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自2003年通過至今,已有二十余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中簡稱“非遺”)逐步進入公眾視野,如非遺紀錄片、非遺文化主題綜藝、非遺數字化藏品、非遺實體文創、非遺文旅、非遺研學等,公眾對非遺的認知從興趣到體驗不斷加深。尤其是伴隨鄉村振興的深入,紡織刺繡非遺因大多扎根鄉土,如國家級湖北紡織刺繡非遺項目即黃梅挑花、紅安繡活、陽新布貼主要分布于黃梅縣、紅安縣、陽新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特別是根據鄉村特征建設的非遺工坊,對農村非遺的發展傳承起到重要推進作用。因此,本文通過系統性梳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二十年來變化發展的主要階段,以期理清湖北省紡織刺繡非遺發展方向,再結合深度剖析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經驗與湖北省紡織刺繡非遺發展現狀,探尋湖北紡織刺繡非遺可持續發展之道。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變化階段

近年來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多方的不懈努力,非遺保護體系日益完善,如陸續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立法與政策,從整體保護政策與規劃到針對非遺資金、非遺相關場所等極具指導性的細節措施;逐步落實非遺普查工作,理清非遺保護對象;加強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保障非遺的有序傳承;非遺傳播方式和途徑與時俱新,內容更加豐富等。具體如圖1所示,從以下三個階段厘清我國非遺保護發展階段,從而更好地為湖北紡織刺繡非遺可持續發展探尋路徑。
(一)非遺保護與發展基石期(2005—2011)
非遺文化保護是一項長期且細致的工作,基石期重在對非遺保護工作全面性構建。這一時期的非遺保護主要基于我國文物保護與國際非遺保護相關經驗展開,特征是以政府為主導,有針對性開始逐步構建適合于我國的非遺保護體系;以普查帶動非遺名錄認定,全方位探明我國非遺現況;高度重視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扶持,緊扣非遺傳承發展關鍵點。
首先,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目的等,其中確立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方針影響深遠[1。自此,非遺保護工作從非遺文化普查、代表作名錄體系、傳承機制等方面讓相關保護者、傳承者、研究者有了工作方向。
其次,到了2006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于12月1日起施行,進一步推進非遺管理。如該辦法中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了清晰要求,其中需要符合“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的條件對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2。自此,國務院開始逐步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研究所涵蓋的國家級湖北紡織刺繡非遺項目即黃梅挑花、漢繡、紅安繡活、陽新布貼分別在第一、第二批名錄中。自此,湖北紡織刺繡非遺保護對象逐漸明晰。伴隨著非遺名錄的陸續公布,非遺文化傳承人的認定也日益規范。200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不僅讓傳承人身份認定有了具體衡量標準,也明確了對其的扶持與管理[3。截至目前,湖北紡織刺繡非遺項目有4位傳承人入選,即黃梅挑花石九梅、漢繡黃圣輝、紅安繡活劉壽仙、陽新布貼蔡月娥。
最后,到了2011年,基于5年多的保護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發布,非遺文化立法對非遺保護意義重大。不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清晰界定,也從非遺調查、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與傳播等角度闡釋了保護工作的單位、具體工作等。同年,首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公布。由此,我國對非遺保護從非遺認定、保護政策與措施、保護單位、傳承人、傳承基地等方面,逐步打下堅實的保護基礎。
(二)非遺保護與發展積淀期(2012—2020)
