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作為林場的主要樹種之一,在榆陽區林業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繁茂的生長狀況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直接關聯著林場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油松林不僅能夠防風固沙、保持水土,還能提供豐富的生態資源,促進生物多樣性。然而,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林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盡管當前國內外在油松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榆林市及周邊地區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仍然顯得不足,面臨著病蟲害種類繁多、防治難度大、防治技術落后等諸多挑戰。因此,加強油松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對于提升林場病蟲害防治水平、保障油松林健康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1榆陽區油松病蟲害發生規律
1.1油松主要病蟲害種類
油松松針銹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發生規律與氣候條件和樹木生長狀況密切相關。通常,在高溫多濕的環境下,病害的發生率會顯著增加。此外,油松生長衰弱、抗逆能力降低時,也更容易受到銹病的侵襲。銹病發生初期,松針上會出現褪綠的小斑點,隨后逐漸擴大并變為褐色,嚴重時會導致松針枯黃脫落,影響樹木的光合作用和生長。
油松落針病主要由細菌或真菌引起,其發生規律與病原菌的越冬、傳播及侵染過程緊密相關。病原菌通常在落葉或病枝上越冬,次年通過風雨傳播至健康針葉上,經過一定的潛育期后發病。落針病會導致針葉提前枯黃脫落,使新稍生長緩慢或死亡,嚴重影響油松的生長和觀賞價值。
油松毛蟲病是一種由松毛蟲幼蟲啃食針葉引起的蟲害。毛蟲幼蟲在春季開始上樹危害,夏季化蛹,秋季再次孵化出幼蟲危害。其發生規律與幼蟲的生長發育周期、天敵數量及環境條件等因素有關。毛蟲蟲害嚴重時,針葉大量被啃食,影響樹木的光合作用和營養積累。
此外,鳥害也是油松林中常見的災害之一,鳥類啄食松果和嫩枝,對樹木的生長和繁殖造成一定影響。而松稍螟等蛀干害蟲則通過蛀食枝干危害油松,導致枝干枯死或整株死亡。這些病蟲害的發生規律與樹木生長狀況、環境條件及天敵數量等多種因素有關,需要利用綜合防治策略來有效控制。
1.2病蟲害發生特點
季節性變化方面,病蟲害在油松林中的發生往往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春季,隨著氣溫的回升和濕度的增加,病原菌和害蟲開始活躍,成為病蟲害發生的高峰期。此時,油松松針銹病、油松落針病等病害以及油松毛蟲病等蟲害開始大量出現,對油松的生長構成嚴重威脅。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擴散,同時害蟲的繁殖速度也加快,病蟲害的危害程度進一步加劇。秋季,隨著氣溫的下降和濕度的減少,病蟲害的活動逐漸減弱,但部分害蟲會尋找越冬場所,為來年的危害埋下伏筆。冬季,雖然病蟲害的活動相對減少,但低溫干燥的環境條件也可能導致油松出現凍害等生理問題,進一步影響其生長。
在擴散規律方面,病蟲害在油松林中的傳播方式多樣,包括風雨傳播、昆蟲傳播、人為傳播等。病原菌和害蟲可以通過氣流、雨水等自然因素在油松林間快速傳播,也可以通過鳥類、昆蟲等生物媒介進行擴散。此外,人為活動如修剪、移植等也可能導致病蟲害的傳播。一旦病蟲害在油松林中定殖,往往會迅速擴散,對整片林場的油松造成危害]。
病蟲害會破壞油松的葉片、枝干等組織,導致光合作用減弱、營養積累減少,進而影響油松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狀態。嚴重時,病蟲害甚至會導致油松死亡,對林場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造成重大損失。
1.3病蟲害發生原因分析
溫度、濕度和降雨等氣候條件直接影響病原菌和害蟲的生存、繁殖和擴散。例如,高溫高濕的環境有利于病原菌的滋生和擴散,同時也為害蟲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相反,干燥寒冷的氣候則可能抑制病蟲害的發生。榆陽區地處陜北地區,氣候干旱少雨,但夏季高溫多濕,這種氣候條件為某些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土壤類型、肥力和水分等土壤因素直接影響油松的生長狀況和抗逆能力。土壤貧瘠、水分不足或過多都可能導致油松生長衰弱,從而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營養元素含量也會影響病蟲害的發生。例如,缺乏某些營養元素可能導致油松抗逆能力下降,從而更容易感染病害。
樹種單一、混交比例低的林分結構容易導致生態系統脆弱,生物多樣性降低,從而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混交林中,不同樹種之間可以形成生態位互補,有利于天敵的生存和繁殖,從而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然而,榆陽區油松林往往樹種單一,混交比例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蟲害的發生風險。
管理不善、防治不及時等人為活動可能導致病蟲害迅速擴散和蔓延。例如,修剪不當可能導致傷口感染病害,防治不及時則可能導致病蟲害危害程度加劇。因此,加強林場管理,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是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的關鍵措施。
