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我國城市建設當前正經歷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的深刻轉型過程。老舊小區是承載城市記憶與市井煙火的重要載體,其微空間改造不僅是物質環境的更新,更是社會關系重構與文化傳承的實踐場域。這些建于20世紀的老舊社區,往往面臨設施老化、功能滯后與空間失序的困境,而居民對休憩、社交與生態空間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來,在我國城市更新過程中,老舊小區改造是核心議題。住建部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需完成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其中,微空間作為“最后一公里”的生活場景,對居民幸福指數會產生直接影響。各地實踐表明,微空間改造需突破單純環境美化的局限,轉而關注空間功能的彈性適配、社區記憶的活化再生,以及低碳技術的場景化應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對老舊小區微空間改造設計問題進行研究探討,為老舊小區微空間改造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和解決方案。
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城市發展不再僅僅追求規模的擴張,而是更加注重品質的提升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從居民需求角度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小區的功能和品質有了更高的期望。他們希望小區能夠提供更多的休閑、娛樂和社交空間,滿足不同年齡段居民的多樣化需求。然而,當前我國老舊小區的微空間往往存在功能單一、設施老化等問題,無法滿足居民的這些需求。從政策支持層面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為老舊小區微空間改造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國家層面的例如《關于進一步明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要求的通知》,地方層面的如《青島市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技術導則》,這些政策都在積極鼓勵和推動城市更新,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老舊小區微空間當前存在的問題
從空間功能角度看,老舊小區的微空間功能通常較為單一,以綠化或簡單的停車為主,功能布局沒有實現多樣化,部分小區內可能缺乏專門的兒童游樂區、老年人活動區和居民交流空間。此外,一些微空間的功能設置不合理,如停車位規劃不足或分布不均造成停車難的問題,綠化空間缺乏人性化設計,沒有辦法為居民提供舒適的休閑環境。從空間品質角度看,由于建設年代較早,老舊小區的微空間普遍存在設施老化、破損嚴重的問題。一些小區內的道路、座椅、路燈等基礎設施非常陳舊,不僅對居民的使用體驗產生影響,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除此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聚焦
(一)城市老舊小區微空間改造背景
從社會發展層面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的重點逐漸從大規模的新區開發轉向存量空間的更新與優化。在城市存量空間中,老舊小區是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造與提升對于城市的之外,微空間的景觀設計缺乏美感和特色,綠化植物品種單一,缺乏層次感和季相變化,無法營造出宜人的居住環境。從空間利用效率角度看,老舊小區的微空間往往存在閑置和浪費的現象,空間利用效率低下,一些角落空間、屋頂空間和地下空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此外,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和管理,一些微空間被隨意占用,居民在公共綠地內堆放雜物、在消防通道上停車等,對空間的正常使用產生影響。從社區參與角度看,老舊小區微空間改造涉及眾多居民的利益,需要居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然而,在實際改造過程中,很多居民參與度不高甚至漠不關心(圖1)。

二、老舊小區微空間改造核心設計策略
(一)基于空間層級的精準化功能重構
老舊小區微空間的改造需以功能分區為切入點,針對不同空間屬性實施差異化設計。例如,在入口空間可結合居民日常需求增設快遞柜、共享雨傘架等便民服務角,并通過藝術化標識系統強化社區歸屬感。對于樓間空地的改造可借鑒太原市改造經驗,將閑置區域轉化為兼具生態與社交功能的“口袋花園”,利用模塊化花箱和可移動座椅實現空間彈性利用。在交通節點設計中,采用“人車分流 + 立體停車”模式,通過地下車庫優化釋放地面空間,同時利用架空層設置非機動車充電區,破解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的停車亂象。
(二)“城市針灸”理論指導下的激活策略
“城市針灸”理論指導下的激活策略,核心在于通過“觸媒式”改造手法將那些具有空間杠桿效應的關鍵節點作為重要突破口,如對廢棄車棚進行功能置換,可改造為兼具儲物、休憩功能的“社區驛站”,在這些空間中植人共享工具柜、圖書漂流角等設施,形成居民自組織活動中心,增強社區互動和凝聚力。在社區改造中可以通過保留傳統磚砌工藝、復刻老墻繪等強化場所記憶,同時采用現代材質演繹傳統文化元素,實現歷史符號的當代轉譯。這類改造不僅可以大幅度提升空間品質,還可以通過“空間敘事”重構社區集體記憶,使得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與地方歷史和文化的深度連接,進而增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氣候適應性生態技術集成
氣候適應性生態技術集成的核心在于在不同地域的氣候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定制化設計,從而提高改造項目的可持續性和環境友好性。在北方寒地可以對太原經驗進行參考,利用國槐、白蠟等高大喬木構建防風綠廊,結合陽光廊架形成冬季避風系統。此外,在建筑山墻處設置垂直綠化,不僅能有效地擋住寒風,還能在夏季提供陰涼,達到節能降溫的效果。在南方濕熱區,考慮到高溫和濕氣問題,采用“梳狀布局”提升通風效率,在廊道空間設置霧森降溫系統,搭配闊葉喬木形成遮陽傘效應。如鎮江中營竺家山廣場改造中,通過設置透水混凝土鋪裝與雨水花園,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大幅度提升。
(四)動態化參與機制構建
