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校級課題“城市更新背景下南京濱江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研究”(njpj2023-2-03)研究成果。
城市更新,通過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工業遺產一般指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不僅涵蓋了具體的物質形態,如工業建筑物、碼頭、鐵路、橋梁等,還涉及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如工藝流程、原料配方、手工技能以及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南京作為中國近現代工業的搖籃,擁有眾多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濱江工業遺產。如金陵船廠、下關電廠、浦口火車站等,它們為南京的工業化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城市功能的轉型,這些工業企業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產。它們不僅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還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和情感,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這些工業遺產面臨著被拆除或遺棄的風險。
一、南京濱江工業遺產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南京濱江地區的工業發展可追溯至晚清時期,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工業在此萌芽。金陵機器制造局的建立,開啟了南京近代工業的篇章。20世紀初,濱江地區的工業進一步發展,涌現出眾多工廠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里更是成為重要的工業基地,涵蓋了化工、機械、紡織等多個行業。在不同歷史時期,南京濱江工業遺產見證了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一)現狀
據統計,2006年南京共有400多處文保單位,在2017年發布的《南京工業遺產保護規劃》中有40處工業遺存列人南京工業遺產保護名錄1。其中,創辦于1951年的金陵船廠,前身為長航局第三修理廠,創造了眾多中國乃至世界船舶工業的“第一”,在2024年公示的《金陵船廠及周邊地區城市設計》中,其被明確為工業遺產。民國首都電廠舊址也坐落于南京濱江區域,該廠是中國第一家官辦公用電氣事業,與杭州閘口電廠、上海楊樹浦電廠并稱“江南三大發電廠”。這座舊址公園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主要遺存包括廠房、運煤碼頭、浦龍號船、塔吊、傳送帶等。
南京濱江工業遺產主要集中在秦淮河至長江沿岸的多個區域,形成了沿水系分布的空間格局。這種分布與當時的交通運輸需求密切相關,便于原材料及產品的運輸。不同區域的工業遺產由于產業類型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集聚特征。秦淮河畔的晨光1865文化創意產業園(原金陵機器制造局)作為濱江工業遺產的杰出代表,園區內各個時期的歷史建筑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還成為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的載體。另外,位于秦淮區的南京第二機床廠也被改造為南京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展現了對濱江工業遺產的活化利用。
隨著河流延伸,長江沿岸的工業遺產則呈現出更為壯觀的景象。南京江北新區作為濱江工業遺產的重要集聚區,擁有如永利铔廠、浦鎮機廠等著名工業遺產。永利铔廠作為中國第一座化肥廠,其規模宏大,設備先進,曾被譽為“遠東第一大廠”。該廠區的西式辦公樓、循環壓縮機、硝酸吸收塔等建筑和設施均保存完好,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
除了秦淮河和長江沿岸外,南京濱江工業遺產還分布在其他多個區域。位于棲霞區的中國水泥廠和江南水泥廠,這兩家水泥廠在近代均為國內規模較大的水泥生產企業,為南京乃至全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如今這些水泥廠的廠房、設備、生產線等均已成為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著眾多游客和研究者前來參觀學習。