2012年,黨的十八大對我國文化建設作出全面部署。非遺保護工作初見成效,積淀期的非遺保護工作從全面性建構到系統性建設,越發重視保護工作的細致性,一方面依據前期非遺保護工作的落實情況,對已有方案措施進行完善;另一方面,針對非遺保護的長效發展,從資金、產業發展等角度繼續補充。如公布《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實施意見》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讓非遺資金來源、運用與管理更加規范。這一時期,湖北省對非遺保護的力度也在加強,《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于2012年頒布實施,讓非遺保護地方性工作更加細化。同年,《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第一卷)》出版,書中呈現了湖北省非遺概貌。此外,湖北紡織刺繡非遺項目圖書《紅安繡活》與《黃梅挑花》相繼出版,讓人們對這些非遺項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到了2014年,文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中提到“推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納入職業教育體系,推動將學藝者納入免費中等職業教育范疇,并提供資金補助、免費培訓等扶持?!盵5助力于讓傳承人的傳承培養更加規范,讓非遺傳承更有活性。同一時期,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印發的《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里特別提及“研究完善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彪S后,在《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將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聯系起來、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資源整合,探索非遺助力鄉村建設,也讓非遺保護從經濟角度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這一時期非遺傳承人從保護到培養更加完善,一是規范非遺研習培訓,二是進一步完善了傳承人認定與退出機制。與此同時,學界對“紡織非遺”關注度明顯提升,中國知網上相關文獻數量從2016年的十幾篇躍升到2017年的50余篇。同時,2017年首屆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召開并發表《中國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千島湖宣言》,對中國紡織非遺的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該大會從2017年開始已連續舉辦7屆,大會歷年主題涉及紡織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提振非遺消費、助力鄉村振興等多個相關方面。
此外,2018年《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強化了非遺扶貧的工作任務,到2019年《關于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發布,明確了“以傳統工藝為重點,依托各類非遺項目”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設定條件、路徑等[8,讓非遺保護與鄉村建設、扶貧就業聯系更加密切,也讓非遺傳承更加具有活性。可見,這一時期對非遺文化保護系統性進一步加強,同時非遺文化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逐步彰顯。
(三)非遺保護與發展激發期(2021—至今)
非遺保護工作成效厚積薄發,非遺保護工作深度與廣度同步提升,激發期進入各方力量協同保護階段。尤其是圍繞著鄉村振興,非遺工坊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是非物質文化保護與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年。
該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出臺,這是對實施十年的非遺法案的重要補充,同年《“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印發。這些政策構建了我國近幾年非遺保護主要任務體系,如“加強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等。截至2021年,除了國家級,還公布了省市級項目名錄,非遺名錄越發豐富。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培養也進入新階段,2021—2025年的研修培訓計劃實施開始。在非遺傳承人培養中對青年傳承人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除了傳統傳承方式,高校對傳承的幫扶作用凸顯。2024—2025年度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參與院校達到130所,其中湖北省有7所[0]。此外,伴隨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關于持續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通知》發布,指明了以非遺工坊(原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動農村非遺保護、就業增收等的關鍵點。綜上所述,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連接愈發緊密,其中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的成功經驗有助于推進同類型鄉村非遺的活化保護。
