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教育強省研究項目“黃河流域生態廊道景觀規劃與中原美學表達的地域化重構研究”(2025JYQS0448)研究成果。
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長期面臨生態脆弱、水土流失等問題,同時區域歷史文化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流失。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出通過建設生態廊道,提升生態功能。然而,現有的生態廊道規劃多聚焦于生態修復技術,忽視了區域獨特的文化價值,尤其是中原美學的表達,導致生態功能與文化傳承之間存在顯著矛盾。
中原美學是中原地區文化的精髓,雄渾、厚重、自然的特色深刻影響了黃河流域的傳統景觀、藝術與建筑。如何將這一美學思想融入生態廊道規劃,使其既能展現地域文化特色,又能滿足生態保護需求,是當前生態設計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索黃河流域生態廊道中生態功能與中原美學的深度融合路徑,為實現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目標提供創新思路。通過分析生態廊道建設中的生態與文化矛盾,本研究將提出兼具生態效能與文化象征性的設計框架,推動黃河流域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全國其他區域生態與文化結合的景觀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本研究的目標是探索黃河流域生態廊道規劃中生態效能與中原文化的共生路徑,提出既能體現地域特色,又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創新設計方法。核心問題包括:第一,如何解決生態廊道建設中生態保護與文化表達的沖突;第二,如何實現中原美學在生態廊道中的現代化、地域化表達。
通過研究,這項工作將為黃河流域的生態與文化協同設計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分析
本研究采用文獻綜述、現場調研與專家訪談三種方法,系統分析黃河流域生態廊道的生態功能與文化表達。通過文獻綜述梳理國內外相關理論與實踐,明確研究問題;現場調研獲取典型生態廊道的生態現狀、文化元素分布與修復成效;專家訪談提供中原美學與生態設計融合的深度見解。
在數據分析中,借助GIS技術開展生態與文化的空間疊加分析。通過構建生態連通性、敏感性及景觀適宜性模型,評估生態廊道的功能分布特征;利用核密度分析揭示文化符號的高密度區域。研究結合生態系統服務與文化符號的評價框架,從傳承性、創新性與適應性三個維度量化文化符號的設計價值。
二、黃河流域生態廊道現狀
(一)自然生態系統的特征
黃河流域涵蓋了多個生態系統,如黃土高原、濕地和草原等,這些生態系統在區域生態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
黃土高原生態系統承擔著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但長期的過度開發和水土流失使得該地區的生態系統極為脆弱,亟須進行系統性的生態修復,尤其是在植被恢復和水源涵養方面。濕地生態系統在水質凈化、洪水調節及生物棲息地提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來濕地的面積持續縮小,水污染和人為開發導致了生態功能的嚴重退化。草原生態系統作為重要的生態屏障,在維護生態安全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由于過牧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受到威脅,急需加強生態恢復和土地管理。
生態脆弱性評估:黃河流域的生態脆弱性表現在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和物種多樣性下降等方面。根據最新的生態脆弱性評估結果,流域內的多個區域處于“高脆弱性”狀態,亟待生態恢復與修復。
(二)人文景觀與文化資源
黃河流域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也是文化寶庫。這里的歷史遺跡,如大禹治水遺址、龍門石窟等,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這些歷史文化遺址不僅是地方歷史的重要象征,也是生態廊道規劃中可以被有效利用的文化資源。
中原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其成為生態廊道規劃中的重要文化資源。如何在生態廊道的設計中,既保持中原文化的傳承,又賦予其現代化的表達方式,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三)生態與文化融合中的挑戰
盡管黃河流域具備豐富的生態與文化資源,但在生態廊道規劃中,生態保護與文化表達之間仍面臨一系列挑戰。許多生態廊道規劃過度側重生態功能的優化,忽略了文化價值的體現,文化資源在很多地區未能得到充分保護與合理利用,導致地域特色和歷史記憶喪失。同時,文化符號的弱化也影響了生態廊道的整體景觀效果和社會認同感。
三、中原美學表達的地域化重構路徑
(一)中原美學核心要素提取
中原美學蘊含深厚的文化積淀,貫穿于黃河流域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中。其核心元素包括色彩、形態、紋樣和空間布局。這些元素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中具有重要象征意義。例如:黃土高原的黃色土壤、盛夏麥田的金黃、草原覆蓋的綠色等體現了自然景觀的地域特征;龍紋與云紋等傳統圖案廣泛存在于陶器、織物和建筑裝飾中,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符號。
隨著現代景觀設計和生態建設的不斷推進,當前,傳統符號的現代轉化成為設計中的重要任務,需結合現代社會需求和生態設計原則,將傳統文化符號融人現代設計之中。比如:龍紋可以作為雕塑設計的基礎,布置于生態廊道重要節點以突出文化意義;云紋則可通過鋪裝圖案或植被配置表達生態與文化的結合。在材料選擇上,可采用環保且具地域特色的現代化材料(如可再生木材、耐候鋼等)實現文化符號的當代表達。
(二)美學與生態規劃的融合路徑
1.自然與文化和諧共生
生態廊道設計需遵循和諧共生的理念,將自然生態保護與文化表達有機結合。例如,在設計中可以通過保留本土植物、恢復濕地功能等生態措施來實現生態保護目標,同時可以在廊道中引入歷史文化的象征性設計,使廊道既實現生態保護目標,又彰顯地域文化的獨特性。
2.區域設計策略多樣化
根據黃河流域不同生態環境特點,制定差異化的設計策略。例如:濕地區域采用流線型設計體現水的動態性,同時在關鍵節點設置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水景藝術裝置;黃土高原地區通過模擬地形起伏與選擇耐旱植物種植,體現中原文化的厚重感和生態復原能力。
