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是因改革開放而誕生的全新群體,也是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反觀企業家開啟創業的節點,可以發現,他們的步伐與改革開放的進程幾乎同步。
以1978年為節點,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背景下,鄉鎮企業興起,“能人”輩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宣布開啟農村改革,農戶承包經營,土地集體所有權與農戶承包經營權實現了“兩權分置”。
中國主要的商業進步,發生在農村地區和非常偏遠的四五線城市,誕生了很多個體戶和鄉鎮企業。比如,魯冠球創辦的萬向集團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魯冠球被譽為中國鄉鎮企業家的一面旗幟,被稱為企業家中的不倒翁和常青樹。
廣東順德人何享健創辦的美的集團,也是從鄉鎮企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于1980年進入家電產業。同樣是順德人的梁慶德,在1978年創辦格蘭仕集團,其前身是一家鄉鎮羽絨制品廠。
第二代企業家以1984年為節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催生現代公司雛形。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宣布把農村所進行的承包制經驗引進城市,開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經營不善,變革在即,在承包制和雙軌制的背景下,一些人從體制里走出來創業。
1984年成為城市體制改革和中國工業改革的元年,也是現代公司的元年。這批企業最大的特點是開始注重管理和企業文化。比如,曾在體制內工作的王石辭去公職,掘金深圳,成立萬科集團。
以1992年為節點,開啟知識分子、公務員“下海潮”。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提出“社會主義國家不發展商品經濟,不發展市場經濟只有死路一條”。在國企、科研院所和政府機構任職的知識分子、公務員紛紛“下海”經商。
這一時期的代表企業家,有當時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任研究員的陳東升,后來創辦了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和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央黨校政治學博士馮侖創辦萬通集團;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的郭廣昌,在“南方談話”后創辦復星集團。這些企業家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探索期,在不確定性中謹慎試水。
以1997年為節點,互聯網革命催生出一批技術逐浪者。1997年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元年。
最早接觸互聯網的海歸紛紛回國創業,在國內互聯網的藍海中,一些嗅覺靈敏者抓住時機,積極布局,成為中國高速發展時代的弄潮兒。比如,張朝陽創辦的愛特信ITC網站。1998年2月,張朝陽在中國“克隆”雅虎,創立“搜狐”。1997—1999年期間,王志東創辦新浪,丁磊創辦網易,三大門戶網站獲得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波紅利。
稍晚一些,馬云、馬化騰、李彥宏所創立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分別成為電商、社交、搜索領域的巨頭。與以往三代企業家相比,第四代企業家在更為寬松的市場環境下,創造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奇跡。
第五代企業家以2012年為節點,是創新創業浪潮下的模式迭代者。伴隨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新商業模式、新技術給傳統企業帶來重大變革。這一時期崛起的企業,更多是基于互聯網的基礎環境,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實現指數增長。比如,王興創立的美團,在O2O(線上到線下)領域經歷千團大戰后一家獨大;多次創業都很成功的姚勁波,在本地服務領域創立了58同城;以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誕生的滴滴打車、科大訊飛等,這些知名企業的創立人都代表著最新企業家群體的新面貌。面對數字化時代的全新挑戰,第五代企業家的成長更加令人期待。
(摘編自2018年第9期《黨員文摘》/原載《華聲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