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及發展演變
(一)混凝土的材料特性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水、砂和石子構成。水泥作為膠凝劑,與水發生反應,產生黏結力;砂能夠填充石子之間的間隙,使結構更密實;石子則構成堅固的骨架。混凝土具有諸多特性。從強度上看,通過調整材料配比,能獲得不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以滿足各種工程需求,高強度混凝土用于大型橋梁、大壩等重要結構,普通強度混凝土則適用于一般建筑。混凝土耐久性良好,能抵御風雨侵蝕、化學腐蝕等,大大延長建筑物使用壽命。除此之外,它還具有較好的可塑性,可澆筑成各種形狀和尺寸的構件,滿足復雜的建筑設計要求。然而,混凝土也有一些不足,其自重較大,增加了建筑的基礎負荷;抗拉強度相對較低,容易在受拉狀態下產生裂縫,所以常需配置鋼筋形成鋼筋混凝土結構來彌補這一缺陷。混凝土憑借自身特性在建筑領域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并且隨著技術發展,其性能也在不斷優化改進。
(二)混凝土的發展演變
談起混凝土,不得不提到的是水泥的應用,水泥被稱為當代建筑的“糧食”,在建筑史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水泥是一種粉狀水硬性無機膠凝材料,在與水結合使用后成漿體,進而可以在空氣中硬化,把沙、石等固定在一起。水泥是混凝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混凝土的凝膠材料。
在公元前3世紀的古羅馬,人們把天然火山灰、自然砂石與石灰石制成砂漿作為砌筑拱頂和墻體的填充材料。到了公元前2世紀,古羅馬人發明了一種叫“Opuscaementicium”的混凝土材料,用于建造大型的建筑2]。古羅馬的萬神廟當時就是采用這種材料建造的。混凝土作為填充材料成為萬神廟的主體材料,雖然當時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沒有經過打磨和處理,但是這種材料所具有的堅固和耐久的特性,為現代混凝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
在2000年前后,混凝土已經發展成為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在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減水劑的發明為混凝土打開了流動運輸的大門。泵送技術也隨著減水劑的發明在建筑建造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大減少了施工成本。
二、混凝土在隴南地區的應用現狀
(一)多元融合
隴南地區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區域內多山地,林業資源豐富,有漢族、回族、藏族、哈尼族等三十多個民族,這些民族共同創造了隴南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使得這一地區不僅在自然風光上獨具魅力,而且在人文方面也充滿了多樣性。
這種具有地域特點的豐富民俗文化,存留在當地的文化習俗中,在當地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傳統節日慶祝方式上,既有受中原文化影響的春節盛大慶典,又有融合了巴蜀文化特色的端午習俗,還有保留著古老民族遺風的特色活動等,各種民俗活動相互交織[5。同時,在隴南地區同樣也面臨著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都面臨的問題:一是村子里的常住人群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村子整體活力不足;二是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甚至很有意義的特色民俗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是,也有很多古老而有價值的非遺瑰寶被保留了下來,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傳承與發展,如隴南傳統木雕、傳統陶藝等。這些非遺瑰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藝術風格與精湛技藝,在現代混凝土建筑的建造中得以傳承與創新,不僅豐富了混凝土建筑的表現形式,更使隴南建筑在時代浪潮中保留著獨特的文化記憶與民俗特色,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堅固橋梁,讓古老的非遺文化在現代建筑的舞臺上綻放新的光彩,為隴南建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注人源源不斷的活力與魅力。
(二)基礎構造與裝飾
