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林是以生產果品、食用油料、飲料、調料、工業原料和藥材等為主要目的的林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青海西寧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屬于大陸性高原半干旱氣候,年降水量相對較少,蒸發量大,干旱問題較為突出,對經濟林的栽植與生長產生了較大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需要有效運用抗旱保水栽培技術,保障經濟林的健康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
1西寧地區自然地理概況及林業發展概況
西寧地區年平均降水量300\\~500毫米,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集中,雖帶來一定水源,但因過于集中,部分雨水快速形成徑流流失,土壤未能充分吸納。而春季萬物復蘇,經濟林樹木萌發生長急需水分,此時降水卻稀少。秋季氣溫漸降,降水同樣不足,影響果實成熟與營養積累。
西寧年蒸發量1200\\~1500毫米,遠超降水量。空氣干燥,土壤水分散失快。加之該地區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土壤水分加速蒸發,這使得經濟林生長可利用的有效水分匱乏。
在林業發展上,西寧雖面臨干旱挑戰,但也在積極探尋適宜路徑。當地依據自然條件,著力發展耐旱經濟林品種,如沙棘、枸杞等,這些樹種不僅適應干旱環境,還具備較高經濟價值。同時,大力推廣抗旱保水技術,如滴灌、地膜覆蓋等,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這些舉措,西寧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推動了林業經濟發展,逐步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2整地蓄水技術
2.1魚鱗坑整地
魚鱗坑是在山坡地形上廣泛應用的整地方式,其是沿著山坡等高線精心挖掘而成的半月形坑穴,多個坑穴呈品字形錯落排列。魚鱗坑的結構設具備蓄水保土能力。當降雨發生時,坡面徑流順著地勢流動,遇到魚鱗坑的阻擋后,水流速度減緩,部分水流順勢流入坑內。坑埂的存在如堤壩一般,阻止坑內水分的外流,使其能夠在坑內留存積聚。同時,坑內的土壤和預先填入的有機物發揮吸納作用,能夠迅速吸收并儲存水分,增加坑內土壤的含水量。
魚鱗坑的短徑通常控制在0.8\\~1.5米,長徑則保持在1.0\\~2.0米。坑深一般為0.3\\~0.5米,這樣的規格既能保證坑內有足夠的空間儲存水分,又不至于因過深而增加挖掘難度以及對山體穩定性造成過大影響。
在挖掘過程中需要對表土和生土的區分處理。表土富含豐富的腐殖質和養分,是植物生長初期所需營養的重要來源。生土相對貧瘠,但結構較為緊實,適合用于筑埂。挖掘時,需小心地將表土和生土分別堆放,確保二者不混淆。隨后,先在坑底鋪填適量的雜草、落葉等有機物,這些有機物能增加土壤的透氣性,還能在后續的分解過程中釋放養分。最后,利用挖出的生土在坑的邊緣筑埂,埂高一般維持在0.2\\~0.3米,埂的修筑要保證緊實牢固,以有效阻擋坡面徑流。
2.2水平溝整地
水平溝是沿坡地等高線方向開挖的一種特定規格的溝道。降雨時,坡面雨水順勢流入水平溝,溝道減緩水流速度,延長雨水在土表停留時間,大幅提高土壤含水量。將經濟林苗木種于溝內,為根系營造水分充足的環境,滿足其生理需求,促進根系生長發育,增強樹木抗旱能力。尤其對蘋果、梨等果園經濟林,利于營養與生殖生長,提高果實產量與品質,增加果農經濟效益。
溝底寬度通常設定在0.3\\~0.5米,既要保證溝內有足夠的空間容納水流和儲存水分,又不至于因過寬而導致土壤挖掘量過大以及溝壁穩定性下降。溝口寬度相對較寬,一般為0.5\\~0.8米,這種梯形結構設計有利于引導坡面雨水順利流入溝內,并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水流速度,減少水流對溝壁的沖刷。溝深一般控制在0.4\\~0.6米,這樣的深度能夠確保溝內具備充足的蓄水空間,滿足經濟林苗木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溝長依據具體的地形情況靈活確定,一般在3\\~5米較為常見,過長或過短都影響其蓄水和排水效果。溝間距則保持在2\\~3米,這樣的間距設置能保證相鄰溝道之間相互配合,有效攔截坡面徑流。
在開挖完成后,需要對溝內的土壤全面翻松,翻松深度應達到一定程度,一般為20\\~30厘米,以打破土壤的板結層,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透水性。此外,可適量填入有機物料,如腐熟的農家肥、枯枝落葉等為土壤提供養分,還能進一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3梯田整地
在坡度較緩的山地或丘陵地帶,可以修筑梯田。修筑梯田可以改善山地或丘陵地區水分管理狀況。能將坡地改造成相對平整的梯田,極大減少水土流失現象。坡地降雨時徑流速度快,易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而梯田可減緩水流速度,使雨水在梯田內停留更長時間,大部分水分滲入土壤,保護了土壤資源。