2油松高效防治技術
2.1病蟲害防治原則與策略
油松病蟲害防治需遵循一系列原則與策略,以確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首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在病蟲害發生之前,就應采取一系列預防措施,如加強林場管理、提高油松的抗逆能力等,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同時,一旦發生病蟲害,應立即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以控制病蟲害的擴散和危害程度。
其次,“生態優先,保護生物多樣性”。在防治過程中,應優先考慮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避免對環境和生物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通過合理利用天敵、微生物等自然因素進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生態環境。
最后,“因地制宜,科學防治”。不同地區、不同林分結構的油松林面臨的病蟲害種類和危害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同時,應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遙感監測、大數據分析等,提高病蟲害防治的精準度和效率。通過這些原則與策略的實施,可以確保油松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2.2病蟲害防治技術
2.2.1營林技術措施
在油松病蟲害防治技術中,營林技術措施是從源頭上增強了油松林的自我防御能力,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和擴散。選育抗病蟲害品種是首要任務,通過科學研究和篩選,培育出具有優良抗病蟲害特性的油松品種,這些品種在生長過程中能更好地抵御病原菌和害蟲的侵襲,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
營造混交林是提高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在油松林中引入其他樹種,形成多樹種混交的林分結構,有助于構建更加復雜的生態系統。混交林中的不同樹種之間可以形成生態位互補,為天敵提供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從而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同時,生物多樣性的增加還能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抵抗力,減少病蟲害對油松林的危害。
合理修剪是減少病蟲害侵染機會的重要手段。通過定期修剪油松的枝條和葉片,可以去除病弱、枯死和過密的枝葉,改善林內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原菌和害蟲的滋生環境。同時,修剪過程中要注意避免造成傷口,以減少病蟲害的侵染機會。
加強土壤管理能提高林木抗逆性,通過改良土壤結構、合理施肥和灌溉等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含量,為油松提供充足的養分和水分。健康的土壤環境有助于油松的生長和發育,增強其抗逆能力,從而更好地抵御病蟲害的侵襲。這些營林技術措施的實施,為油松林的病蟲害防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2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在油松病蟲害防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利用生物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自然、環保的方式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擴散。
首先,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針對油松毛蟲等害蟲,可以引入其天敵如赤眼蜂進行防治。赤眼蜂是油松毛蟲的重要寄生性天敵,能夠在害蟲體內寄生并繁殖,最終導致害蟲死亡。通過人工釋放赤眼蜂,可以有效降低油松毛蟲的數量,控制其危害程度。
其次,釋放有益微生物防治病蟲害。有益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具有抑制病原菌生長和繁殖的能力。例如,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微生物來防治油松腐爛病等病害。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或油松體表定殖后,能夠產生抗生素、細胞壁降解酶等物質,破壞病原菌的生長環境,從而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最后,應用植物源農藥進行防治。植物源農藥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殺蟲、殺菌或除草活性的物質。這些物質通常對環境友好,對害蟲和病原菌具有選擇性毒性,而對油松和其他非自標生物則相對安全。例如,可以利用苦參堿等植物源農藥來防治油松毛蟲等害蟲。苦參堿是從苦參等植物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具有廣譜殺蟲活性,對油松毛蟲等害蟲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這些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還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