然而,其中一些區域因歷史變遷、城市規劃等因素,工業遺產保存狀況不盡相同。有的區域工業遺產保存完好,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如轉化為文化創意園區、旅游景點等,但仍有一部分工業遺產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其現狀與潛力值得深入探討。
(二)存在的問題
在南京濱江區域,除了一些已成功改造為創意產業園、公園的工業遺址,如晨光1865文化創意產業園、南京國家領軍人才創業園、南京民國首都電廠舊址公園等,還存在大量的工業遺產尚未得到充分的保護和利用,涵蓋了船舶制造、化工、機械制造等多個領域,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3]。
目前南京濱江工業遺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碎片化的保護與利用狀態。沿江分布的下關電廠、金陵船廠、中山碼頭、浦口火車站等重要工業遺產點,目前仍處于單點式保護與利用的狀態,未能形成有效的組織整合。這種碎片化的保護方式不僅忽視了遺產在時間、空間、產業主題等方面的關聯性,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空間整合與聯動,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公共空間的高效利用和整體發展。二是空間與功能的協調問題。部分工業遺產與周邊城市功能區在空間布局上存在沖突。三是保護與再利用的平衡問題。在工業遺產改造過程中,一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工業建筑和設施因過度開發而遭到破壞,失去了原有的歷史風貌。由于過于注重短期經濟效益,忽視了工業遺產的長期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缺乏創新和多樣性,沒有充分挖掘工業遺產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未能體現工業遺產的特色和價值,難以吸引公眾參與和市場認可。還有一部分工業遺產由于缺乏合理的開發利用模式,處于閑置或低效利用狀態,未能實現應有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除此之外,南京濱江工業遺產還存在保護政策與制度不健全、文旅資源整合與推廣不足、缺乏公眾參與等問題。
(三)城市更新進程中的改造探索
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南京濱江工業遺產改造工作也做出了一些探索。比如鼓樓區對濱江岸線進行整體規劃,以岸線漫步道串聯起中山碼頭、民國首都電廠、南京長江大橋等標志性景觀建筑。同時積極推進“長江微笑驛站”建設工程,完成“映虹橋”建設,打通民眾步行堵點。在產業發展方面,以人文歷史、生態景觀為特色,規劃品質生活社交平臺、文化娛樂消費空間等核心業態,通過濱江步道 + 沿街商業等多種場景強化感官體驗。例如,民國首都電廠舊址公園引入“夕空間”,打造集潮流藝術、商業展演等于一體的共享空間。
二、南京濱江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策略
(一)整體規劃與功能定位
南京濱江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需從城市整體發展的視角出發,進行全面且細致的規劃。對工業遺產的分布、規模、類型以及周邊環境展開深入調研,依據其特色與價值,精準定位功能。可將部分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區域,規劃為工業文化展示區,集中展現南京濱江工業發展的歷程。而對于空間開闊、交通便利的地段,考慮打造為創意產業園區,吸引文創企業入駐,激發創新活力。在規劃過程中,要注重與周邊區域的功能銜接,實現工業遺產與城市其他功能區的協同發展,形成有機整體。比如上海的楊浦濱江便是一個成功范例。楊浦濱江作為上海近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2015年后啟動改造,提出“以工業傳承為核、打造5.5公里連續不間斷的工業遺存博覽帶”的設計宗旨。改造后的楊浦濱江,通過保留工業遺存風貌和融人現代功能,成功轉型為集文化、休閑、商業于一體的公共空間,成為國內濱江工業遺產改造的典范。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楊浦濱江,肯定其從“工業銹帶”變為“生活秀帶”。
(二)建筑空間重構與功能適配
對工業建筑內部空間進行精準評估,結合功能需求進行合理重構。比如高大寬敞的廠房若改造為文化展覽空間,可通過設置靈活的可拆卸隔斷,劃分出不同主題展覽區域,滿足多樣化展覽需求,也可利用原有挑高空間設置夾層,增加展示面積,提升空間利用率。針對工業建筑獨特的大跨度空間特點,在改造為商業綜合體時,可打造室內步行街或中庭廣場,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風,營造舒適的商業購物環境,使工業空間的尺度感與商業氛圍相得益彰。比如:上海楊浦濱江南段的原上海煙草公司機修倉庫廠房就被改造成了垂直綠化蔓延的綠之丘,成為開放共享空間;楊樹浦發電廠遺跡通過制定保留清單留存原始肌理,深水泵坑轉型為泵坑藝術空間,灰倉變為灰倉藝術空間,舊凈水池變成凈水池咖啡廳等。楊浦濱江南段從“工業銹帶”轉變為“生活秀帶、生態綠帶”,工業遺產與市民生活有機融合,改變了人與江水的關系。