梯田面應保持 1 % ~ 3 % 的內傾坡度,可使雨水自然流向內側,避免流失,實現有效收集和儲存,還能讓多余水分緩慢滲透到土壤深層。田埂是梯田結構穩定和蓄水的關鍵,需夯實處理以增強抗沖刷能力。其高度通常為0.3\\~0.6米,地勢陡峭、降雨量大的區域可適當增加,地勢平緩、降雨量小的地方則相應降低;頂部寬度一般保持在0.3\\~0.5米,便于人員行走和田間管理操作。
3選用抗旱樹種與苗木
3.1抗旱樹種選擇
3.1.1常見抗旱樹種特點及適應性
西寧地區受大陸性高原半干旱氣候影響,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相對較低,且降水分布不均。經濟林栽種期間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思想,經濟林的抗旱性能主要取決于樹木的自身遺傳特征,所以需選擇耐旱性強的經濟林樹種2。
沙棘是一種典型的抗旱經濟林樹種,其根系極為發達,主根能夠深入土壤深層,有的甚至可達數米,這種強大的根系系統使其能夠在干旱的土壤環境中汲取到深層的水分,滿足自身生長需求。同時,沙棘具有很強的耐瘠薄能力,即使在土壤肥力不高、養分匱乏的環境下,依然能夠頑強生長。
枸杞同樣是適應西寧當地氣候的優良經濟林樹種。它的葉片具有獨特的保水結構,其角質層較厚,能夠有效減少水分通過葉片的散失,降低蒸騰作用強度。枸杞對干旱環境有一定的耐受性,在相對缺水的條件下,依然能夠維持基本的生長和發育。其果實不僅可直接食用,還在中醫藥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是藥食同源的重要資源,市場前景廣闊。
文冠果和山杏也是適宜在西寧地區種植的抗旱樹種。文冠果具有較強的耐旱性和耐寒性,其根系發達,能夠在干旱的山地和丘陵地區扎根生長。文冠果的種子含油量高,可用于生產生物柴油等工業原料,同時其花朵美麗,也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山杏則對干旱和寒冷環境有較好的適應性,其根系具有很強的固土能力,能夠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山杏的果實可食用,杏仁還具有藥用價值,在西寧地區的生態防護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樹種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適應干旱環境的生理特征,如葉片角質化程度高,能夠有效減少水分蒸發;氣孔調節能力強,可根據環境水分狀況調節氣孔開閉,控制蒸騰作用,從而在有限的水分條件下維持自身的生長和生存。
3.1.2根據立地條件適配樹種
在西寧地區進行經濟林樹種選擇時,需要充分考慮立地條件。不同的立地條件,如土壤肥力、地勢高低、光照條件等,對樹種的適應性有著顯著影響。
對于土壤較為貧瘠、地勢稍高的山坡地,可以選擇沙棘。這類地區土壤養分含量低,保水能力差,但沙棘憑借其強大的耐瘠薄能力和發達的根系,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扎根生長,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沙棘根系與根瘤菌共生形成的根瘤,還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攘條件。
而在土壤肥力相對較好、有一定灌溉條件的區域,枸杞和文冠果則更能發揮其生長優勢。枸杞對土壤肥力有一定要求,充足的養分供應能夠促進其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果實的產量和品質。在具備灌溉條件的情況下,能夠保證枸杞在生長關鍵時期獲得充足的水分,滿足其生長需求。文冠果雖然耐旱,但在土壤肥力較好的環境中,其生長速度會加快,種子產量和含油量也會相應提高。同時,文冠果對光照要求較高,在地勢開闊、光照充足的區域,能夠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積累更多的有機物質。
3.2優質苗木選擇
3.2.1裸根苗木要求
在經濟林栽植中,裸根苗木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栽植后的成活率和生長狀況。對于裸根苗木,根系的完整性是基本要求。完整的根系應包括主根、側根和須根,且各部分根系應分布合理。主根應粗壯且有一定長度,一般要求主根長度為20\\~30厘米,以確保苗木能夠扎根穩固,深入土壤深層吸收水分和養分。側根應盡量多且分布均勻,側根數量一般為5\\~8條,且分布在主根周圍不同方向,這樣可以擴大根系在土壤中的吸收范圍,提高苗木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能力。
根幅需與苗木的地徑、苗高等相匹配。一般來說,根幅應達到苗木地徑的8\\~10倍,這樣才能保證苗木在栽植后根系有足夠的空間在土壤中伸展,從更大范圍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分,提升苗木的抗旱能力。例如,地徑為2厘米的苗木,其根幅以16\\~20厘米較為合適。同時,根系應無病蟲害和機械損傷,保持健康狀態。
3.2.2容器苗選擇要點
容器苗在近年來的經濟林栽植中應用越來越廣泛,因其具有諸多優勢,如移栽成活率高、緩苗期短等。在選擇容器苗時,首先要確保苗木在容器內生長狀態良好。苗木的莖干應直立、粗壯,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分枝,一般要求苗木高度為30\\~50厘米,且有2\\~3個健壯的分枝,這樣的苗木具有較強的光合作用能力和生長潛力。