在需求挖掘階段,采用“社區畫像”技術,通過熱力圖對居民行為軌跡進行分析,結合線下議事會精準識別空間痛點,例如某些區域若存在集中的晾曬需求,可以基于數據分析結果在這些區域增設智能升降晾衣桿,這樣既能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又能使空間的實際使用率進一步提升。在實施反饋階段可以借鑒重慶老舊社區改造經驗,建立“設計師駐場 + 居民監理員”制度,通過這種機制,設計師能夠直接參與項目的實施過程,與居民和監理員密切合作,確保設計和改造進程能夠及時在反饋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按照“樣板段試錯一居民評分一方案迭代”流程對設計進行優化。在長效運維階段可以推行“空間認養計劃”,將改造后的微花園、健身角交由居民自治小組進行日常管理,采取配套社區積分兌換制度,提升其參與積極性。
(五)彈性設計預留未來發展接口
在空間改造中植入“可變基因”,要體現出動態化特征。采用裝配式技術打造拼裝式種植箱、折疊舞臺等可重組設施,這些設施可以滿足節慶市集、應急避難等場景切換需求。如:在節慶市集時,這些設施可以迅速組裝成集市攤位;而在應急避難時,設施的快速轉換能夠滿足臨時居住和基本生活需求。通過這種靈活設計,空間可以在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動態調整,適應不同功能的需求。同時,預留智能化設備接口,如在休閑廊架預埋5G微基站安裝位,為未來智慧社區建設提供硬件支撐。當前在鎮江改造項目中,此類策略已初見成效,通過彈性設計使單一空間能夠實現多種功能中自由地切換。
三、城市更新背景下老舊小區外部微空間改造設計典型案例
(一)案例一:上海曹楊一村
上海曹楊一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首個工人新村,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然而,這一社區由于長期的功能退化,出現了公共空間被私占、綠化廣場被用作
停車場、建筑立面雜亂等問題,影響了居民居住生活體驗,亟須對其進行整治。因此,曹楊一村的改造項目主要目標是在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傳承歷史文脈。這一街區改造的核心策略是對空間功能進行重組,在拆除違章建筑后,原本被侵占的樓間空地被改造為“口袋花園”,新增了健身步道和社區菜園,形成了便捷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這一措施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互動性。在延續歷史文脈方面,保留了原有的扇形行列式建筑布局,修復了具有特色的紅瓦坡屋頂和清水磚墻,并通過設置老照片墻繪,成功對工人新村的歷史記憶進行還原。這一設計策略既尊重了過去,又使該地文化的厚重感充分呈現出來。曹楊一村在改造時植人了現代科技設施,為歷史街區注人了新的活力。人口處安裝了智能快遞柜和共享工具箱,地下車庫則增設了充電樁,這些智慧設施的應用巧妙地融合了傳統空間與現代需求,使得老舊小區不論是在功能上還是在形態上都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改造后的曹楊一村公共空間的利用率被極大提升,可以說這次改造不僅讓這個歷史悠久的工人新村煥然一新,更使其成為一個“可閱讀的歷史街區”。
(二)案例二:重慶紅育坡片區
重慶紅育坡片區是一個工業家屬區,有三十多年的歷史,該小區面臨著基礎設施老化、公共空間碎片化和社區凝聚力薄弱等問題。該項目為了化解上述問題,引入了社會資本共生模式,通過靈活的機制不斷提升社區功能以及居民的歸屬感。該社區改造時采取了國有企業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雙方共同成立了項目公司來挖掘閑置空間價值。在改造時,通過設立立體停車樓和社區商超來緩解停車難的問題,實現資金的良性循環,為后續的改造提供資金支持。
在街區更新方式上采取了“針灸式更新”的模式,重點對6處廢棄的鍋爐房進行改造,將其改造為社區食堂和便民服務站,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同時這些舊建筑又被賦予了全新的功能。在邊角地打造記憶角,展示老工業零件,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情感認同。同時建立了“五議工作法”,即“居民提議一大家商議一社區復議—專業審議一最后決議”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提升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同時也確保了在改造過程中居民的聲音可以被聽見、被尊重。通過這一機制,改造過程中對大量原生黃桷樹予以保留,并進一步優化了樹池座椅設計,這些細節充分說明了項目在改造時非常關注生態環境以及居民需求。
重慶紅育坡片區在改造后,外遷居民的回遷率以及片區物業費的收繳率均大幅度提升。可以說這一模式不僅較好地解決了老舊小區的更新難題,還通過創新性的資金運作和社區參與機制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和社區護理。
四、結語
老舊小區微空間的改造遠非簡單的物理空間翻新,而是一場融合社會關懷、文化傳承與生態智慧的“社區復興運動”。它既是對城市肌理的精細化修補,也是對居民生活方式的重新定義。通過上海曹楊一村等具體實踐案例可以看出,當廢棄車棚化作共享書屋、樓間空地蛻變為“口袋花園”,這些“小而美”的改造不僅對空間的物質功能起到了激活作用,更重構了鄰里間的信任紐帶,讓逐漸淡漠的社區關系在共同締造中重獲新生。未來的微空間改造過程中,需以“人本邏輯”貫穿始終,也就是說既要用透水鋪裝、太陽能路燈等綠色技術回應氣候挑戰,也要用參與式設計讓居民成為真正的主人,讓其從旁觀者轉變為創造者。
參考文獻:
[1]范雙美.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環境綜合整治與提升:以昆明西山區福海街道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為例[J].黑龍江環境通報,2025(2):121—123.
[2]李庭超,章夢琦,郭發如.老舊小區景觀微更新研究:以洛陽牡丹新村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5(4):40-42.
[3]鄧德意.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難點及對策分析:以深圳市福田區2022年香蜜湖街道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25(3):46-50.
[4]蔣吉凱.老舊小區戶外活動空間適老化改造研究:以常州某小區為例[J].新城建科技,2025(1):67-69.
作者簡介:
彭藝,廣州市番禺區城市更新發展中心初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城市更新。
武少軍,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工程師。研究方向:船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