環境條件所造成的影響。在大棚內,育苗人員可以通過安裝通風設備、遮陽網和加溫設施等,來應對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為側柏幼苗創造一個穩定的生長環境;此外大棚內的光照條件也可以通過人工補光或遮光措施進行優化,以此來確保側柏幼苗可獲取到足量光照并滿足其光合作用需求。這種可控的環境不僅能夠有效縮短苗木的生長周期,還能為育苗工作提供更多的時間保障,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側柏育苗種植的經濟效益]。
若當前條件允許,種植戶還可將室外栽培應用于側柏種植。這方面工作在前期準備階段應優先選擇地勢平坦、光照充足、通風良好且排水性能優異的區域。而室外培育的優勢在于側柏幼苗可直接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在與野外環境充分接觸的基礎上逐步增強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此外室外培育在管理方面也更具優勢,在充分減少人為干預的基礎上降低育苗成本。但這類技術本身也會受到氣候變動以及病蟲害發展蔓延等因素的影響,容易出現育苗效果不達標的現象,因此需要育苗人員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容器選擇方面,育苗人員需要根據側柏樹苗的實際生長情況和培育周期做出合理的選擇。容器的大小、材質以及透氣性能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苗木的根系發展和整體生長狀況,一般來說,應避免使用過小的容器來培育較大的苗木,盡可能滿足苗木根系擴展需求的同時,確保容器材質具備較高的透氣性。技術人員可選擇一些降解效率高的環保型容器,為苗木提供足量支撐的同時幫助苗木在移栽時與土壤充分結合,使苗木根系更好地適應自然土壤。
2.2合理配置營養土
側柏樹苗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供應,但同時根系也需要良好的氧氣交換環境,因此營養土必須能夠保持一定的含水量,同時允許空氣通過,為根系的呼吸提供條件。配置營養土時,通常會選擇珍珠巖、蛭石或腐殖質等質地較輕的材料,這些材料不僅能夠減輕土壤重量,避免對苗木根系的壓迫,還能有效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氣性。另一方面,若想要進一步優化營養土性能,則可在其中適量添加有機肥或復合肥料,以滿足側柏幼苗生長的養分需求。配置營養土時,還需要特別注意其純凈度,避免其中含有雜草種子或病蟲害隱患。雜草種子不僅會與側柏幼苗爭奪養分和水分,還會增加管理難度,最終使得幼苗生長效果遠低于標準水平;而病蟲害則可能對苗木造成直接危害,降低育苗的成功率。因此在選擇營養土原料時,應優先選用經過消毒處理的材料,或在配置完成后對營養土進行滅菌處理以消除潛在的病蟲害風險。裝填營養土時還要確保其密度適中,既不能過于松散而導致水分迅速流失,也不能過于緊實而影響透氣性,以此為側柏幼苗創造一個穩定且適宜的生長環境。
實際操作方面,營養土的裝填量通常占容器的 9 0 % 左右,這一比例既能滿足苗木的生長需求,又為后續的種植操作留出一定的空間。播種時應將側柏種子均勻撒播在營養土表面,然后用約1.5厘米厚的營養土進行覆蓋,這一覆蓋厚度既可以為種子提供適宜的萌發條件,又能防止種子暴露在空氣中而受到干燥或污染的影響。覆蓋完成后,需對營養土進行適當的彈壓,幫助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的同時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盡管營養土具有一定的保水性能,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需保持土壤濕潤,以滿足幼苗對水分的需求。在側柏的出苗期和幼苗期,應通過頻繁的少量澆水來維持土壤的濕潤狀態,避免因水分不足而導致幼苗生長受阻;側柏進人生長期后,植株對水分的需求總量逐步增大,此時可適當增加單次灌溉量并減少灌溉頻率,以免土壤過濕而影響根系的呼吸生長能力]。
2.3側柏苗期管理
在種子播種后的初期階段,育苗人員需要密切關注土壤的濕度和幼苗的生長情況。由于種子剛剛萌發,其對水分的需求較高,因此需及時進行適當的澆水以保持土壤的濕潤狀態。澆水量應適中,避免土壤過濕或過干,過濕可能導致種子腐爛,過干則會影響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生長。為防止強烈陽光對幼苗造成灼傷,育苗場地應設置遮陽網,通過調節光照強度為幼苗提供一個適宜的生長環境,并且遮陽網在實際使用中還可減少土壤表面水分蒸發總量,將地表溫度控制在相對穩定的狀態,為幼苗順利出土提供保障。
幼苗出土后,應及時噴施多菌靈等殺菌劑,以降低苗期病害的發生概率。噴灑時,應保證藥物均勻覆蓋幼苗的葉片和莖部,幫助藥物充分發揮效果。隨著幼苗生長,澆水量和澆水頻率也需要逐步調整。幼苗生長到20天左右時可以適當增加澆水量,技術人員可借助噴霧器對苗床進行噴水,保證苗床濕潤度保持相對均衡,避免大水漫灌對幼苗造成沖擊。當幼苗生長到30天左右時,可每天早上和傍晚各進行一次灌溉,以維持土壤的濕潤狀態。隨著幼苗不斷生長,進入9月后,澆水量應逐漸減少,以免水分過多而導致苗木徒長或引發病害現象。10月以后還要在土壤封凍之前澆灌一次封凍水,提高土壤的保溫效果,幫助苗木順利度過冬季。
3側柏苗木栽植技術
3.1苗木修剪技術