(三)保留工業遺產特色元素
保留工業建筑中的標志性空間元素,如鋸齒形屋頂、桁架結構等。在改造過程中,可對這些元素進行修繕和強化,將其作為空間的視覺焦點和特色標識。比如利用工業建筑的高大空間設置觀景平臺或空中廊道,作為欣賞濱江景觀的絕佳視角,也讓人們能夠充分感受工業空間的獨特魅力,實現工業遺產與自然景觀的互動融合。保留工業設施中的碼頭、鐵軌、工業管道等元素,將其融入景觀設計中,打造具有工業特色的景觀小品。對工業遺址中的工業廢棄物進行藝術加工,如將廢棄的機器零件組合成大型藝術裝置,放置在公園或廣場等公共空間,成為獨特的景觀地標,展示工業文化的獨特魅力。比如南京的江蘇園博園,在改造過程中,最大限度加固修繕原有建筑,保留42個筒倉、3座煙肉及21棟單體建筑,并將其改造為博物館、書店、咖啡館等。水泥廠尾窯被改造成“南京時”,成為游客打卡地。曾經的采石宕口經治理,白天是園林背景,夜晚則作為燈光秀“舞臺”。
(四)濱江生態修復與工業遺址融合
針對濱江工業遺產區域可能存在的生態破壞問題進行生態景觀修復,重建生態系統的平衡。例如在濱江沿岸種植本土水生植物,改善水質,為水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將生態景觀與工業景觀有機融合,打造兼具生態功能和工業特色的景觀空間。上海楊浦濱江南段在改造啟動之初,首先針對工業生產對濱江生態造成的破壞開展大規模生態修復工程。通過清理河道污染、種植大量本土水生植物,恢復了水體生態系統。同時,在沿岸區域種植了豐富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構建起多層次的綠色植被群落,有效改善了區域小氣候。原鍋爐廠的老廠房,采取一半拆除、一半保留的加固策略,形成獨特的“共生構架”。廠房保留部分的空間樣貌,通過打開屋頂引入陽光與綠化,增設親子沙坑、景觀造坡等設施,使其轉化為市民休憩活動的開放場所,實現了工業建筑與自然景觀、城市生活的有機共生。在原內河及廠房遺址上,以混凝土砌塊墻的形式重現原廠房空間,打造人工化草甸,鼓勵市民參與和觀察,讓人們在草甸隨季節變遷與演化的過程中,感受四季變化。另外,還充分挖掘場地歷史肌理,以歷史遺跡如內河、建筑遺址為印記,重塑景觀結構,打造出印記花園、生態水池等景點。
(五)引入數字化技術
運用三維重建、VR、AR等技術,對工業遺產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展示。比如可以通過三維重建技術,精確記錄工業建筑的結構、外觀以及內部空間,為后續的保護與修復提供詳細的數據支持。利用VR技術打造虛擬工業遺產游覽場景,讓公眾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工業遺產的魅力。在實地參觀時可以借助AR技術,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歷史信息和虛擬展示,增強參觀體驗。例如首鋼園區三高爐的“科幻世”科技藝術概念展在策展階段就從工業遺址保護的角度進行考量,使用3DMapping燈光投影技術配合全息舞臺表演的形式,以一種巧妙的方式在不損害三高爐爐體的情況下,使沉寂的三高爐重現當年爐火通明的視覺奇觀。
在人工智能運用方面,可結合AI圖像識別技術,對工業遺產的建筑、景觀等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損壞、安全隱患等問題。借助智能能源管理系統,根據實際需求自動調節能源供應,如智能導覽系統、智能照明系統等,為游客和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提升工業遺產區域的整體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國內的北京798藝術區,部分區域開始嘗試使用智能導覽系統,游客通過手機即可獲取詳細的藝術展覽信息和園區導覽,提升游覽體驗。
三、結語
南京濱江工業的發展歷程是一部生動的工業史詩,見證了城市發展的點點滴滴。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南京濱江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我們需要深入挖掘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加強保護意識,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推動工業遺產與城市規劃、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吳彥鳴,周琦.南京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的觀念演變[J].建筑與文化,2024(11):294-297.
[2]龔愷,吉英雷.南京工業建筑遺產改造調查與研究:以1865創意產業園為例[J].建筑學報,2010(12):29-32.
[3]吳晗,丁煒.南京工業遺產保護現狀與轉型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3(8):196-200.
作者簡介:
唐薇,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