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發動機制造專家格里希是我國引進的首位“洋廠長”。1984年,這位德國人在湖北武漢柴油機廠走馬上任,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進程中“一件令人吃驚的新聞”。
“格里希效應”帶來的震撼與影響,對全面推進我國“引智”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
1983年7月,鄧小平同志發表了《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談話,百業待興的中國向世界敞開了懷抱。
1984年,武漢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同年,65歲的格里希作為聯邦德國退休專家組織(SES)派往武漢的外國專家之一,來到武漢柴油機廠擔任技術顧問。
武漢柴油機廠(簡稱武柴)是一座有著輝煌歷史的工廠,曾手工打造出全國第一臺小型手扶拖拉機。改革開放后,武柴漸漸掉隊。
一到武漢,格里希就認真“顧問”起來。他深入車間,了解生產、設備、管理等各方面問題。寫下十多萬字的咨詢意見,提了上百條合理化建議。然而,他的建議卻被忽視、擱置,看到管理混亂、質量馬虎的局面,他激動地說:“要是我當廠長,決不這么干!”
根據當時出臺的“引智”精神和格里希的個人意愿,1984年11月,武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聘請格里希擔任武柴廠長。
改革開放初期,聘請一位外國人擔任國企廠長,無疑是件“吃螃蟹”的事。一時間,爭議四起。
有干部說:請“洋人”當個技術顧問還算可以,讓他當廠長就總覺得有點不合適。
有職工說:中國這么大,難道就選不出一個廠長來?為什么偏要請外國人?
還有人不服氣:他那個廠長好當,一無關系網,二不管柴米油鹽……
時任武漢市市長的吳官正力排眾議,在報紙上刊登了他與一名普通工人的往來信件,他在回信中寫道:“我們許多方面還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請先生,格里希就是我們要請的先生中的一個。”
上任后,格里希發現,加工車間流水線上有幾臺缸體緊固水箱的螺孔違反圖紙規定,被鉆穿了。他立即下令停工檢查。
仔細檢查,發現問題嚴重:加工車間150個缸體有問題;繼續查,從生產車間一直查到總裝車間、成品車間,共查出250個問題缸體。
有人不以為然:“過去不都是這么干的?柴油機照樣賣得出去!”
“這是嚴重的生產事故!”格里希親自督促,逐一采取補救措施。
“洋廠長”變成“嚴廠長”,一些工人不理解,認為他“太過分了”。
上任不久,廠里發生多起質量事故,格里希“大刀闊斧”動干部:總工程師和檢驗科長沒有盡責,被免去職務;工藝科長和一名技術員認真負責,分別被提拔為總工程師和檢驗科副科長;機修車間一名機修工在精度不高的機床上加工出高精度產品,獎勵20元;一名測量工連夜加班測量完540個點位,送其去成都參觀學習。
格里希當廠長時,除主抓質量、從嚴治廠外,還提出過一套企業改革方案。
在任兩年期間,格里希從嚴治廠,身體力行,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武柴管理落后、質量低劣的面貌。那段時間,武柴廠生產的產品向東南亞7個國家出口,年出口量達到5000臺,創匯超過百萬美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
“武漢出了個洋廠長”開始為全國所知。隨之而來的,是更大范圍內關于國企改革的討論。工廠的工人、領導、大學老師、市民……都參與到這場大討論中。
討論持續了5個月,人們的討論重心也逐漸從“洋廠長能不能管好國企”變成了反思國企自身管理的不足。
在格里希任職期間,眾多武漢企業多次到武柴參觀取經。格里希除了為本地企業廠長講授管理之道外,還應邀到江西、內蒙古、浙江、廣西等地進行技術指導或講學。
“聘任‘洋廠長’的意義并不局限于他搞活了一個武柴,更重要的是,國企在引進人才上的大膽嘗試,開了風氣之先,為全國在引進智力助力改革上樹立了典范。”有專家評價。
1986年11月4日,格里希結束任期離漢回國。離別之際,他寫了一封信,歸納了十多條國企的弊端并提出建議,如提倡過節儉日子、中央成立設備調劑中心把某些企業閑置的設備有償調撥給缺少設備的企業等。
鑒于格里希作出的突出貢獻,武漢市授予格里希“榮譽市民”稱號和在華永久居留資格,使他成為來華外籍人士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在2018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已去世15年的格里希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
(摘編自2024年第11期《黨員文摘》/原載《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