由于側柏具有生長能力強的特性,因此在正式定植之前要對苗木進行相應的修剪處理,盡可能在提高苗木移栽后成活率的同時改良苗木外觀形態。修剪的具體方式需根據苗木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既可以采取輕度修剪也可以進行重度修剪以達到最佳效果。對于常青針葉類苗木,由于其生長特性較為特殊,修剪時應盡量避免大量修剪,而優先采取輕度修剪的方式;輕度修剪主要是去除苗木上受到損傷或感染病蟲害的部分,其他健康的部分則無須過多修剪。若當前側柏種植工作采取反季節種植方案,或者當前所移栽苗木的生長能力較弱,則要將重度修剪的方式應用到其中,全部去除苗木上多余的枝葉,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分蒸發和養分消耗,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對骨干部分的保護,從而確保苗木在栽植后的成活率達到相對較高的水平。重度修剪雖然會暫時影響苗木的外觀,但對于生長力較弱或移栽條件不利的苗木而言是一種必要的保護措施。
3.2反季栽植苗木防護措施
反季栽植苗木防護技術是側柏苗木栽植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尤其是在夏季高溫環境下,苗木的成活率極易出現大幅度波動。夏季氣溫較高,陽光直射強度大,苗木的水分流失速度加快,土壤中的水分蒸發也較為迅速,而地下水的補給速度相對較慢,若缺乏實質有效的人工灌溉工作,則苗木在移栽后會大批量死亡。針對這類問題,遼寧地區種植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應優先考慮那些具有較強儲水能力和耐旱能力的品種,其中容器苗和截根苗是夏季栽植的理想選擇,這是由于容器苗的主根可以儲藏大量的養分,這些養分能夠為側根的生長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時主根和側根可以通過光合作用來逐步擴大根部吸收面積。這種結構使得容器苗在面對夏季干旱炎熱的天氣時,能夠更好地保持健康生長狀態并提升其成活率。盡管截根苗在栽植時根部會有傷口暴露在空氣中的風險,但通過及時補水和適當的營養補充,可以促進傷口的愈合和根系恢復。并且截根苗的根系結構相對較為緊湊,整體水分流失總量較少,因而其耐高溫環境。
從截根苗生長需求上進行分析能夠明確,由于其根部存在傷口且暴露在外,水分的流失速度較快,因此需要及時進行補水操作,補水時應避免一次性大量澆水,配合采取小水勤澆的方式以保持土壤的濕潤狀態。后續還可配合使用一些刺激性較小的肥料,幫助苗木恢復生長。由于夏季陽光直射強度較大,苗木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容易導致水分蒸發過快,因此需要對其進行遮陰處理,避免陽光直射對苗木的損傷,此時管理人員可采用遮陽網或其他遮陰設施,幫助苗木在高溫環境下得到實質有效的防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種植園內部可在苗木四周按照一定距離安裝噴霧器,定時對苗木進行噴水以保證每一株苗木都能夠及時獲取到所需水分。噴霧系統不僅可以均勻地濕潤苗木周圍的土壤,還能通過細小水霧降低苗木周圍的空氣溫度,在這一過程中為苗木的生長提供一個更加適宜的環境。噴霧系統還可以降低人為澆水頻率,減輕勞動強度的同時充分利用區域內所具備的各類水資源條件。
3.3栽植后的養護工作
由于側柏這類植物在完成移栽后的一段時間內依然會受到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生長問題,因此要對其開展針對性養護工作,幫助苗木保持穩定生長狀態的同時達成預期種植目標。而不同種類的苗木以及同一苗木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工作人員需要根據苗木的實際生長情況,合理選擇澆灌水量、澆灌時間以及肥料施加方案。篩選灌溉水源時應優先選擇井水和河水等純凈無污染的天然水源,避免使用含有化學添加劑的水源以免對苗木造成不良影響。澆灌量的控制同樣需要根據每株苗木的生長狀況進行調整,對于生長旺盛、需水量大的苗木可以適當增加澆灌量;而對于生長緩慢或耐旱性強的苗木,則應減少澆灌量,避免水分過多而導致根部病害。在雨季期間還需要特別注意苗木樹坑的排水情況,定期檢查并及時排除多余的積水,防止苗木因水澇問題而出現爛根現象。
養護人員開展施肥工作時也要根據苗木生長情況調整施肥方案及其細節,這是由于不同苗木會對肥料需求產生較大偏差,通常情況下施肥工作的主要目標集中在出現枝葉變黃、干枯掉落等營養不足癥狀的苗木上。在施用肥料之前,應對肥料進行充分的腐熟和稀釋處理,以此來規避濃度過高而灼燒苗木根系,配合苗木生長需求調整肥料施加種類及其施肥方案,確保肥料得到有效利用,促進苗木健康生長。
綜上所述,在對側柏容器育苗技術及苗木栽植技術具體方法展開研究時,基層林業部門還需進一步加深對有關技術的研究,為植樹造林工作提供有效保障,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以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宏亮.側柏容器育苗及抗旱造林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24(18):112-114.
[2]姚代炎.林業育苗中側柏容器育苗技術應用及發展策略研究[J].種子世界,2024(9):198-200.
[3]郭靜.側柏播種育苗和容器育苗技術分析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種子世界,2024(9):207-209.
[4]馬紅梅.側柏容器育苗技術應用及苗木栽植技術具體方法[J]河北農機,2024(16):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