二、鄉村振興視角下非遺工坊發展現狀
非遺工坊是非遺保護在鄉村文化生態環境下的重要載體。2023年2月,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1]公布,名單共計66個,其中湖北地區案例2個,紡織刺繡非遺相關案例19個,占比約 2 8 . 8 % ,分布于13個地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項,涉及刺繡工藝類型多,級別全,地區廣。而這些工坊的事跡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網站上進行了“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的專題報道,基于此總結紡織刺繡非遺工坊的發展路徑對湖北紡織刺繡非遺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三方共贏激活非遺文化多層級傳承發展
一是保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獲益,充分激發傳承人多角色作用。非遺工坊依托所在地代表性非遺項目建立,項目對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為非遺工坊帶頭人或公司法人,權責明確:一方面作為傳承人與教導者,開展非遺培訓,提升非遺技藝傳承、非遺工坊產能,例如各非遺工坊皆面向所在地吸納就業,開設培訓班;另一方面作為非遺品牌代言人或宣傳大使,面向國內外宣傳,除了基于工坊的展示宣傳,還通過建設線上課程、開展線上視頻或者直播宣傳、非遺進校園活動、參加國內外時裝周、進出口博覽會、旅游博覽會、藝術展等擴大非遺文化傳播。

二是助推非遺相關就業人員獲益,提升非遺產業就業者的參與積極性與傳播意愿。各非遺工坊通過培訓,培養了一批掌握非遺技能的新傳承者。各地基于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差異、非遺工坊規模,采取的促就業方式因地制宜。如根據“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的專題報道提及山東省金昇工藝品有限公司非遺工坊用“固定 + 靈活”的方式,讓個體生產者可以在工坊固定參與生產或掌握非遺技藝后居家制作生產;五指山市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非遺工坊用訂單式生產方式,保障學、產、銷;湘西七繡坊非遺工坊則成立有苗繡生產線,擴大生產規模,此外還對繡娘進行短視頻拍攝制作指導。這些讓傳統的非遺產品生產者,不僅成為了新的非遺技藝傳承者,還是非遺文化的有力傳播者。
三是保障消費者獲益,消費者通過非遺工坊,既能獲得非遺知識,進行非遺體驗,還能成為非遺文化新的傳承者與傳播者。同時,非遺工坊大力開發符合現代生活需求的新文創產品,不僅僅在產品類型上有所突破,開發出首飾類、居家類、服飾類、文創類等多類型產品,還與其他品牌聯合,進行新產品開發,如與奢侈品合作,開發具有非遺刺繡元素的服裝等。非遺工坊逐步建設成為消費者提供學習非遺知識、體驗非遺技藝、購買非遺產品的平臺。
(二)以非遺文化為核心推動工坊規?;l展
第一,非遺工坊規模擴大,功能復合化。各地在建設非遺工坊時,結合當地特色探索了多種發展模式,非遺工坊所在地有的位于非遺街或景點,有的位于鄉鎮,規模與優勢各有不同,有的融入旅游項目,有的則利用村中閑置房屋改造。讓非遺工坊成為可結合非遺培訓、非遺生產、非遺體驗、非遺展覽、非遺銷售等的多功能場所。其中非遺銷售,還打通了線上與線下,如婁煩縣雪梅刺繡非遺工坊入駐婁煩縣電商服務中心,在抖音等平臺直播。
第二,非遺工坊與文旅產業融合,規模集群化。非遺工坊與當地文旅項目深度結合,將非遺工坊體驗與展覽功能與非遺文化展區、高校體驗游學、文化旅游節、非遺田園綜合體等項目結合,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如蚩尤九黎城景區建設有“彭水苗繡”傳承展示館,將非遺傳承保護、體驗傳播與銷售等整合為一體。
(三)協同各界力量助力非遺創新發展
首先,近年來高校作為重要創新力量加入非遺工坊的發展中,諸多工坊都與之展開產學研合作,推進非遺制作材料研發、非遺產品設計創新、非遺研學研旅、高校對非遺傳承人的非遺技能或設計提升培訓等。非遺工坊既利用高校高智創新能力煥新非遺設計,又通過工坊制作生產,讓設計落地轉換。與此同時,多個工坊還進行了產品專利師,同時參與到漢繡宣傳的各種活動中,如線下在江漢區2021年“情系大漢口歡度幸福年”新春佳節文化系列活動的非遺市集中為市民介紹漢繡等,2023年參與“薪火相傳繡韻流芳漢繡保護成果展”工作中;線上嘗試讓其工作室錄制漢繡短視頻等,還推動漢繡新文創設計,從組織培訓、開發產品、文化傳播等領域發揮帶頭作用。而陽新布貼項目,根據黃石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的信息,截至2024年1月,國家級傳承人1位、省級傳承人1位,市級傳承人4位,“70后”3位。其中陽新布貼市級代表性傳承人“70后”的周紅,作為陽新縣文化館陽新布貼傳習所員工是制作陽新布貼注冊,產品設計質量與數量有顯著提升。其次,有的非遺工坊與博物館、美術館等聯合,采用聯合設計產品、入駐展銷等方式,提升非遺產品質量與知名度。再次,非遺工坊與媒體聯合,進行新聞采訪、直播展示等,如青海素隆姑非遺工坊帶頭人蘇曉莉被央視新聞報道,講述脫貧故事,擴大非遺文化影響力。最后,引入企業力量推動非遺工坊跨界聯合創新發展,如彭水苗繡非遺工坊依托騰訊公司助力非遺數字化。

