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公共藝術常陷于單向展示的困境,市民被動接受既定美學范式,這種模式難以滿足現代城市對空間交互性的深層需求。參與式公共藝術的興起扭轉了創作權力結構,通過技術賦能使公眾從觀賞者轉為共建者,這種轉變不僅關乎藝術形態創新,還是城市治理模式的革新嘗試。當前,參與式公共藝術實踐面臨多重挑戰,創作主體的專業性與大眾性存在張力,數字技術的過度介入可能削弱藝術本真,空間功能的短期激活與長效維護難以協調。本文通過解析實踐演進脈絡,重構空間價值體系,探索可持續的實施路徑,旨在為城市公共藝術發展提供理論參照,推動藝術介人從空間裝飾向社會治理工具轉型。
一、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實踐演進
(一)從藝術家主導到公眾共創的模式轉變
傳統公共藝術長期由專業藝術家把控創作方向,市民僅作為被動觀賞者存在,這種單向輸出模式導致作品與公眾需求脫節。隨著社會治理理念的革新,公眾開始從決策末端走向創作前端,如某社區壁畫項目通過征集居民童年記憶,最終形成融合百戶家庭故事的集體作品。這種轉變重構了創作權力結構,使藝術家角色從創作者轉型為組織者,重點搭建公眾表達的技術平臺與規則框架。但需警惕過度民主化引發的藝術品質滑坡,專業指導與大眾參與的平衡成為新模式的核心挑戰。
(二)技術革新對互動形式的迭代推動
早期互動裝置依賴物理接觸觸發響應,如踩踏地磚激活燈光變化,這種機械交互存在反饋延遲與形式單一的問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帶來根本性改變,掃碼上傳語音、AR疊加虛擬影像等技術,使市民可通過智能終端持續參與空間塑造。如某廣場改造項目引入實時數據可視化系統,將人流密度轉化為色彩波動投射于建筑立面,這種動態反饋機制使空間成為集體情緒的表達載體。技術工具的簡易化雖降低了參與門檻,但也引發了數字鴻溝問題,如何保障弱勢群體的平等參與權成為新課題。
(三)城市更新需求與藝術介入的深度融合
舊城改造中常見的功能主義思維,往往將藝術裝飾作為空間美化的附屬品。參與式實踐推動藝術介入向功能層滲透,如某工業遺址改造項目通過保留生產設備并邀請工人創作機械雕塑群,使廢棄車間轉型為記載城市記憶的活態博物館。這種深度融合要求藝術家拓寬城市規劃視野,在交通疏導、設施布局等實用功能中植入藝術基因2。但需注意避免藝術價值讓位于商業開發,建立文化保護與經濟效益的雙向約束機制,成為可持續介人的關鍵保障。
二、參與式實踐的空間價值重構
(一)社會維度:構建社區認同的情感紐帶
參與式公共藝術通過打破傳統公共藝術的單向傳播模式,在市民與空間的持續互動中培育社會關系的再生機制,這種實踐將離散的個體經驗轉化為集體記憶的存儲媒介,借助共同創作過程建立情感共鳴的傳導路徑。物理空間在此過程中超越其物質載體屬性,轉變為社會關系的編織場所,居民在壁畫繪制、裝置改造等協作行為中,逐漸形成對社區特質的共識性認知,這種認知重構過程能有效緩解城市化進程中的人際疏離問題。但需警惕參與機會的差異化分布可能加劇社會分層,特定群體的話語權優勢容易導致文化表達的單一化傾向。這要求建立包容性的參與準入機制,通過配額管理、多語言支持等技術手段,保障弱勢群體的表達通道,使空間真正成為多元價值共存的容器。
(二)文化維度:促進地方文脈的當代轉化
在地性文化要素通過參與式實踐實現從靜態遺產到動態資源的價值轉換,這種轉化拒絕簡單的符號移植或風格仿制,而是強調文化基因在當代語境中的創造性再生。市民在藝術介入過程中自發成為文化轉譯的主體,通過重新詮釋傳統工藝、民俗符號等元素,構建起連接歷史記憶與現實訴求的意義網絡。這種自下而上的文化生產模式,既能避免商業化開發對地方特色的扁平化處理,又可克服博物館式保護帶來的“文化室息”風險,使地方文脈保持持續進化的生命力。實踐過程中需建立文化真實性的評估框架,警惕過度藝術化導致的本質失真,可通過設立本土專家評審團、建立傳統匠人參與制度等方式,確保文化轉化的方向性與可控性3。數字技術的介入為文化傳承開辟新路徑,口述歷史的可視化重構、瀕危技藝的虛擬仿真等手段,使抽象的文化記憶轉化為可體驗的交互載體。這種技術賦能不應止步于展示層面,更需設計公眾參與的編輯修改功能,讓文化轉化成為持續進行的動態過程,最終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活態文化系統。