根系方面,要保證根系不能穿出容器底部,否則在移栽過程中,穿出的根系容易受到損傷,影響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同時,容器內要有足夠的基質包裹根系,基質應具備良好的保水、保肥和透氣性,為根系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在起苗運輸以及栽植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對根系造成嚴重損傷,確保根系的完整性。此外,優先選擇本地培育的經過馴化適應本地氣候的容器苗,這些苗木在長期的本地生長過程中,已經適應了西寧地區的干旱環境、土壤條件和氣候特點,對當地的干旱環境適應性更強,栽植后能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減少緩苗期,提高成活率和后續生長質量。
4節水灌溉技術
4.1滴灌技術
滴灌系統主要由水源、首部樞紐(包括水泵、過濾器、施肥裝置等)輸配水管網和滴頭組成3。在西寧地區進行應用時,首先要根據經濟林種植的布局以及地形特點來合理鋪設滴灌管網,確保管網覆蓋到每一株經濟林樹木。滴頭的間距和流量要依據不同樹種、樹齡以及土壤類型進行精細調整。例如,對于幼齡果樹,由于其根系分布范圍較小,滴頭間距可適當縮小,一般控制在0.2\\~0.3米,保證根系周圍土壤能均勻濕潤;對于成齡果樹,可根據樹冠大小和根系分布范圍確定滴頭位置,滴頭間距可適當擴大至0.5\\~0.8米。
4.2微噴灌技術
微噴灌是利用微噴頭將水以霧狀噴灑到經濟林樹冠下的灌溉方式。微噴頭的噴灑半徑一般為0.5\\~3米,需要根據種植密度和樹冠大小來選擇合適的噴頭型號。在布置噴頭時,要確保噴頭覆蓋范圍能夠均勻覆蓋整個經濟林種植區域,避免出現灌溉死角,一般噴頭間距根據其噴灑半徑來合理確定,相鄰噴頭的噴灑范圍要有一定的重疊,保證灌溉的均勻性。
4.3小管出流灌溉技術
小管出流灌溉則通過直徑較小的塑料小管將水直接送到經濟林樹木根部。小管出水口一般安裝在離樹干一定距離(通常為0.3\\~0.5米)的地方,根據樹木大小和土壤吸水情況控制水流大小,水流緩慢流出后在重力作用下向四周滲透,確保水分能均勻擴散到根系周圍土壤。這種灌溉方式成本相對較低,安裝簡便,適合西寧地區一些小規模經濟林種植戶使用。它能在滿足樹木生長所需水分的同時,避免水分的大量浪費。
5地面覆蓋技術
5.1地膜覆蓋
地膜能夠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發,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減少土壤與外界空氣的水分交換。在地膜覆蓋方面,常用的有普通聚乙烯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在完成經濟林的栽植后,將地膜覆蓋在樹盤周圍,地膜的寬度要根據樹盤大小確定,一般需覆蓋到樹冠投影范圍以外0.3\\~0.5米的區域。覆蓋時要確保地膜與土壤緊密貼合,邊緣用土壓實,防止被風吹起,保證地膜覆蓋的密封性,以達到最佳的保水效果。
5.2秸稈覆蓋
秸稈覆蓋不僅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其覆蓋在土壤表面相當于給土壤加了一層“保護層”,阻擋了陽光直射和空氣流動對土壤水分的影響。秸稈逐漸腐爛,會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使土壤變得更加疏松,孔隙度增加,進一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利用農作物秸稈如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等進行地面覆蓋時,先要將秸稈粉碎,粉碎后的長度一般控制在5\\~10厘米,再均勻地鋪在經濟林行間和樹盤上,覆蓋厚度通常為10\\~20厘米。覆蓋時要注意避免秸稈堆積過厚而影響雨水滲透,同時也要防止覆蓋太薄,否則起不到良好的保水作用。
通過整地蓄水、選用抗旱樹種與苗木、節水灌溉、地面覆蓋、保水劑應用等多種技術的運用,并不斷改進和推廣這些技術,能夠有效應對干旱挑戰,促進西寧地區經濟林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其他類似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經濟林栽培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技術研發、完善推廣機制,讓抗旱保水栽培技術更好地服務于經濟林建設,助力林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西寧市人民政府.自然地理[EB/OL].(2024-08-26)[2024-12-30].https://zygh.xining.gov.cn/.
[2]鄧擁軍.經濟林抗旱保水栽培技術的應用[J].吉林農業,2018(20):98-99.
[3]張龍武.經濟林抗旱保水栽培技術分析[J].農家參謀,2018(19):53.
[4]盧繼成.不同旱地造林節水措施對土壤環境及苗木生長影響的研究[J].河北農機,2023(17):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