三、鄉村振興視角下湖北紡織刺繡非遺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索
從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可以發現,在非遺可持續發展中政府起關鍵和主導作用,非遺工坊、非遺傳承人、高等院校、企業與機構,媒體與受眾是重要節點,互相促進發展,湖北紡織刺繡非遺發展也是如此 (如圖2)。
(一)推動非遺傳承人梯度培養與數字化探索,煥新非遺發展源動力
首先,在政府主導下,持續保障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穩步推動省級、市級、區級非遺傳承人認定工作,充分發揮中青年傳承人的中堅作用。非遺保護二十年來,非遺傳承人認定數量穩步提升。根據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發布的信息統計,2007年到2022年國家級湖北紡織刺繡非遺黃梅挑花、漢繡、紅安繡活、陽新布貼項目共認定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14位,各個項目已有明確的帶頭人(如表1)。
但目前國家級與省級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因此各市、區的傳承人認定工作同樣重要,如任式漢繡一脈第六代傳承人王煒佳[12]作為“90后”漢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她既是武漢漢繡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又擔任漢繡班技法老作品與傳授非遺技藝的重要力量??梢?,對非遺傳承人進行循序認證,鼓勵中青年傳承人的培養,對非遺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其次,除了對非遺傳承人進行非遺技藝的培訓,也鼓勵招收更多青年傳承者,對其進行營銷推廣、媒介宣傳等方面的培訓,拓寬非遺活化思路。非遺傳承人自身也可以成為IP助力代表性非遺文化推廣。例如截至2024年4月,小紅書賬號“非遺宋錦錢小萍”以宋錦及其國家級傳承人錢小萍相關內容為主,目前4.2萬粉絲,獲贊與收藏9.8萬。同時還有相關賬號“錢小萍宋錦坊”以工坊作品及其創作過程為主要內容,粉絲數量為3.8萬。湖北紡織刺繡非遺傳承人與傳承坊,同樣可借助社交媒體進行宣傳。但鑒于傳承人普遍年齡較大,且新媒體宣傳內容的持續性更新難度較大,更需要加強對新生代傳承人的培養。
最后,以非遺傳承人為對象進行數字化設計與傳播探索新的方向,例如學生作品《紋度一一湖北紡織類非遺文創品牌創新與推廣》對湖北紡織刺繡非遺傳承人進行了人物形象視覺設計與推廣策劃方案。此外,譚小鳳[13以廣西京族非遺傳承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傳承人虛擬形象設計與推廣的探索。這些嘗試有助于讓非遺傳承人形象IP化、數字化,借數字手段幫助傳承人突破非遺傳承的時空限制。
綜上所述,以非遺傳承人為“源動力”,既要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梯度培養,激發中青年傳承人的活力,又要以非遺傳承人為對象,進行非遺文化宣傳與數字化形象探索,利用新技術、新媒介推動非遺可持續傳播。
(二)加深高?!皩W、培、研、創”的力度,跨專業激活非遺持續創新力
一方面,湖北高校資源豐富,高校能聚合多項目非遺傳承人、各類行業專家提供多元化培訓,創設非遺基地、建設非遺傳承平臺,展開非遺研討,組織跨省非遺傳承合作等,為非遺長期發展提供“高智”支持。湖北諸多高校積極參與到紡織刺繡非遺人才培養與非遺傳播工作中。如湖北省7所參與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院校中的武漢紡織大學,不僅建有荊楚紡織非遺館,設武漢紡織大學漢繡傳承基地,還長期展開非遺相關研究與培訓,如2016年承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刺繡)培訓班”任務,讓一批年輕傳承人得到了交流與提升機會。此外,2022年,武漢紡織大學為新疆博州刺繡傳承人提供漢繡、陽新布貼技藝培訓,并讓傳承人與高校師生一起進行刺繡產品市場化改造,將民族風格、非遺技法與年輕化設計相融合。
另一方面,高校與非遺傳承人聯合,讓“非遺進校園”成為常態,通過高校非遺社團、非遺類課程、非遺主題講座、非遺文化活動、創新創業項目等各類形式,使非遺技藝除了“家族式”或“學徒式”培養,有了更多樣的傳承可能,助力非遺后備人才的培養。即使這些學子未來不直接從事與非遺相關工作,也可以借由各個專業特點發掘與非遺跨界創研的可能性,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力量。如學生項目《荊彩漢繡織躍非遺》對荊楚漢繡及漢繡品牌運用H5和MG動畫等數字化技術展開紋樣提取、傳承人形象、文創產品等設計,拓展漢繡非紡織類產品類別。