2.2.3化學防治技術
在油松病蟲害防治技術中,化學防治技術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手段。但是,使用時須嚴格遵循農藥選擇與使用原則,掌握農藥噴灑技術與注意事項,并進行農藥殘留監測與安全性評價。
針對油松毛蟲,可選用 2 % 安得利粉劑進行化學防治。在幼蟲尚未孵化或寄居在油松上時,以樹干為中心,均勻噴灑該藥劑。具體用量為每畝使用安得利粉劑200\~300克,兌水稀釋至適宜濃度后噴灑。噴灑次數根據蟲情而定,一般每隔7\~10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3次。需注意,噴灑時應避開高溫時段,以免對油松造成藥害。
油松腐爛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選用1:1:100的波爾多液或粉銹寧800倍液進行防治。發病初期,以油松樹干和枝條為重點,均勻噴灑藥劑。波爾多液的配制方法為硫酸銅、石灰和水的比例為1:1:100,充分混合后使用。粉銹寧800倍液則是將粉銹寧原藥兌水稀釋800倍后使用。噴灑次數為每隔15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3次。噴灑時需注意藥劑的均勻性和覆蓋率,以確保防治效果。
松鞘螟是油松林中的一種重要害蟲,可選用 5 0 % 辛硫磷乳油1500倍溶液或 5 0 % 松螟乳油1000倍溶液進行防治。在幼蟲孵化期,以油松葉片和嫩枝為重點,均勻噴灑藥劑。具體用量為每畝使用辛硫磷乳油100\~150毫升或松螟乳油80\~120毫升,兌水稀釋至適宜濃度后噴灑。噴灑次數為每隔7\~10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3次。噴灑時需注意藥劑的安全性和環保性,避免對環境和生物造成危害。
在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時,務必遵循農藥殘留監測與安全性評價的原則,確保藥劑的使用不會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同時,也需關注藥劑的殘留期限和降解速度,以避免對油松林造成長期污染。
2.2.4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在油松病蟲害防治中同樣占據著重要地位,它利用物理原理或機械手段來防治病蟲害,具有環保、安全、無殘留等優點。
針對油松毛蟲成蟲具有趨光性的特點,可以利用捕蟲燈進行誘殺。捕蟲燈通常利用黑光燈或高壓汞燈等光源,吸引成蟲飛向光源并落入捕蟲網或電擊裝置中,從而達到滅殺成蟲、降低種群密度的目的。此外,在成蟲羽化前或休眠期,也可以使用性誘劑結合誘蟲板進行誘殺,利用性誘劑模擬雌蟲釋放的性信息素,吸引雄蟲前來交配,而誘蟲板則涂有黏膠,可以將誘來的雄蟲粘住并殺死。
松鞘螟同樣具有趨光性,因此也可以利用捕蟲燈進行誘殺。在幼蟲孵化期,可以在林間懸掛捕蟲燈,吸引幼蟲飛向光源并落入捕蟲網中。此外,對于受害嚴重的油松,可以采取高溫處理的方法,如使用高溫蒸汽或熱空氣對樹干和枝條進行加熱處理,以殺死隱藏在樹皮下的幼蟲和蟲卵。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溫處理可能會對油松造成一定的傷害,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評估。
對于油松腐爛病,可以采取刮除病斑、涂抹殺菌劑的方法進行防治。同時,對于蛀干害蟲如紅脂大小蠹等,可以使用樹干注藥的方法進行防治。樹干注藥是將具有內吸或觸殺作用的藥劑注入樹干內,通過藥劑在樹體內的傳導作用殺死害蟲。這種方法具有操作簡便、防治效果好、對環境污染小等優點。在進行樹干注藥時,需根據害蟲的種類和危害程度選擇合適的藥劑和注藥濃度,并注意保護油松的根系和樹皮不受損傷。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降低環境污染,還能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
綜上所述,油松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復雜多變,受到氣候、土壤、林分結構及人為因素等多重影響。為了有效控制病蟲害,保障油松林的健康與穩定,人們需采取高效、環保的防治技術。從營林技術措施到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適用場景。通過綜合運用這些防治技術,并結合科學的監測與管理,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保護榆陽區油松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宋珊.油松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現代農村科技,2024(7):36-37.
[2]張璐.甘肅省白龍江林區林業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南方農業,2024,18(8):239-242.
[3]翟躍琴.油松病蟲害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3(7):45-46.
[4]趙富生.陜北油松林的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22,12(9):25-27.
[5]任世棟.油松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種子科技,2022,40(1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