在隴南古樸民居的基礎構建方面,由于隴南地區地形復雜,部分民居建于山坡或河谷地帶,地基的穩固性至關重要。混凝土被用于打造堅實的基礎,其憑借良好的可塑性能夠依據不同的地形條件進行建造,有效增強了地基對上部建筑結構的承載能力,確保民居在復雜地質環境中屹立不倒。在一些靠山而建的民居中,混凝土基礎深入地下巖層,能夠為整個房屋提供穩定的支撐,抵御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潛在威脅。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漢源鎮城南黃磨棚戶區改造(南苑·明珠)一期(南)項目中,使用鋼筋混凝土平板式筏形基礎,主體結構為剪刀墻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為建筑物提供了強大的承載力和穩定性,滿足了住宅的受力需求。同時,地下室的混凝土結構起到了防水、防潮的作用。
在民居建筑的裝飾細節上,混凝土也有所貢獻。一些現代設計理念融入傳統民居裝飾時,混凝土被制作成各種精美的雕花、線條等構件,用于門窗邊框、屋檐等部位的裝飾。這些混凝土裝飾件可以模仿傳統木雕、石雕的樣式,經過精細的模具成型和表面處理后,展現出古樸典雅的風格,與整體建筑風格相得益彰[8]。混凝土在隴南古樸民居建筑中的應用,是傳統與現代、實用與美觀的有機結合,推動著當地民居建筑不斷傳承與發展。
(三)歷史沉淀的防御堡壘
隴南地處甘、陜、川三省交界,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重要的軍事要塞和交通樞紐,眾多關隘、城堡等防御性建筑應運而生,如祁山堡、玉壘關等。
隴南地區多山,木材和石材資源豐富,因此當地的防御性建筑多采用木石結構。木材作為主要的結構材料,具有良好的韌性和抗震性能;石材則用于地基、墻體和堡壘的建造,堅固耐用,能夠抵御外敵的攻擊。隴南的一些古城墻和堡壘,其地基和下部墻體采用大塊的石材砌筑,上部則采用木結構搭建城樓和瞭望塔等建筑。防御性建筑的結構設計注重穩定性和防御功能,常見的有封閉式的四合院布局、高聳的城墻和塔樓等。四合院的布局可以有效地限制敵人的進攻路線,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安全的空間;城墻高大厚實,設有瞭望孔、射孔和垛口等防御設施,既能有效地抵御外敵的入侵,又便于士兵觀察和攻擊敵人;塔樓則通常建在城墻的拐角處或重要部位,用于瞭望和指揮作戰,具有較好的視野和良好的防御性能9。
(四)混凝土塑造隴南建筑風貌
隴南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混凝土憑借其出色的可塑性成為展現這些特質的理想媒介。在建筑外觀造型上,通過定制的模具與施工工藝,混凝土能夠被塑造成各種富有韻律感的線條與形態。一些公共建筑采用流暢的混凝土曲面,既呼應了隴南山水的靈動柔美,又彰顯出簡潔大氣的現代風格。隴南市體育館的外立面以混凝土塑造出抽象的藝術造型,在陽光的照耀下,光影交錯,宛如一件巨大的現代藝術品,成為城市中獨特的視覺焦點,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強了其藝術氛圍。
在模仿傳統建筑元素方面,隴南的傳統建筑如古老的廟宇、民居等,有著獨特的磚石紋理、木雕圖案與古樸的色彩。如今,混凝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模仿傳統建筑材料的質感與色澤。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與新建仿古建筑工程中,由混凝土制作的雕花門窗、仿石墻面與傳統建筑和諧共生,既保留了歷史文化的韻味,又滿足了現代建筑的功能與安全要求。游客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過去,感受到隴南古老文化的魅力,同時也能享受到現代設施帶來的便利。
混凝土還能與其他材料巧妙搭配,創造出豐富多元的建筑風貌。玻璃與混凝土結合時,透明的玻璃與質感厚重的混凝土形成鮮明對比,能夠在商業建筑中營造出時尚、通透的空間感;木材與混凝土搭配,則能在居住建筑中增添一份溫暖與自然的氣息。一些高端住宅項目將混凝土的堅固與木材的親和性相結合,打造出既有現代簡約風格又不失溫馨舒適的居住環境,滿足了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三、混凝土材料在隴南建筑中的應用優化策略
(一)優化混凝土配比設計
隴南市體育館采用大跨度空間網架結構,基礎及部分支撐結構采用高強度混凝土,以承受上部巨大荷載及復雜應力。在基礎施工中,針對大體積混凝土,采用分層澆筑工藝,有效控制內部水化熱,減少裂縫產生。同時,添加適量外加劑,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與抗滲性,保障基礎防水性能。
鑒于體育館的大跨度結構對混凝土強度的要求較高,通過試驗確定水泥、骨料、外加劑及摻合料的合理比例。例如,增加水泥標號,選用優質骨料,并添加減
水劑等,提升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與耐久性,滿足大跨度結構的受力需求。在原材料采購上嚴格把關,確保質量符合標準。運輸中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損失,澆筑時精準把控速度與高度,避免冷縫。振搗采用高頻振搗設備,保證密實度。養護方面,根據季節采用合適的方法,如夏季保濕、冬季保溫,確保混凝土質量穩定。
(二)合理應用混凝土新技術、新工藝