可見,高校一方面可持續對非遺傳承人及高校師生進行非遺培養,與時俱進地開展不同主題培訓,并與其他省份紡織刺繡非遺進行跨省份合作,讓湖北刺繡非遺能博采眾長,攜手共進。另一方面,高??蓱{借多專業優勢的特點,用跨界思維拓展傳承思路,利用不同學科資源提升非遺產品品質,從非遺產品工藝、非遺生產材質研發到非遺文化認同感提升等多角度為非遺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支持。同時還可以利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機會激勵學生主動創研,從創新創業項目進行孵化成長。
(三)緊抓武漢都市圈建設機遇,以工坊集聚力整合非遺產業鏈
2022年,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大力發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其中陽新布貼所在的陽新縣隸屬于黃石市,黃梅挑花與紅安繡活所在的黃梅縣與紅安縣同屬于黃岡市,加上漢繡所在的武漢市,皆在武漢都市圈范疇內,正能借助都市圈合力發展之機,促進文旅優勢資源對接互補。在政府的主導下,可組織協同各方力量一同激活非遺傳承發展的自身活性,將較為成熟的“非遺+ 高?!薄胺沁z + 企業”“非遺 + 媒體”等發展模式進一步整合,借文旅產業打通“非遺傳承人 + 非遺工坊 + 高校 + 企業或機構 + 媒體”全流程合作鏈,以企業轉換力促進非遺文旅市場深度開發、非遺“產學研創銷”一體化、非遺文化傳承與傳播擴大化。如受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制約,分布于陽新縣、黃梅縣、紅安縣的非遺項目更需要政府持續性幫扶。其中紅安縣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并為紅安繡活非遺工坊掛牌,但由于非遺技藝本身習得并非一日之功,加上生產的產品還是以人工為主,生產周期長,產品單一,創新不足[14],雖有一定銷量,但市場規模有限,較難保證習藝與從業者的長期熱情,工坊暫時未能形成較大的規模?;诖?,結合其他地區非遺工坊的成果經驗,首先,政府可為非遺工坊牽線搭橋,融入全省旅游產業發展中,加強宣傳、拓寬產品銷路,例如“湖北最美賞花季”活動話題度高,為文旅產業帶來良機。政府牽頭下,非遺工坊可在活動開始前引入合作企業、創意機構、高校等,提前布局針對性“訂單式”開發生產符合年輕人審美與需求的新產品,正如柏清等[15]認為在對非遺文創產品設計研究時提到“要保持傳統文化元素的根本,還要與流行時尚相結合,在傳統與前衛的磨合與互促中實現更多的藝術創新和價值提升”。再以非遺工坊進行產品生產或完成產品研發后將手工生產與工業化生產相結合,此外還可與武漢老字號企業、新興品牌等開發聯名產品,設計融入非遺文化適合大規模生產的文創產品。鄉村非遺文化扎根鄉土,但產品銷售可以面向更加廣闊的市場,主動“走出去”。如學生作品《繡藝·紅安》以跨專業的合作方式,既從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角度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席和玉進行設計扶持,對“紅安繡活傳習所”從“繡活傳藝”“繡法紋樣”“工藝流程”角度以視覺可視化展現紅安繡活技藝特征,同時還進行了品牌形象視覺升級,又從廣告學專業角度拍攝了新媒體微短劇《尋》助力紅安繡活傳播。
其次,深入挖掘鄉村文旅路線,尤其是黃岡市、黃石市有豐富自然資源、紅色資源、非遺文化資源等,以“紅、綠”資源組合地方文化活動等,實現旅游經濟的二次分配[16]。同時,還可針對鄉村文旅市場開發新產品,例如龔怡慧[17]基于陽新布貼進行了兒童布藝DIY玩具開發設計,將非遺文化性、知識性與玩具的趣味性進行了融合。此外,學生作品《布布怪》從兒童視角以趣味互動的方式進行文化闡釋與產品設計,潛移默化地培養讀者的傳承意識。
最后,一方面充分發揮媒體的傳播力,協同地方媒介資源加強對非遺宣傳,另外一方面鼓勵廣大民眾參與非遺宣傳中。非遺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非遺的傳承保護、推廣傳播對堅定文化自信有著重要意義。而隨著大量用戶生成內容(UGC)[18在社交媒體進行發布。特別是近年來非遺文化宣傳工作深入,民眾對非遺的了解與喜愛也在加強,相當一批民眾已經從非遺文化信息的單向接收者變為新的傳播者。有的還成立了民族手藝相關品牌,對非遺產業進行了擴充。這些基于社交媒體發展的內容類型多樣,一是個人旅游記錄,參觀后紀念;二是對非遺文化展開主題研究,發布非遺文化直接相關的作品或知識科普;三是民俗文化類介紹科普,包含非遺文化相關內容。這些內容一般呈現個性化特征,有較強的趣味性,從民眾的角度容易激發共鳴感,提升參與感。例如小紅書賬號“席地而作OnLand”“民藝商店”等,這類賬號普遍采用圖文結合,定期發布產品、手藝介紹或手藝人等相關內容,也借此進行店鋪或活動的推送。這些內容具有新鮮感、吸引力強,同時受眾在閱讀后如果感興趣,還可以進行購買消費,更進一步提升發布者的熱情。這些新民族藝術商品線下店鋪以特色為主,線上可面向更廣闊市場。因此,為了更好地提升廣大民眾的參與感與獲得感,可在設計旅游線路的時候,提前預設“打卡點”,提供便于民眾紀念的拍照背景,如設計非遺文化墻,設計非遺紋樣的打卡印章等,提前設計適用于線上傳播的文化內容。同時,在進行品牌聯合的時候,除了知名品牌外,“小而美”的特色民藝品牌、文創品牌同樣可以集合起來,在傳統渠道之外,拓展更多的新銷售渠道。
四、結語