(三)空間維度:實現物理場域的功能增值
參與式實踐推動城市公共空間從功能主義導向的容器角色,向多維價值復合的活性機體轉型,這種轉型不僅體現在物理形態的審美提升,還在于空間使用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傳統空間設計追求的均質化、標準化特征被打破,藝術介入帶來的功能彈性使同一場地可承載教學、展覽、集會等多樣化活動,時空折疊效應顯著提升空間使用效能。技術設備的嵌入式整合重構空間感知維度,壓力傳感地板、環境響應照明等系統,將市民行為數據轉化為空間形態的調節參數,形成人機互構的動態適應機制。這種智能交互不應淪為技術炫技,需強化其對空間民主化的促進作用,例如通過實時數據可視化揭示不同群體對空間資源的占有差異,激發公眾對空間正義的自覺反思。空間的功能增值最終指向使用主體權利的擴展,當市民能夠自主決定墻面涂鴉的保留周期、廣場裝置的布局時,空間便從管理客體升華為公民權利的實踐場域,這種產權觀念的突破為城市治理模式創新提供了實驗樣本,其溢出效應遠超物質空間改造的物理邊界。
三、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實踐路徑
(一)建立多方協同的創作實施機制
一方面,搭建線上線下融合的公共藝術創作平臺。在線上,利用3D建模、虛擬現實等技術,讓市民隨時隨地參與藝術構思。通過簡易操作界面,市民能上傳自己設計的公共藝術雛形,如雕塑草圖、裝置藝術概念等,還能在平臺上交流互動、互評創意。在線下,則設置公共藝術工作坊,定期邀請藝術家、設計師開展講座和實踐活動,鼓勵市民現場參與創作,從材料選擇到手工制作,親身體驗藝術創作過程,激發大眾藝術潛能。另一方面,定期組織創作溝通會,讓藝術家、設計師、市民齊聚一堂,分享創作進展、討論遇到的問題。設置意見反饋箱和線上反饋渠道,方便市民隨時提出建議和想法。對于市民反饋,需及時整理分類,由藝術家和設計師評估可行性,將合理建議融入創作方案,確保創作始終體現公眾需求,讓公共藝術真正成為大眾與藝術對話的“橋梁”。
(二)開發低門檻高包容度的技術工具
技術工具的普惠化設計應遵循分層適配原則,構建“核心模塊 + 拓展接口”的軟硬件架構。硬件系統采用即插即用型組件,通過標準接口實現感應器、投影儀等設備的快速部署,配套多模態交互終端,支持語音、手勢、觸屏等混合輸入方式。軟件層面開發梯度化操作界面,基礎層提供預制模板的拖拽式編輯功能,高級層開放API接口供專業用戶深度定制。包容性設計需重點關注特殊群體的交互補償機制,如為視障者開發震動頻率編碼系統,將色彩數據轉化為觸覺反饋,為老年群體保留物理旋鈕控制模塊,規避智能終端的操作障礙。
(三)設計引發集體情感共鳴的交互觸點
交互觸點的有效性取決于其與群體記憶、文化符號的共振強度,設計過程中需深度挖掘在地性元素,將方言詞匯、民俗圖案等轉化為可互動的藝術載體。空間布局上采用梯度滲透策略,在主要動線設置強引導性交互裝置吸引初始參與,在次級空間布置開放性創作工具激發深度探索。例如在廣場入口設置聲光感應墻,觸發群體協作,在休憩區提供可自由組合的磁吸拼貼模塊。情感共鳴的持續激活依賴反饋機制的即時性與可見性,通過將市民輸人內容實時轉化為空間形態變化,例如集體書寫信息流驅動LED幕墻的律動節奏,使參與者直觀感知自身行為對空間環境的塑造力。但需避免交互設計的娛樂化傾向,通過設置反思性環節引導公眾超越淺層互動,例如在作品完成后生成參與度分析圖譜,激發對公共事務的深層思考,將藝術體驗升華為公民意識培育的實踐載體[4]。
(四)制定動態彈性的作品維護規則
參與式公共藝術的作品維護需突破傳統公共藝術的靜態管理模式,建立適應集體創作特性的彈性機制。核心在于將維護責任從單一管理方轉向多方共擔,通過設立市民志愿維護小組、藝術家技術指導團、物業協同保障隊的復合架構,形成責任分散但協作有序的運維網絡。維護規則的動態性體現在評估標準的周期性更新,每季度組織市民代表與專家聯合修訂損壞判定標準、干預優先級等細則,例如將參與熱度、情感共鳴度等軟性指標納入作品存續評估體系。技術監測系統的嵌人式部署能夠實時追蹤作品狀態,通過振動傳感器捕捉裝置結構異常,環境監測模塊預警材質老化風險,這些數據同步至公共管理平臺供各方查閱決策。彈性機制的關鍵在于設置多級響應預案,對輕微磨損啟動市民自主修復流程,提供標準化工具包與視頻教程;對結構性損壞則觸發專業團隊介人機制,同時保留市民投票決定作品去留的終極權利[5。維護過程中需平衡藝術完整性與參與開放性,設立修改授權閾值,當超過 6 0 % 的常駐市民聯署時允許對作品核心元素進行調整,這種有限度的彈性更新既能保障創作初衷不被隨意篡改,又可賦予空間持續生長的可能性。