隴南白龍江四號橋梁的橋墩和箱梁采用混凝土結構。橋墩混凝土需具備高抗壓強度和耐久性,以承受橋梁自身重量及車輛荷載;箱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施加預應力提高承載能力與抗裂性能。在橋墩施工中,運用滑模施工技術,提升施工速度與混凝土外觀質量。箱梁采用預制一拼裝工藝,在預制場制作箱梁節段,現場拼裝,縮短施工時間,提高施工精度。預制一拼裝工藝能夠減少現場濕作業,降低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時保證箱梁節段質量。滑模施工技術能夠提高橋墩施工速度,減少模板周轉次數,降低成本。
考慮到白龍江四號橋長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受雨水侵蝕、溫度變化影響大。在混凝土設計中選用優質水泥、合適骨料,增加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并添加抗滲抗凍的外加劑,能夠提高混凝土抵抗外界侵蝕的能力,延長橋梁使用壽命。
(三)隴南建筑的節能與創新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節能與創新成為建筑設計與建設的重要追求,混凝土材料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展現出獨特的應用價值與發展潛力。
傳統建筑在保溫隔熱方面存在不足,導致能源消耗較大。而混凝土材料的創新應用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輕質保溫混凝土開始在隴南地區建筑中嶄露頭角。這種混凝土通過添加輕質骨料如陶粒、聚苯乙烯泡沫顆粒等,在保證一定結構強度的同時,顯著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度,從而提高其保溫隔熱性能。在隴南的一些新建住宅項目中,外墻采用輕質保溫混凝土,有效減少了室內外熱量的傳遞,降低了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源需求。與普通混凝土相比,其導熱系數可降低3 0 % ~ 5 0 % ,大大提高了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10]。
同時,混凝土在建筑遮陽與采光方面也有創新應用。透光混凝土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混凝土厚重、不透明的傳統認知。透光混凝土中均勻分布著光纖或導光材料,能夠將光線引入室內較深區域,實現自然采光的均勻分布。在隴南的一些公共建筑如學校、圖書館等,透光混凝土被應用于外墻或采光井等部位,在白天減少了人工照明設備的使用時間,進一步節約了能源。并且,對透光率進行控制,還可以起到一定的遮陽作用,避免夏季陽光直射室內導致溫度過高,降低空調能耗。
四、結語
混凝土在隴南地區建筑領域應用廣泛,涵蓋住宅、商業建筑、公共設施等各個方面。
盡管目前混凝土在隴南建筑中應用成熟,但隨著科技發展和工程需求的提升,仍有廣闊的創新空間,通過研發新型水泥、優化骨料級配、開發高效外加劑等手段,有望進一步提高混凝土性能。
混凝土材料在隴南地區建筑中的發展朝著高性能化、綠色環保化和功能多樣化方向邁進,通過優化自身性能與應用新型技術,正逐步推動隴南建筑行業的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未來應持續關注混凝土材料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優化,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隴南地區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助力打造更加安全、舒適、綠色的建筑環境。
參考文獻:
[1]韓寧.高強輕骨料混凝土在多層建筑結構中的設計應用研究[D].鞍山:遼寧科技大學,2014.
[2]陳俊梁.中國近代碼頭的類型劃分[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6):63-74.
[3]付曉.條條大道通羅馬乘著火車感受羅馬假日的風情[J].中國會展(中國會議),2023(16):56-60.
[4]劉俊武.卡爾圖斯修道院修士空間對柯布西耶“居住單位\"空間的影響分析:以1922年別墅公寓和馬賽公寓為例[J].住區,2024(1).92-99.
[5]尹得舉.文化生態和民俗文化旅游規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6]孫曙巒.既要偵破案件又要保護孩子[J].瞭望,2012(20):21-21.
[7]陳旭熙,石坤釗,邱興寰,等.廣西北海市中山路騎樓提升設計[J].湖南包裝,2024(5):235.
[8]許瑜,高昱.傳統建筑中木結構語言對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的啟示[J].湖南包裝,2021(3):56-59.
[9]聶博文,岳陸靈,鄧健劍,等.紅花樾木仿生古樁景快速成型技術[J].湖南包裝,2020(2):88-91,101.
[10]馮娟.隴中黃土丘陵溝壑區新民居建筑生態建構技術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作者簡介:
李天水,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