二十年來,在政府主導下非遺保護體系越發完善、非遺傳承日益有序、鄉村非遺工坊成果初現,鄉村振興視角下湖北紡織刺繡非遺可持續發展路徑逐步明晰:將推動非遺傳承人梯度培養與數字化探索作為非遺發展源動力;加深高?!皩W、培、研、創”的力度,跨專業激活非遺持續創新力,特別是讓大學成為非遺傳承的中堅力量;緊抓武漢都市圈建設機遇,以工坊集聚力整合非遺產業鏈,激活企業轉換力,發揮媒介傳播力,讓全社會都能加入非遺傳承中,讓非遺在傳承中不斷獲取新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2005-03-26].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065.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EB/OL].[2024-04-17].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bmgz/202012/t20201204_905294.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EB/OL].[2008-05-14].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8/content_1157918.htm.
[4]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EB/OL].[2011-02-25].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fl/202012/t20201214_919523.html.
[5]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部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EB/OL].[2014-03-17].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245.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2014-08-19].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250.html.
[7]劉嘉,徐長杰.中國紡織非遺可持續發展千島湖宣言[J].紡織服裝周刊,2017(46):22.
[8]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關于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EB/OL].[2019-12-27].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012/t20201206_916891.html.
[9]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的通知[EB/OL].[2021-05-25].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o2106/t20210609_925092.html.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24—2025年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參與院校名單的通知[EB/OL].[2023-12-07].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312/t20231207_950174.html.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鄉村振興局關于公布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的通知[EB/OL].[2024-4-17].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302/t20230203_938913.html.
[12]陸興忍,高慧.紡織非遺漢繡的傳承現狀和創新性發展路徑研究[J].絲綢,2024(2):19-30.
[14]曾慧,陳聰聰.基于抖音平臺的紅安繡活宣傳推廣策略探討[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3(12):87-89.
[13]譚小鳳.5G時代廣西京族非遺傳承人的虛擬形象設計與推廣研究[J].包裝工程,2024(2):480-490.
[15]柏清,任宇翔.基于非遺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探究[J].包裝工程,2023(18):351-353,384.
[16]張強,陶文斌.都市圈視角下武岡旅游業協同發展的思考[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71-74.
[17]龔怡慧.基于非遺文化陽新布貼的兒童布藝玩具開發設計[J]包裝工程,2020(24):209-213.
[18]趙宇翔,范哲,朱慶華.用戶生成內容(UGC)概念解析及研究進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5):68-81.
作者簡介:張楠,碩士,武漢設計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品牌塑造與傳播。
通訊作者:王純,碩士,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武漢在地文化可視化設計與推廣。
編輯: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