3.生態與旅游功能結合
黃河流域的生態廊道往往與旅游、休閑等功能緊密結合。在設計中需要綜合考慮生態功能與旅游體驗需求。例如,可設置具有文化象征意義的景觀節點(如文化紀念碑、藝術裝置等),并結合生態修復措施(如水土保持與植被復綠),實現文化展示與生態保護的雙重功能。
(三)美學與生態設計的實踐策略
1.“符號一功能一視覺”統一模型
設計中需將傳統文化符號解構為具體的設計元素,并通過“符號一功能一視覺”三者的有機結合實現美學與生態功能的統一。
符號:提煉地域文化核心元素,如龍紋、云紋、傳統色彩。
功能:將符號融入生態廊道的功能設施,如植被分布、步道鋪裝和休憩區設計。
視覺:通過色彩、材質和形式提升廊道的整體美感與文化識別度。
2.具體實踐方法
多功能景觀節點:在生態廊道主通道設置歷史文化展示點或藝術裝置,作為游客教育和文化傳播的互動空間。
動態文化表達:設計動態參與性元素(如虛擬互動裝置),增強游客對文化、生態的深度體驗。
生態走廊的文化表達:結合景觀序列的動態設置,將本地傳統建筑樣式、紋樣裝飾等融入景觀小品和功能性建筑,如圍墻、長廊、座椅等,使廊道兼具文化傳承意義和生態功能。
綜上所述,中原美學地域化表達的核心在于傳統符號的創新轉化與生態功能的深度結合。通過差異化設計與“符號一功能一視覺”統一框架的實施,可有效推動黃河流域生態廊道的可持續發展,并為全國生態文化融合提供示范路徑。
四、案例分析
為深入探討黃河流域生態廊道的規劃實踐與文化表達,本研究選取了山西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主題生態廊道進行分析。山西將黃土高原的地貌與“山水文化”相結合,寧夏則以水草豐美和“水利文化”著稱。兩地分別代表了不同地理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的典型生態廊道。研究采用案例對比法與生態效益分析法,評估兩地生態廊道在生態修復、文化傳承和美學表達方面的表現及不足。
(一)山西太行山生態廊道
山西太行山生態廊道通過生態修復與文化符號的結合,成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目標。項目在恢復山地草原與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融入了山西傳統的“山水文化”符號,如山脈形態、傳統建筑樣式等,既提升了景觀美學價值,也增強了游客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特別是在植物配置上,優先采用白榆等本土樹種,強化了生態效益。然而,該項目在部分景觀節點上對文化符號的應用單一,未能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豐富性。此外,雖然生態修復效果顯著,但部分區域水土流失問題卻未得到徹底解決。
(二)寧夏黃河生態廊道
寧夏黃河生態廊道在文化表達方面十分突出。設計巧妙融入了“水利文化”和“農耕文明”元素,通過古代水利設施模型演示了寧夏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智慧。同時,區域內的文化景點,如傳統村落、民俗節慶活動等,使得生態廊道不僅具備了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還成為文化教育和交流的場所。但案例在生態功能的恢復和景觀美學的融合上考慮相對薄弱。雖然設計考慮了融合濕地修復和生物棲息地建設,但部分文化景點的建設與生態環境恢復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影響了生態廊道的可持續發展。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總結出以下經驗與啟示:
第一,文化與生態并重的設計思維:文化元素不應僅作為裝飾,而應與生態修復設計重疊,使生態廊道既具有生態功能,又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第二,本土文化符號的創新:在設計過程中,應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符號的深層內涵,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創新表達。例如,山西的“山水文化”可以通過景觀形態的塑造與材質的運用進行現代轉化,使其既能傳遞文化的象征,又能滿足現代生態的需求。
第三,生態效益與文化傳承的協調發展:生態廊道的推廣應同時關注生態效益和文化價值。通過精細化設計平衡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提升社會和歷史價值,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跨學科合作與信念設計策略:生態廊道的成功不依賴于單一學科的技術支持,而是需要生態學、景觀設計、文化學等多個領域的合作。通過多學科的整合,既能夠滿足生態修復需求,又能確保文化特色的傳遞和創新。
五、結語
本研究提出了黃河流域生態廊道規劃與中原美學融合的設計框架,探索通過地域文化符號的創新表達,實現生態修復與文化傳承的平衡。研究表明,中原美學能提升生態空間的美感和文化認同感,促進地方文化的現代轉化。
本研究的實踐與理論意義在于,為黃河流域及其他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規劃與文化保護提供創新路徑,并為地域文化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提供重要借鑒。未來,隨著數字化技術在生態與文化設計中的進一步應用,生態廊道的設計將更加智能化和定制化,同時跨學科的協作也將深人探索生態、文化與社會的多維關系,為生態廊道的可持續發展和多功能設計提供更為豐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周侃,樊杰,周道靜,等.“十五五”時期我國生態地區的戰略格局與優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4(4):676-688.
[2]董昕,傅郭鑫.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綠色文化構建[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9(1):122-128.
[3]姚亦鋒.江蘇省地理景觀與美麗鄉村建構研究[J].人文地理,2015(4):108-115.
[4]陳波,龐亞婷.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空間生產機理及其場景表達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66-80.
作者簡介:
李崢峰,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