四、實踐困境與突破方向
(一)短期活動與長效影響的銜接策略
從藝術視角來看,短期藝術活動雖能在短時間內激發公眾對藝術的熱情,營造出熱鬧非凡的藝術氛圍,但活動過后,藝術影響力的迅速消散,無疑是對藝術資源與公眾參與熱情的極大浪費。
為解決這一問題,要強化藝術成果的留存與轉化。在活動開展期間,深入挖掘公眾在創作過程中表達的藝術理念與情感訴求,將寶貴元素融入后續的藝術創作計劃中。比如,把短期藝術展覽中公眾參與創作的藝術作品,經過專業藝術家的整理與提升,轉化為可供長期展示的公共藝術作品,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間,成為城市藝術景觀的一部分。
建立完善的藝術影響力評估體系也至關重要。通過問卷調查、社交媒體數據分析等方式,了解公眾在參與活動后的藝術審美變化、對城市空間的感知變化以及對藝術活動的持續關注程度。這些數據能夠促使藝術創作者和組織者更精準地把握公眾需求,為后續的藝術活動策劃提供有力依據。
(二)藝術表達與公共安全的平衡把控
藝術創新需求與公共安全規范存在結構性矛盾,動態裝置的運動部件、夜間燈光的光污染風險、臨時結構的承重隱患等問題亟待解決。對此,可建立分級審查制度,根據作品互動強度劃分風險等級,低風險項目采用備案制,高風險創作需提交力學模擬報告與應急預案。技術層面開發智能預警系統,通過壓力傳感器實時監測裝置狀態,當人流超載或結構異常時自動觸發警報。平衡的關鍵在于前置性溝通,組織市民代表參與安全評估會議,用可視化手段解釋防護措施,例如通過3D模擬展示裝置抗風抗震性能,消除公眾疑慮。
(三)數字化實踐的倫理風險防范
數據采集的隱蔽性與算法權力的集中化構成數字倫理的雙重挑戰,面部識別、軌跡追蹤等技術的應用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建立數據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所有感應設備應配備物理遮蔽功能,允許參與者自主關閉數據采集,原始數據存儲不得超過六個月且需進行匿名化處理。算法設計引入公眾監督機制,定期公開推薦邏輯與內容篩選規則,防止技術偏見導致的文化表達窄化。針對數字鴻溝問題,強制要求所有數字交互界面保留實體操作通道,確保技術弱勢群體的平等參與權。
五、結語
參與式公共藝術通過重構創作主體關系與技術介入方式,正在重塑城市公共空間的價值維度,這種實踐將市民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空間生產的共謀者,在提升場所美學品質的同時培育了社區認同。未來,參與式公共藝術應持續深挖藝術與大眾互動的潛力,以多元藝術形式激發公眾的無限創造力,在不斷突破創作邊界的進程中,讓藝術與城市公共空間深度交融,使每一處空間都成為承載情感、傳承文化、彰顯個性的藝術場域。
參考文獻:
[1]俞衫杉.被指定的社群:鄉村公共藝術中參與權力的弱化[J].美術研究,2024(4):128-131.
[2]周燁.公眾參與下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趨勢探究[J].藝術市場,2024(6).72-73.
[3]焦興濤.中國式公共藝術與羊磴“土而奇”鄉村藝術博覽會[J].公共藝術,2024(1):6-15.
[4]張酉酉.參與式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11):59-61.
[5]劉文斐.參與性公共藝術與文化審美共識的建構[J].公共藝術,2023(4):47-51.
作者簡介:
楊紫瑜,河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